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的通知

  学校图书馆订阅优秀的环境报刊。
  与政府、企业、环境保护机构及其他社会组织建立长期联系,充分利用各种环境教育资源,支持并参与改善社区环境的学校-社区共建活动。
  鼓励教师以各种方式开展环境教育、参加环境教育师资培训等活动。
  二、设计与组织
  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在学校制订的全校性环境教育规划的基础上,分别在分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门的环境教育课或环境研究选修课及学校生活和管理等方面对环境教育进行整体安排,确定环境教育在各年段、各种实施途径要达成的目标,并处理好各年段、各种实施途径之间的衔接问题。
  (一)需求评估
  1.了解学生在环境教育方面的兴趣与需求
  有效的环境教育要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选择对学生有意义的问题作为教学主题。对学生兴趣和需求的了解可以从以下问题入手。
  学生经常遇到什么样的环境问题?
  学生关心哪些全球、全国和当地的环境问题?学生对这些环境问题持什么态度?
  学生参与过哪些改善环境的活动?他们还可能参与哪些相关的其他活动?
  要参与上述活动,学生需要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态度?
  2.考察学校环境教育现状
  学校的环境
  学生对环境的态度和行为
  学校环境教育活动对环境教育理念的体现
  环境教育在现有课程中的落实
  (二)设计形式多样的环境教育活动
  针对学校现有条件和已有环境教育的不足,学校要根据本指南的要求和建议,联系社区发展需要,创设机会,规划不同层次和多种形式的环境教育活动。
  表4-1 环境教育的类型与渠道

     渠道

类型

学科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

班团队活动

学校日常

生活与管理

学科渗透

*

   

跨学科的学习主题

 

*

*

*

单独设课

*

*

  


  1.多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的项目
  环境教育的内容涉及学校各个学科领域。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课程包含大量有关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知识。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发挥他们的自主探究精神,让他们通过对周围环境的直接观察,对人们的调查和访问,以及动手实践,理解各种环境知识及其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并尝试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周围的环境问题。
  与文学和艺术有关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审美体验的机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观摩和欣赏到许多文艺作品,在各种艺术活动中能够感受和欣赏自然的美、表达对自然的情感,这些学习体验在培养学生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情感方面有独特的作用。这种情感的陶冶是潜移默化的,不易在短时间内取得明显成效,因此,目标设计或教学评价都应更加注重学生的体验和学习过程。
  各科课程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与思想教育时,都包含了与环境有关的行为习惯、道德规范、法律法规和价值判断等方面的要求。对于这种侧重于态度和价值观养成的教学,教师应在提供有关信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相互交流,讨论人们对待环境的不同态度和行为,澄清各自的环境价值观,寻求并尝试建构与可持续发展需要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
  此外,各科课程均包含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的内容。周围环境的实际问题将为这部分教学提供丰富的活动内容,并使学生的学习体验与他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在现实中发现问题,就此进行调查和研究,并设计可行的计划,促进问题的解决。
  各科教学在渗透环境教育时,可能出现交叉和重叠。为此,学校需要制订全校性的环境教育渗透实施规划,明确各科在不同年段的环境教育要点,通过各科教师的交流和协商,减少重复,及时发现并补充疏漏之处,通过相关学科和相邻学段教师的合作实现各年级环境教育的衔接。相关学科的教师也可以尝试突破学科界限,与其他学科教师合作,在本学科教学过程中组织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2.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环境教育
  以环境与发展为主题的跨学科学习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进行。要注意围绕热点问题,让学生通过行动研究解决身边的现实环境问题,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学校的班团队活动也可以结合社会发展的形势和现实需求,在了解学生的兴趣与需要的基础上,组织和安排与社区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环境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参与解决现实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受到教育。
  3.单独开设的环境教育课程
  单独开设的环境教育课程,如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的环境教育专题课、选修课,可以使学生在专人指导下,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活、经济与技术、决策与参与等各个方面,对环境问题进行较全面的分析,更好地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可以采取的对策。
  4. 学校日常生活与管理方面的环境教育
  学校应当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评价机制,鼓励全校师生员工参与与环境有关的学校决策、管理,以及保护与建设环境的活动。
  (三)开发和利用多种环境教育资源
  选择和开发环境教育资源可以参考以下建议:
  考虑学生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和个性差异,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尽可能包括关于环境现象及环境问题的不同立场和观点。
  与学校的现实条件和教师的业务水平相适应,有实效且易操作。
  与学生的兴趣和接受水平相适应。
  充分利用丰富多样的环境教育资源,如图书、大众传媒、网络、音像制品、社区资源等。
  三、教学实施
  (一)教学策略
  环境教育的实施必须凭借有效的教学策略,并根据对环境教育实施过程的评价随时调整教学策略。
  1.综合运用多种教学途径和方法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