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重在创设情境和机会,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和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与内化。
(一)1-6年级
内容与要求
| 活动活动建议
|
欣赏自然的美,尊重生物生存的权利。
| ? 观看日出、日落、蓝天、白云、碧水、绿草,倾听小鸟的歌唱、溪流的欢笑……
? 诵读描写自然环境的古诗词,认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 角色扮演:体验动植物在健康生境中的快乐生活。
|
尊重、关爱和善待他人,乐于和他人分享。
| ? 以“假如我是……”为题,体会讨论尊重和善待不同地域、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重要性。
? 开展各种集体活动,如合作创作一幅“2010年的家乡”的图画。
|
意识到需求与欲望的差别,崇尚自然简朴的生活。
| ? 了解父母小时候的生活状况,例举自己生活中的各种需求,对比分析其中哪些是必要的,哪些是不必要的。
|
尊重不同文化传统中人们认识和保护自然的方式与习俗。
| ? 以不同方式交流中华大家庭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会欣赏优秀的文化传统,讨论不同文化传统和自然的关系。
|
认同公民的环境权利和义务,积极参与学校和社区保护环境的行动,对破坏环境的行为敢于批评。
| ? 搜集学校有关环境卫生和环境建设的规章制度及国家环境法规,了解公民环境权利和义务的内容和实现途径。
? 组织并实施学校或社区的垃圾减量行动。
|
(二)7-9年级
内容与要求
| 活动活动建议
|
珍视生物多样性,尊重一切生命及其生存环境。
| ? 参观自然保护区,考察动植物与其生境的相互作用和平衡机制,体验和展示生物多样性和奇妙的生境。
|
关注家乡所在区域和国家的环境问题,有积极参与环保行动的强烈愿望。
| ? 搜集有关家乡或国家环境问题的新闻报道,了解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对策。
? 了解道路、工业园区和居民小区等工程建设状况,预测这些工程给环境可能带来的影响及解决途径。
|
愿意倾听他人的观点与意见,乐于与他人共享信息和资源。
| ? 模拟一次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就“减灾和消除贫困”达成一个协议,发表一个宣言。
? 走访儿童福利院或敬老院,了解他们的生活,和他们交朋友,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
尊重本土知识和文化多样性。
| ? 考察本地现代与传统的农耕方式,对比两者对自然环境的不同影响,挖掘传统农耕方式中有益于环境的因素。
? 设计一个活动,帮助社区居民了解本地传统文化中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些生活方式。
|
树立平等、公正的观念,认识全球资源分配不平等现状及其历史根源。
| ? 对比世界各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差异,了解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状况,
? 选择一个本地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的问题,分析该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当地或其他地区人们生活的影响,认识自己在其中的责任和义务。
|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愿意承担保护环境的责任。
| ? 分析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差别,并据此选择有利于环境的生活方式。
? 列举自己与公众不利于环保的行为,提出改正措施并付诸于行动。
|
(三)10-12年级
内容与要求
| 活动建议
|
认识自然规律,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 ? 以“人定胜天”为题组织一次讨论或辩论活动,反思人类盲目改造自然的行为及其带来的恶果。
|
理解关于环境的不同观点,通过交流和协商,形成保护环境的共识。
| ? 共同设计一套参加“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的行动计划方案。
? 以《京都议定书》为例,分析国际合作保护全球环境的意义和策略。
? 以“保护母亲河”为题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认识团队合作对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性。
|
珍视文化多样性, 关注濒危文化遗产的保护。
| ? 分析讨论全球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认识到保护本土文化的紧迫性,有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愿望。
? 列举地区歧视或文化歧视的现象,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提出消除偏见或误解的建议。
? 以不同形式,如诗歌、绘画、广告设计,表现不同地域文化对不同生存环境的反映。
|
意识到资源利用和环境管理需要关注弱势群体,愿意采取行动促进社会的公正与公平。
| ? 调查外来民工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及其在城市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将调查的结果与更多的人分享,以减少偏见,增进相互的理解。
|
在反思个人行为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的基础上,从本地着手,关注全球环境,并积极落实在行动上。
| ? 搜集古今中外有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事例或文学作品,分析其中蕴含的哲理及其积极意义。
? 搜集各国和国际社会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和协定,了解各国环境保护的重点和发展动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