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为人民法院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提供了统一、明确的规范,有利于公正、及时地审理相关案件,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在过去的审判实践中,人身损害赔偿的范围和标准,事实上长期处于缺位的状态。在2000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制定《关于
审理触电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以前,人民法院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涉及对赔偿范围的确定和赔偿标准的计算时,只能参照《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对非道路交通事故的侵权案件,其赔偿标准的确定和计算事实上“无法可依”。这应当说是民事司法领域里的一个重要缺陷。
《解释》的制定,为人身损害赔偿的范围和标准提供了规范性的依据,具有可操作性,弥补了这一缺陷。这不仅有利于人民法院及时、公正审理相关案件,也有利于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3、
《解释》对侵权损害赔偿领域里的若干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了有益和积极的探索,将会促进我国侵权法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并为民法典的制定提供有益的经验。
《解释》的起草制定,除了以现行法律为基本依据外,还有两个重要的源泉:一是人民法院的审判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案件类型和经验资源;二是侵权法理论的不断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知识和思想资源。
《解释》的制定,并不是消极的接受现行的理论成果,而是从公正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价值目标出发,坚持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探索符合“公平正义”理念、符合中国实际的司法保护模式和相应的制度规范。在起草过程中,我们涉及到了侵权法理论上的一些基本问题。如共同侵权的构成要件,理论上有各种学说;而我们加以取舍和折中的标准,是基于一个基本的司法价值理念,就是要让无辜的受害人能够得到司法救济,而让无视他人人身权利和人格尊严的侵权人承担责任和风险。为此,我们对各家学说进行了综合取舍与改造,以贯彻我们的司法理念。
《解释》的规定,还吸收了民法典起草中的最新理论成果和经验,例如,关于经营者的安全保障义务的规定,就是在理论上的一个最新发展。我们结合审判实务,对安全保障义务的范围、责任界限,以及诉讼结构都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形成了具有操作性的具体规范。我相信,这些探索的成果必将对侵权法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必将为民法典的起草制定提供有益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