三级动物实验生物安全水平(ABSL-3):能够安全地从事国内和国外的,可能通过呼吸道感染、引起严重或致死性疾病的病原微生物感染动物工作的生物安全水平。与上述相近的或有抗原关系的但尚未完全认识的病原体感染,也应在此种水平条件下进行操作,直到取得足够的数据后,才能决定是继续在此种安全水平下工作还是在低一级安全水平下工作。
四级动物实验生物安全水平(ABSL-4):能够安全地从事国内和国外的,能通过气溶胶传播,实验室感染高度危险、严重危害人和动物生命和环境的,没有特效预防和治疗方法的微生物感染动物工作的生物安全水平。与上述相近的或有抗原关系的,但尚未完全认知的病原体动物试验也应在此种水平条件下进行操作,直到取得足够的数据后,才能决定是继续在此种安全水平下工作还是在低一级安全水平下工作。
6.3 实验室致病微生物的生物安全等级见附表一
7 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物理防护分级和组合
7.1 初级物理防护屏障
实验室生物安全必须配备初级物理防护屏障,它包括各级生物安全设备和个人防护器具。
7.2 次级物理防护屏障
实验室的设施结构和通风设计构成次级物理防护屏障。次级物理防护的能力取决于实验室分区和室内气压,要根据实验室的安全要求进行设计。一般把实验室分为洁净、半污染和污染三个区。实验室保持密闭,通风的气流方向始终保持:外界→HEPA→洁净区→半污染区→污染区→HEPA→外界。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水平的实验室中,污染区和半污染区的气压相对于大气压的压差分别不应小于-50Pa和-30Pa.
7.3 生物安全水平(BSL)的构成
生物安全水平依赖于初级防护屏障、次级防护屏障和操作规程。三者不同形式的组合构成了4个级别生物安全水平,Ⅰ、Ⅱ、Ⅲ、Ⅳ级安全水平逐级提高,从而构成Ⅰ、Ⅱ、Ⅲ、Ⅳ级实验室生物安全。应根据实验的生物安全要求进行各种组合的设计。
7.4 各级生物安全实验室要求
7.4.1 一级生物安全实验室
指按照BSL-1标准建造的实验室,也称基础生物实验室。在建筑物中,实验室无需与一般区域隔离。实验室人员需经一般生物专业训练。其具体标准、微生物操作、安全设备、实验室设施要求如下。
7.4.1.1 标准操作
●工作一般在桌面上进行,采用微生物的常规操作。工作台面至少每天消毒一次。
●工作区内不准吃、喝、抽烟、用手接触隐形眼镜、存放个人物品(化妆品、食品等)。
●严禁用嘴吸取试验液体,应该使用专用的移液管。
●防止皮肤损伤。
●所有操作均需小心,避免外溢和气溶胶的产生。
●所有废弃物在处理之前用公认有效的方法灭菌消毒。从实验室拿出消毒后的废弃物应放在一个牢固不漏的容器内,并按照国家或地方法规进行处理。
●昆虫和啮齿类动物控制方案应参照其它有关规定进行。
7.4.1.2 特殊操作:无。
7.4.1.3 安全设备(初级防护屏障)
●BSL-1实验室可不配置特殊的物理防护设备。
●工作时应穿着实验室专用长工作服。
●戴乳胶手套。
●可佩戴防护眼镜或面罩。
7.4.1.4 实验室设施(次级防护屏障)
●实验室有控制进出的门。
●每个实验室应有一个洗手池。
●室内装饰便于打扫卫生,不用地毯和垫子。
●工作台面不漏水、耐酸碱和中等热度、抗化学物质的腐蚀。
●实验室内器具安放稳妥,器具之间留有一定的距离,方便清扫。
●实验室的窗户,必须安纱窗。
7.4.2 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
指按照BSL-2标准建造的实验室,也称为基础生物实验室。在建筑物中,实验室无需与一般区域隔离。实验室人员需经一般生物专业训练。其具体标准微生物操作、特殊操作、安全设备、实验室设施要求如下。
