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专科)“两课”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

  1.社会进步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发展过程的客观必然性与主体的选择性。社会进步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社会发展道路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2.人性、人的本质与人的价值
  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及其关系。人性与人的本质。人的类本质与现实本质。人的生活目的和意义。人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价值的实现及其特点。
  3.人的全面发展和共产主义理想
  自由与必然。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相互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分阶段的历史过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根本价值目标。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毛泽东思想概论

  前言

  “毛泽东思想概论”课是对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社会基础和历史必然性,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及其基本原理、基本观点,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作用等基本问题的概要论述。
  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和意义: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增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了解中国共产党人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及其理论成果,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
  学习本门课程的基本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要联系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学习理论。
  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行动指南。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
  毛泽东思想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产物。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出理论概括,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革命与建设的过程中,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特别是同教条主义错误倾向作斗争并深刻总结这方面的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在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继续得到发展。
  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和科学体系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既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思想体系,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党的建设等方面,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以上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毛泽东同志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同志的科学著作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概括。毛泽东同志的晚年错误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1.近代中国国情与新民主主义革命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基本特点。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统治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分裂、动荡的根源。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祖国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前一任务为后一任务扫清道路,创造必要的前提。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发生的历史必然性。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资产阶级建国方案在中国的破产及其原因。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社会历史条件。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社会矛盾发展和人民斗争深入的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是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消灭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以及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无产阶级、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小资产阶级也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动力。具有两重性的民族资产阶级可以成为中国革命的一种力量。
  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是通过其政党--中国共产党来实现的。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实现革命领导权的基本经验。
  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发展前途是社会主义。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
  3.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人民共和国,政体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
  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路线方针政策。没收官僚资本的双重革命性质。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保护民族工商业,发展有益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的五种经济成分。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方针。
  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文化,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党的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与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纲领的辩证统一。为了实现将来的纲领或最高纲领,必须为实现现阶段的目标英勇奋斗。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
  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中国的革命战争实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战争。
  从工农武装割据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反映了中国国情的基本特点和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指明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惟一正确的道路。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惟一宗旨。党指挥枪是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政治工作是人民军队的生命线。人民战争思想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武装斗争和其他形式斗争的配合,农村斗争和城市斗争的配合。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策略路线。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现实可能性。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经验。坚持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实现自己对同盟者的领导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统一战线必须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必须正确处理同资产阶级的关系,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党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全民族的先锋队。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在农村和战争环境中,把绝大多数党员来自农民的党建设成为工人阶级先锋队,保持党的先进性。党的建设要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要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党内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坚持民主集中制。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正确处理党内矛盾和开展党内斗争。整风是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好形式。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基本问题,三个主要法宝。要正确地理解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
  四、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与政策
  1.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
  中国革命的全部结果是,一方面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又一方面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发展,而它的最后结果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前途。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条件。国民经济的恢复,社会化大生产的初步发展,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是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条件。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保证。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及其对中国建设的支援,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利国际因素。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同时并举。
  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为了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必要的条件。
  3.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从互助组到初级合作社再到高级合作社的逐步过渡的形式。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