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疾病预防控制和农村为重点,加强全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制定并组织实施《国家公共卫生监测信息体系建设规划》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和应急机制。加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重点抓了省、市(地)、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建设。采取中央与地方共建办法,加强农村卫生医疗机构建设。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试点。
国务院作出《关于
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央财政和国债资金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主要用于补助中西部农村教师工资发放、中小学危房改造、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和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许多城市开始实行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的办法,努力使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能够上学。
一年来,我国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取得重要进展。国务院着手编制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组织大批专家参与研究论证,已有一批重要研究成果。
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发展。文化市场整顿力度加大。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运动取得新成绩。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国土资源管理、环境保护、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新成效。
(四)关心群众生活,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
我们高度重视解决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各级政府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就业再就业的一系列措施,加大资金投入、政策支持和工作力度。中央财政新增47亿元专项补助资金,用于支持就业再就业。加强对高校扩招后首批毕业生就业的指导和服务,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去年底达到83%,比上年增加60万人。
为继续落实“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2003年中央财政支出700亿元,比上年增长19.9%;其中用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补助资金由上年46亿元增加到92亿元。全国2235万城市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从2003年起,中央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地方解决企业军转干部等生活困难问题;再次提高革命伤残人员等优抚对象的抚恤补助标准。
我们进一步加强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增加资金投入,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全力做好抗灾救灾工作,中央财政用于洪涝、干旱、地震等救灾救济支出80.3亿元,比上年增长63.9%;用于灾后重建的中央投资27.9亿元。灾区群众生活得到妥善安排,恢复生产和重建工作有序进行。各级政府重视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加大了工作力度,取得初步成效。
(五)推进体制创新,改革开放迈出重要步伐
按照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的方案,国务院机构改革顺利完成,调整和新组建的机构运转正常。宏观调控体系建设、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银行业监管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统一内外贸管理体制,调整了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省级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
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继续推进。电力、电信、民航等行业的改革加快。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实现利润3784亿元,比上年增长45.2%。银行、证券、保险业改革稳步推进。制定并实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试点方案。改革了证券发行审核制度。国有保险企业股份制改造取得明显进展。酝酿多年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开始在8个省(市)试点。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扩大到全国。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落实。深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坚决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和走私等违法犯罪活动,改善市场环境,维护消费者和生产者合法权益。
我们认真履行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继续降低关税税率,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外贸经营权进一步放开。制定并实施出口退税机制改革方案,积累多年的欠退税问题将逐步得到合理解决。加强了应对国外反倾销调查和解决贸易争端的工作。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35亿美元。年底国家外汇储备达4033亿美元,比年初增加1168亿美元。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去年,还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内地与澳门
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增强了内地与港澳的经贸联系。
(六)加强法制建设,维护社会稳定
我们高度重视政府法制建设。国务院先后提出
银行业监督管理法草案、
对外贸易法修订草案等5部法律议案;制定了《
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28部行政法规。针对收容遣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并组织实施《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和配套措施。《
法律援助条例》的实施,为困难群众解决打官司难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