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当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坚决遏制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是今年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主要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引导和调控。一要完善产业政策和行业规划,健全行业信息发布制度,正确引导社会投资方向。二要抓紧制定和完善行业准入标准,严格市场准入。凡在环保、安全、能耗、技术、质量等方面不符合标准的项目,尚未建设的不准开工,在建的要进行清理,已建的要限期改造。三要依法加强用地管理。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标准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得批准用地。继续清理开发区,整顿规范土地市场。四要强化信贷审核和监管。对不符合市场准入条件的新建项目和改扩建项目,金融机构不予贷款。五要严肃税制,坚决禁止和纠正擅自出台税收优惠政策的行为。通过这些措施,努力使投资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投资总规模保持合理水平,投资效益得到提高。要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带动作用大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旅游、中介服务等第三产业,逐步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缓解当前能源、重要原材料和运输的供求矛盾。一方面,要增加煤炭、电力、油品生产;加强经济运行调节,促进煤、电、油、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需衔接,保证居民生活、重要行业和重点企业的需要;加快大型煤炭基地、重要电源电网建设,加快石油等重要资源勘探开发,加快重大交通运输干线与枢纽工程建设。另一方面,要坚持增产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优先位置。这不仅是当前解决供需矛盾的迫切需要,也是缓解我国资源环境压力的长远之计。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各行各业都要杜绝浪费,降低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是今年宏观调控的重要方面。我国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偏低,不利于国内需求的稳定扩大,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和良性循环。要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居民购买力水平;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能力;发展消费信贷,完善消费政策,改善消费环境;适应消费结构的变化,扩大服务消费领域,改善生产供给结构;各项改革措施要有利于增强消费者信心,形成良好的消费预期,增加即期消费。要通过不断努力,逐步改变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的状况。
(二)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增产
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又处在一个关键时期。今年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强农业,支持农业,保护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第一,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依法加强耕地管理,坚决制止乱占滥用耕地,纠正随意改变基本农田用途的现象。加快改革土地征收、征用制度,完善土地征收、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确保占补平衡。扩大粮食播种面积,努力提高单产。重点支持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启动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稳产高产基本农田。
第二,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推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发展畜牧业,切实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动物疫病的防治工作。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等农村非农产业,壮大县域经济。稳步推进城镇化,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加强农民工培训,多渠道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第三,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除烟叶外,取消农业特产税,每年可使农民减轻负担48亿元。从今年起,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平均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五年内取消农业税。今年农业税率降低可使农民减轻负担70亿元。为支持农村税费改革,今年中央财政拿出396亿元用于转移支付。加快推进县乡机构等配套改革。
第四,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加快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加强粮食市场管理和调控,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今年国家从粮食风险基金中拿出100亿元,直接补贴种粮农民,以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监管,保护农民利益。
第五,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投入力度。各级政府都要增加对“三农”的投入。今年中央财政投入增加300亿元以上,比上年增长20%以上。国债投资重点加强农村“六小工程”和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搞好农村扶贫开发,多渠道增加扶贫资金投入,扩大以工代赈规模。改进农村金融服务,农村信用社要增加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支持农民发展生产。
第六,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科研攻关,增强农业科技创新、储备和转化能力。加强农村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大力推广增产增效的先进适用技术,扩大农作物良种补贴范围和规模。
(三)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