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专科)“两课”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从本国实际出发,用“和平赎买”方式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五、社会主义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理论与政策
  1.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中国国内主要矛盾和党的主要任务。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性质、特点,解决的途径、方法。正确区分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造就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社会主义可以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中国还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建设“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 “两步走”的战略步骤。
  2.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政策
  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
  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关系,走适合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以工业为主导、农业为基础的方针。改进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三个“主体”和三个“补充”的构想。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两参一改三结合”。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基本依据和基本内涵。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民族团结。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科学是关系国防、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决定性因素。知识分子中的绝大部分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发展教育事业,建设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
  建设现代化国防。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3.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的指导方针
  完成国家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张。“长期打算,充分利用”,通过谈判和平解决香港问题的方针。
  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三个世界”划分的思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争取和平建设的有利国际环境。
  4.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
  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的重要性。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反对贪污腐化。认真实行民主集中制。党的各级组织和每一个党员都应该接受来自党内和党外的监督。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六、掌握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
  实事求是的基本内涵与基本要求。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与基本要求。有无群众观点,是中国共产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本内涵与基本要求。自力更生和争取外援的辩证统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
  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毛泽东思想不仅过去是、今天和将来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的极端重要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重大意义。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前言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的基本内容是论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科学体系、基本观点、科学涵义、历史地位、指导地位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帮助学生理解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以及各项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坚定性,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
  学习本门课程的要求和方法:认真学习《邓小平文选》、江泽民同志有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论述和党的重要文献,坚持历史与逻辑、理论与现实、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一、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理论基础、历史根据和现实依据。邓小平同志在创立邓小平理论中的历史性贡献。
  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邓小平理论起始于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初步探讨。邓小平理论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伟大意义。党的十二大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党的十三大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理论观点的总结和概括。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谈话与党的十四大对邓小平理论体系的概括。党的十五大与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确立。
  3.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4.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坚持和发展、创新。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基础上提出来的。当代世界的新变化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依据。国情与党情的新变化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实践中,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党的建设的根本问题进行了探索。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视察时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2001年的“七一”讲话中,江泽民同志深刻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2002年11月,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深入论述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和具体要求。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三个代表”即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体现在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