7.4.2.1 标准操作
●工作一般在桌面上进行,采用微生物的常规操作和特殊操作。
●工作区内禁止吃、喝、抽烟、用手接触隐形眼镜和使用化妆品。食物贮藏在专门设计的工作区外的柜内或冰箱内。
●使用移液管吸取液体,禁止用嘴吸取。
●操作传染性材料后要洗手,离开实验室前脱掉手套并洗手。
●制定对利器的安全操作对策(见7.4.3.2的避免利器感染)。
●所有操作均须小心,以减少实验材料外溢、飞溅、产生气溶胶。
●每天完成实验后对工作台面进行消毒。实验材料溅出时,要用有效的消毒剂消毒。
●所有培养物和废弃物在处理前都要用高压蒸汽灭菌器消毒。消毒后的物品要放入牢固不漏的容器内, 按照国家法规进行包装,密闭传出处理。
●昆虫和啮齿类动物的控制应参照其它有关规定进行。
●妥善保管菌、毒种,使用要经负责人批准并登记使用量。
7.4.2.2 特殊操作
●操作传染性材料的人员,由负责人指定。一般情况下受感染概率增加或受感染后后果严重的人不允许进入实验室。例如,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的人受感染危险增加。
●负责人要告知工作人员工作中的潜在危险和所需的防护措施(如免疫接种),否则不能进入实验室工作。
●操作病原微生物期间,在实验室入口必须标记生物危险信号,其内容包括微生物种类、生物安全水平、是否需要免疫接种、研究者的姓名和电话号码、进入人员必须佩戴的防护器具、遵守退出实验室的程序。
●实验室人员需操作某些人畜共患病病原体时应接受相应的疫苗免疫或检测试验(如狂犬病疫苗和TB皮肤试验)。
●应收集和保存实验室人员和其他受威胁人的基础血清,进行试验病原微生物抗体水平的测定,以后定期或不定期收取血清样本进行监测。
●实验室负责人应制定具体的生物安全规则和标准操作程序,或制定实验室特殊的安全手册。
●实验室负责人对实验人员和辅助人员要进行针对性的生物危害防护的专业训练, 定期培训。必须防止微生物暴露、学会评价暴露危害的方法。
●必须高度重视污染利器包括针头、注射器、玻璃片、吸管、毛细管和手术刀的安全对策(见7.4.3.2的避免利器感染)。
●培养物、组织或体液标本的收集、处理、加工、储存、运输过程,应放在防漏的容器内进行。
●操作传染性材料后,应对使用的仪器表面和工作台面进行有效的消毒,特别是发生传染性材料外溢、溅出,或其它污染时更要严格消毒。污染的仪器在送出设施检修、打包、运输之前都要给予消毒。
●发生传染性材料溅出或其它事故要立即报告负责人,负责人要进行恰当的危害评价、监督、处理,并记录存档。
●非本实验所需动物不允许进入实验室。
7.4.2.3 安全设备(初级防护屏障)
●实验室内工作必需穿防护工作服。离开实验室到非工作区(如餐厅、图书室和办公室)之前要脱掉工作服。所有工作服或在实验室处理或由洗衣房清洗,不准带回家。
●可能接触传染性材料和接触污染表面时要戴乳胶手套。完成传染性材料工作之后需经过消毒处理,方可脱掉手套。待处理的手套不能接触清洁表面(微机键盘、电话等),不能丢弃至实验室外面。脱掉手套后要洗手。如果手套破损,先消毒后脱掉。
●能产生传染物外溢、溅出和气溶胶的操作,包括离心、研磨、搅拌、强力震荡混合、超声波破碎、打开装有传染性材料的容器、动物鼻腔注射、收取感染动物和孵化卵的组织等,都要使用Ⅱ级生物安全柜和物理防护设备。
●离心高浓度和大容量的传染性材料时,如果使用密闭转头、带有安全帽的离心机可在开放的实验室内进行,否则只能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
●当操作(微生物)不得不在安全柜外面进行时,应采取严格的面部安全防护措施(护目镜、口罩、面罩或其它设施),并防止气溶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