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内容以及学生和教师的现实情况,灵活选择多种教学途径与方法,例如户外教学、社区服务、实地考察、模拟游戏、个案研究等。
2.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教师必须改变对师生角色关系的传统认识,真正做到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学生素质的培养为教育和教学的目标,力争通过环境教育促进在民主的教学氛围下培养身心健康、表里如一的高素质学生。
3.引导学生从“习以为常”中发现问题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是环境教育肩负的重要使命之一。环境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是使人们意识到日常生活方式和传统生产方式与环境现象或环境问题的联系,即要使学生意识到,许多司空见惯的现象背后隐藏着我们应当思考的问题。例如,人们业已习惯的垃圾处理方式都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环境污染:焚烧导致空气污染,填埋导致土壤污染,往江河湖海倾倒导致水体或水源污染,等等。
4.从“可解决的问题”做起
对学校、教师和学生来说,许多环境问题是非常复杂的。单靠一个学校、一个企业,甚至一个国家的力量,是不足以解决问题的。像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全球性环境问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参与才有可能解决。
对中小学生来说,更需要的还是关注身边的可解决的环境问题。在教室、学校、家庭和当地社区环境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环境问题。教师可以把这些问题作为帮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起点,并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通过探究和解决这样的环境问题,学生可以增强信心,并愿意进一步参与改善环境的行动。
5.创造融洽和相互支持的人际环境
环境教育的教学过程要鼓励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要为学生提供机会互相分享和交流。
(二)探究与行动研究
自主探究和行动研究,是环境教育的重要方式。对真实的环境问题或自己所关心的环境问题进行探究,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效果。
1.探究
探究过程是多种多样的,一般包括如下要素。
(1)识别并提出问题。
学生独立或者在教师引导下识别并提出环境问题。
(2)对该问题已了解什么,还需要了解什么。
学生通过讨论确定他们就该问题已经掌握的信息,以及在提出解决方案之前,他们还需要了解哪些信息。
(3)鉴别有助于解决该问题的信息来源,搜集相关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
搜集信息的途径包括利用图书馆、大众传媒、网络数据库,向专家、环保组织成员或政府官员请教,野外考察,走访社区居民,采集大气、水、土壤、动物、植物、生活用品的样本等。
(4)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评价各方案可能产生的效果,并选择和确定行动方案。
(5)制订具体的行动计划,实施计划,及时评价并调整计划。
行动计划包括采取行动的时间和人员安排,所需资源的种类、数量和来源等。
在计划的执行过程中应及时搜集有关信息,以便对行动过程进行监测。一旦发现问题就及时调整计划并采取相应的补救行动,确保达到预期的结果。
2.行动研究
针对身边现实环境问题,边调查边计划、边思考边行动、边实施边评价,在反思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这种螺旋上升的过程就构成了环境教育的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从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出发,师生民主参与决策,而不是依赖外部“专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和教师提出一个自己想要解决的环境问题,通过探究、讨论,澄清自己所要研究的问题。接着在理解的基础上,探讨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及潜在的阻力或限制,寻求采取行动的机会。
在行动研究过程中,学生或教师不断地进行批判性反思,并根据反思结果修正自己的想法和行动。学生不必等到调查研究取得明确结果之后再采取行动,而是边计划、边行动、边进行反思与评价,这样可以避免无休止的调查研究而贻误采取行动的时机。
第五部分 评价建议
环境教育评价的主要功能在于促进学校环境教育的有效实施,是学校综合考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教育评价旨在判断学校教学实现环境教育目标的程度,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以及知识与能力的发展。环境教育评价的对象包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和学生。评价要揭示环境教育面临的问题,为改进和提高环境教育成效提供依据。评价应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看到环境教育对他们和周围环境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激励学生、教师、学校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持续参与环境教育。
一、评价的基本原则
(一)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环境教育评价的作用主要在于调节和改进学校环境教育的实施状况。该评价必须在各种环境教育活动的过程当中进行,以教师和学生在环境教育活动中的实际表现为主要评价内容;评价要充分考虑各个学校、教师或学生的具体情况,力求为改善学校环境教育实施状况提供依据。各学习阶段的终结性的评价结果要成为下一阶段环境教育计划的起点。
(二)评价主体多元化
环境教育的实施不但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投入,而且需要社区、地方环保部门、民间环保组织等多方社会力量的配合。为客观而全面地反映环境教育的过程和成效,这些参与学校环境教育工作的社会团体或个人都可以成为环境教育的评价主体。他们既可以作为环境教育的实施者从环境教育内部进行评价,又可以作为独立于学校的外部力量对学校环境教育进行评价,还可以对各自在环境教育活动中的实际表现进行自我评价。
(三)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
环境教育评价包括对学生与环境有关的学习方式、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对教师环境教育教学设计、组织和实施的评价,对学校环境教育管理工作的评价;这些不同方面的评价分别包含若干具体的评价指标。基于改进和激励环境教育的目标,评价者可以对环境教育的不同方面进行单项评价,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并提高评价结果的针对性;基于判断学校环境教育实施成效的目标,评价者需要对学校环境教育进行全面考察和综合评价。评价要关注被评价者的个体差异,力争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
(四)评价方式多样化,以定性评价为主
环境教育关注学生在环境中的体验、探究,及其认识、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发展。这种对学习过程的关注单靠传统的纸笔测验是难以进行评价的。为了对环境教育的实施过程和实际成效作出全面而科学的评价,必须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纸笔测验、行为观察、成长记录袋、情景测验、学习或教学笔记与反思,等等。
二、评价要点与方法
(一)对学生的评价
环境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促进学生与环境有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等方面的发展。环境教育评价要对学生上述各方面的发展状况进行描述,并在此基础上评定环境教育的成效,为改进环境教育提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