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过程与方法
环境教育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环境系统,获得识别、解决和预防环境问题的方法与技能,包括观察周围的环境现象、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制订调查方案、搜集和整理信息、采取行动、反思和评价、交流和表达等。
(一)1-6年级
内容与要求
| 活动建议
|
运用各种感官感知环境,学会思考、倾听、讨论。
| · 通过触摸大树、倾听大自然的声音等游戏,运用各种感官感知自然,并讲述各自的感受。
|
就身边的环境提出问题。
| · 在校园或社区中一边观察周围环境,一边互相提问。
· 依据自身经历,对当地环境的调查报告、媒体报道等材料进行分析,提出问题。
|
搜集有关环境的信息,尝试解决简单的环境问题。
| · 设计保障上下学途中交通安全的方案。
· 运用日常工具或简单仪器检测周围环境状况。
· 运用地图册、数据库,通过观察周边环境、进行社会调查等方式搜集有关环境的信息。
|
评价、组织和解释信息,简单描述各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 · 用图表描述植物生长与水量或日照程度间的关系。
· 在实地考察基础上,通过统计图表或地图再现该地环境状况。
|
(二)7-9年级
内容与要求
| 活动建议
|
观察周围的环境,思考并交流各自对环境的看法。
| · 基于个人生活经验或报刊、电视新闻提出环境问题。
· 运用语言文字、图画等方式表达对身边环境的感受和设想。
|
围绕身边的环境问题选择适宜的探究方法,确定探究范围,选择相应的调查工具。
| · 设计家庭节水和校园节水的调研方案。
· 围绕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及其影响设计调查方案。
|
依据环境调查方案,搜集、评价和整理相关信息。
| · 通过实地考察,制作本地的土地利用类型图或者环境状况图。
· 利用图书馆、博物馆、电子数据库、互联网等信息源搜集有关环境的信息,加以评价、选择、整理,并用文字、图表等形式呈现整理结果。
· 对电视等媒体传达的某一环境信息进行分析。
|
在分析环境信息的基础上,设计解决环境问题的行动方案。
| · 设计保护本地水域环境质量的行动方案;村庄生活小环境的改善设计。
· 根据实地考察获得的资料,设计保护本地生物多样性的海报。
|
实施环境行动方案,并对结果进行反思。
| · 参与校园建设,反思并评价行动效果。
|
(三)10-12年级
内容与要求
| 活动建议
|
观察、描述并批判性地思考地区性和全球性的环境现象或环境问题。
| · 在实地观察、绘制地图、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说明一个区域在土地利用方面情况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 针对私人购买轿车既带来污染又促进经济发展这一争议性问题,提出个人观点并陈述理由。
· 农用机械、化肥、农药大量使用的利弊分析和防止环境污染的对策设计。
|
围绕自己选定的环境问题确定调查范围、设计调查方法、制订调查计划。
| · 针对本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设计调查方案。
· 就本地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设计调查方案。
|
明确各种信息来源与各种调查类型的对应关系,对自己搜集的环境信息的准确性和可信性进行评价。
| · 围绕某个地方性的环境问题,从不同途径搜集信息,对比判断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可信性。
· 搜集并对比不同媒体对某一环境问题的报道,分析各方立场。
|
根据搜集的信息,设计几种解决方案,对比并确定行动方案。
| · 根据本地条件,提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地方性对策。
· 对比解决某个环境问题(如水污染)的不同提案,分析它们的适用条件,以及反映的不同观点。
|
实施环境行动方案,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
| · 参与社区环境建设。
· 针对当地突出的环境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并向地方政府提出建议。
|
三、知识与能力
人、自然和社会相互作用,创造并推动着人类历史向前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自然生态提供了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社会生活包含了不同环境条件下发展起来的生活方式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经济与技术决定人们利用自然资源、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方式;决策与参与反映人们合作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意识与途径。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需要帮助学生从上述几个方面进行反思并采取行动,从而全面理解人、自然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及其形态和过程。学校现有各个学科均包含与此相关的学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