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的通知
(教基[2003]1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委: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当今世界的共识。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加强中小学环境教育,是贯彻落实我国环境保护基本国策,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奠基工程,也是为我国培养21世纪合格人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现代化强国的一项根本性的措施。
为落实《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有效实施环境教育,我部在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各相关学科内容的设计中都渗透了环境教育,同时将环境教育作为一个跨学科的主题纳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研制了《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
现将《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印发给你们,请组织广大中小学教师、教研人员、师范院校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结合有关文件要求,认真学习,精心组织实验工作,创造性地予以实施。
教育部
二〇〇三年十月八日
附件
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
(试行)
目录
第一部分 前言
一、国际环境教育发展趋势
二、我国环境现状与环境教育
三、环境教育的性质与特点
四、环境教育的基本理念
第二部分 目标
一、总目标
二、具体目标
第三部分 学习内容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过程与方法
三、知识与能力
(一)自然生态
(二)社会生活
(三)经济与技术
(四)参与与决策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实施准备
二、设计与组织
三、教学实施
第五部分 评价建议
一、评价的基本原则
二、评价要点与方法
第一部分 前 言
一、国际环境教育发展趋势
20世纪以来,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使人类得以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但与此同时,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国家或地区之间贫富差距扩大等全球性问题也日益突出,严重阻碍了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甚至对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威胁。为此,人们开始反思当前的发展模式,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共同探索未来的发展之路。
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正式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在《21世纪议程》中明确提出了“面向可持续发展重建教育”,指出“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能力的关键。基础教育是环境与发展教育的支柱……对培养符合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大众有效参与决策的价值观和态度、技能和行为也是必不可少的。” 由此,环境教育已不再是仅仅对应环境问题的教育,它与和平、发展及人口等教育相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教育发展方向――“为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
1995年,联合国在希腊雅典召开了环境教育会议,重点讨论了如何将环境教育重新定向到可持续发展方向,这标志着环境教育向一个崭新的阶段发展。
199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希腊的塞萨洛尼召开了“环境与社会国际会议――教育和公众意识为可持续未来服务”。会议发表了《塞萨洛尼宣言》,指出环境教育是“为了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至此,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成为国际社会和各国发展教育的战略选择,是可持续发展框架下的教育的新模式。
目前,在世界发达国家里,环境教育正在与本国的教育改革相结合,使环境教育内化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期望使整个教育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以推动整个国家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进入21世纪,一些国家如英国、新西兰等开始以可持续发展教育取代环境教育,并竭力拓展环境教育的社会维度,以使之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引导社会发展的新方向。
二、我国环境现状与环境教育
(一)我国面临的环境形势
尽管我国大规模的工业化只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但由于人口多、发展速度快以及过去一些政策上的问题,致使环境与资源问题十分突出,环境形势十分严峻。主要表现在:(1)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国土陆地面积的38%;(2)荒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国土陆地面积的27%,且每年还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3)大面积的森林被砍伐,天然植被遭到破坏,大大降低其防风固沙、蓄水保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4)草地“三化”(退化、沙化和碱化)面积逐年增加。全国已有“三化”草地面积约占草地总面积的1/3,且每年以2000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5)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我国已有15%至20%的动植物种类受到威胁,高于世界10%至15%的平均水平;(6)水体污染加剧,淡水资源严重短缺,同时现有水资源利用不合理;(7)大气污染严重。污染造成的酸雨面积逐渐扩大,南方多数城市出现酸雨,成为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8)城市生活垃圾“白色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日益突出,垃圾包围城市现象明显增加;(9)城市噪音扰民十分普遍;(10)放射性污染与电磁辐射形势严峻,对人类健康存在潜在威胁。
目前,我们是以最脆弱、严峻的生态环境,供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这就对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环境保护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我国政府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上的态度与政策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为改善生态环境作出了巨大的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下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等一系列林业生态工程,开展了黄河、长江等七大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大荒漠化治理力度等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并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使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为了向全世界表明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决心和态度,我国于1994年颁布了第一个国家级“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指出“作为国际社会中的一员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深知自己在全球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中的重要责任。因此,中国政府将继续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高度重视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以积极、认真、负责的态度参与保护地球生态环境,追求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各种国际努力。”明确要求“加强对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灌输,在中小学普及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培养学生对环境的情感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从而改变对环境的不可持续行为和生活方式。”1996年,我国正式提出将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基本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