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专科)“两课”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

  2.大专生常见的心理矛盾与冲突
  当今大专生常见心理矛盾主要表现为一般心理失衡、常见心理障碍和主要精神疾病三个层次;表现形式主要有:自卑心理、孤独心理、焦虑心理和苦闷心理四个类型。这主要是由大专生面临的独立性与依赖性、理想与现实、寻求理解与心理闭锁、性生理发展提前与性心理发展滞后等矛盾所造成的。
  大专生心理异常产生的原因主要有生理遗传因素、客观环境因素及主观个体因素。大专生产生上述心理矛盾与冲突是正常的现象,是他们在走向成熟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现象。
  3.心理健康调适的主要途径
  大专生要预防心理疾病,矫正不良心理,增进心理健康,主要通过以下四个途径:学习心理健康的常识;塑造高尚的个性品质;掌握心理调适的具体方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加强审美素质的培养
  1.审美概述
  马克思主义认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展开的自由、自觉的活动的特性以及具体表现这一特性的人的才能、智慧、情感等本质力量,通过社会实践在人类的实践对象和创造物上体现出来,这就是美的本质。形象性和感染性是美的两个最显著特征。
  审美,就是人对美的事物的欣赏、评价、追求和创造的活动。审美活动是一种认识和创造的统一。审美标准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用来判断对象美丑的准绳。审美在大专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审美活动已成为当代大专生重要的精神生活内容。审美能够启迪人们对真理的追求,开发思维与培养想象力和创造欲,净化人的灵魂,培养高尚情操。
  2.培养大专生的审美素质
  审美观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客体的审美价值的总的评价和看法。正确的审美观是指导个体科学进行审美活动的先决条件和价值导向。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要坚持“真”、“善”、“美”的统一,创造美和享受美的统一,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
  大专生审美活动具有明显的特点:对生活环境中美的事物具有敏锐的感知能力和创造美的热情。其审美活动呈现出一定的群体特征,如浪漫、多样和易变。
  大专生提高审美素质的途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审美理论的学习,二是积极开展审美的实践活动。
  3.努力塑造大专生美的形象
  充满青春朝气是大专生突出的精神风貌。这主要体现在形体、姿态和表情上。大专生的典型风貌特点是:热爱锻炼,活泼开朗,热情自信,时刻表现出自己充满青春朝气的形象。
  增强修养风度美。修养风度是一个人德识才学诸方面素质在行为上的外化,是人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风采和气度。大专生的修养风度美主要表现在日常生活中良好的仪表神态、言谈举止以及在待人接物中良好的素养。
  塑造人格心灵美。塑造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心灵,也是加强大专生审美修养的主要任务,这一任务需要长期不断地坚持完成。
  四、正确处理人际交往、友谊与爱情
  1.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是人们为了某种需要而运用各种方式进行的互动过程。人际关系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由人的个性进行调节所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大专生身心健康和集体主义思想的形成,为大专生成才创造条件。
  大专生要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须把握成功交往的原则与技巧,创造良好关系的条件与氛围,善于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2.友谊的获得与培育
  友谊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而形成的一种美好亲密的情谊。共同的理想、志向、追求,是真挚友谊的基础,共同的兴趣爱好是联结友谊的重要因素。友情是人类特有的感情,是鼓舞人进取、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培育友谊的必要条件是人际关系中的诚实交往和热心奉献。
  大专生在交往的过程中,只有增强友谊意识,加强个人修养,才能获得真正的友谊。
  3.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爱情是男女之间基于共同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情趣而在各自内心形成的最真挚的仰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最强烈、持久、稳定和专一的感情。爱情观是人们对爱情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大专生在读期间要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摆正爱情的位置,正确处理恋爱挫折和失恋问题。
  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1.人生观与人的本质
  人生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的生命活动的历程。人生观则是人们对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涉及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等问题。对这些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不同的人生观。人生观是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在阶级社会和存在着阶级的社会里,人生观是具有阶级性的。人生观制约人生道路和方向,对个人的成长产生巨大的影响。
  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决定人本质的是社会属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正确认识人的本质是解决人生问题的前提和基础。人的本质自私论,混淆了人与动物的区别,抹杀了人的阶级性,否定了人的本质的历史性。
  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人生观的重要问题。社会是人类在一定的物质生产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个人与社会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2.确立正确的人生目的
  人生目的是人生实践活动的总目标。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关于人生行为的自觉意识。人们在社会中所处经济地位不同,其人生目的也就不同。人生目的决定人生的根本方向和道路、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最科学最正确的人生目的,是新时代大学生应有的社会责任。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实现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
  3.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人生态度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影响和教育引导下,通过生活实践和自身体验逐渐形成的对人生的基本认识和行为趋向。它包括对人生总体的评价、对痛苦和欢乐的判断、荣辱意识和命运的观念。人生态度分为积极、进取、乐观和消极、颓废、悲观等。
  大专生应具有的人生态度是科学务实的、积极进取开拓有为的、乐观自信豁达大度的。应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在困难目前表现出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
  人生态度的形成取决于客观和主观多种因素。大专生只要加强学习和修养,更新观念,坚定信念,勇于奋斗,就能培养科学的人生态度。
  六、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1.人生价值观及其导向
  人生价值是指一个人在一生中对人类社会的延续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和所起的作用,也是人的一生对社会、他人及自身需求的满足。它是现实社会关系的产物。在现实生活中,积极为社会、为他人奉献出创造性的劳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点。
  人生价值观是人们对人生价值的总的根本的看法。把个人的人生价值与社会发展需求联系起来,并在为社会与他人的积极奉献中满足自我,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道路。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生价值取向多样化,但社会的价值导向必须是一元的。大专生要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人生价值导向,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人生价值的构成包括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现有价值与应有价值,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各对价值之间的关系是统一的。
  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有利于人生幸福的实现,有利于个性品质的培养,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协调。
  2.人生价值的选择和评价
  人生价值取向的选择必须符合社会基本的价值目标,必须从自己的实际出发。
  人生价值评价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用来调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进行人生导向的重要形式。正确的人生价值评价是社会进步的杠杆,可以帮助人们找到判别人生是非成败的标准和根据。
  人生价值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人生价值评价的主要标准是劳动和奉献。
  人生价值评价应具有客观性、全面性。人生价值评价要运用动机与效果相统一和历史分析的方法。大专生要自觉认识和抵制错误的评价标准,抵制金钱标准和权力标准。
  3.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实现人生价值的主客观条件。客观条件主要包括: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以及意识形态、舆论、环境等。主观条件包括:坚定的信念,全面的能力,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等。
  人生价值是在履行责任中实现的,在义与利关系统一的基础上实现的。
  七、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1.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
  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以善恶评价为标准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行为规范体系由道德原则、道德核心和道德基本要求等组成。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集体主义原则包含着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三个方面: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促进集体和个人的不断完善。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应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树立社会主义利益观,自觉克服和抵制个人主义。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