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五条 检验检疫机构对进出口免验商品在免验期限内不得收取检验费。
对获准免验的进出口商品需出具检验检疫证书、签证和监督抽查的,由检验检疫机构实施并按照规定收取费用。
第二十六条 申请人及免验企业违反本办法,有弄虚作假、隐瞒欺骗行为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七条 检验检疫工作人员在考核、审查、批准或者日常工作过程中违反本办法规定,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根据情节轻重,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理。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国家质检总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2002年10月1日起施行。原国家商检局1991年9月6日公布的《免验商品生产企业考核条件(试行)》和1994年8月1日公布的《进出口商品免验办法》同时废止。
附:一、进出口商品免验审查条件
二、进出口商品免验申请表(略)
三、进出口商品免验审查报告(略)
附一: 进出口商品免验审查条件
一、审查的依据:《
进出口商品免验办法》第
五条及有关规定。
二、现场审查原则和方法:《进出口商品免验审查表》(以下简称《审查表》)参照了ISO/DIS9000:2000标准,主要适用于进出口商品免验的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现场审查。
《审查表》中的审查意见分为:符合、待观察、不符合、不适用。
符合:符合该条款审查内容和审查要点的要求:
待观察:已发现问题,但尚未构成不符合或证据不足需提醒的事项;
不符合:不符合该条款审查内容和审查要点的要求;
不适用:该条款不适用企业的实际情况。
三、质量管理体系审查结果的判定:
1.全部符合《审查表》规定要求的为合格。
2.发现不符合项时,应对不符合项汇总分析,如不符合项的总数、不符合项的严重程度及对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体系影响的程度等。经审查组研究,对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提出总体评价,得出“合格无原则纠正”和“不合格”的审查结果。
3.产品检验是现场审查的必要条件,该企业产品质量必须符合产品检验的各项要求。
进出口商品免验审查表
┌─────────────────┬─┬─────────────────────┬───────┬─┐
│ 审查内容 │序│ 审查要点 │ 审查意见 │ │
│ │号│ ├─┬─┬─┬─┤ │
│ │ │ │符│不│待│不│备│
│ │ │ │合│符│观│适│注│
│ │ │ │ │合│察│用│ │
├─────────────────┼─┼─────────────────────┼─┼─┼─┼─┼─┤
│ 一、质量管理体系 │ 1│是否建立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符合标准│ │ │ │ │ │
│ │ │要求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质量记录等 │ │ │ │ │ │
│ 1.企业应建立并实施、保持和持续├─┼─────────────────────┼─┼─┼─┼─┼─┤
│地改进文件化质量管理体系。 │ 2│程序文件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可检查性。 │ │ │ │ │ │
│ ├─┼─────────────────────┼─┼─┼─┼─┼─┤
│ │ 3│工作人员对现场工作使用的作业指导书和相关记│ │ │ │ │ │
│ │ │录表格的使用要求是否掌握。 │ │ │ │ │ │
├─────────────────┼─┼─────────────────────┼─┼─┼─┼─┼─┤
│ 二、管理职责 │ 4│是否建立并发布由最高管理者批准的质量方针、│ │ │ │ │ │
│ 1.最高管理者应建立质量方针和质│ │质量目标。 │ │ │ │ │ │
│量目标,并在各级人员中贯彻执行。 ├─┼─────────────────────┼─┼─┼─┼─┼─┤
│ │ 5│质量目标是否与质量方针的总体要求相一致。 │ │ │ │ │ │
│ ├─┼─────────────────────┼─┼─┼─┼─┼─┤
│ │ 6│质量方针、质量目标是否结合企业实际,易于理│ │ │ │ │ │
│ │ │解,各级人员是否掌握并贯彻执行 │ │ │ │ │ │
├─────────────────┼─┼─────────────────────┼─┼─┼─┼─┼─┤
│ 2.企业应设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明 │ 7│是否设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对其组织机构及影响│ │ │ │ │ │
│确规定其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 │ │质量管理、执行和检验人员是否都规定了职责、│ │ │ │ │ │
│ │ │权限和相互关系。 │ │ │ │ │ │
├─────────────────┼─┼─────────────────────┼─┼─┼─┼─┼─┤
│ 3.最高管理者应指定管理者代表, │ 8│最高管理者是否指定管理者代表,并明确规定其│ │ │ │ │ │
│并规定其职责和权限。 │ │职责和权限。 │ │ │ │ │ │
│ ├─┼─────────────────────┼─┼─┼─┼─┼─┤
│ │ 9│管理者代表是否有足够经验、能力和授权来履行│ │ │ │ │ │
│ │ │其职权。 │ │ │ │ │ │
├─────────────────┼─┼─────────────────────┼─┼─┼─┼─┼─┤
│ 4.企业建立形成文件的程序,对文 │10│是否建立了形成文件的程序,对所有要求控制的│ │ │ │ │ │
│件的批准、发布、发放、修改、回收 │ │文件是否进行了控制。 │ │ │ │ │ │
│、归档等做出明确规定。 ├─┼─────────────────────┼─┼─┼─┼─┼─┤
│ │11│文件发布前是否经授权人批准,是否规定了文件│ │ │ │ │ │
│ │ │的发放范围,并有发放记录。 │ │ │ │ │ │
│ ├─┼─────────────────────┼─┼─┼─┼─┼─┤
│ │12│是否能够保证所有发放场所所使用的文件都是有│ │ │ │ │ │
│ │ │效版本。 │ │ │ │ │ │
│ ├─┼─────────────────────┼─┼─┼─┼─┼─┤
│ │13│修改文件是否经规定的部门审批。 │ │ │ │ │ │
├─────────────────┼─┼─────────────────────┼─┼─┼─┼─┼─┤
│ 5.企业应对质量记录的控制做出明 │14│是否对质量记录的标识、收集、编目、借阅、归│ │ │ │ │ │
│确的规定。 │ │档、贮存、检索、保管和处理做出规定并切实执│ │ │ │ │ │
│ │ │行。 │ │ │ │ │ │
├─────────────────┼─┼─────────────────────┼─┼─┼─┼─┼─┤
│ 6.质量记录应填写清晰、规范完整、│15│质量记录是否填写清晰、规范完整、易存易取、│ │ │ │ │ │
│妥善保管。 │ │ 妥善保管。 │ │ │ │ │ │
│ ├─┼─────────────────────┼─┼─┼─┼─┼─┤
│ │16│是否规定质量记录的保存期限。 │ │ │ │ │ │
├─────────────────┼─┼─────────────────────┼─┼─┼─┼─┼─┤
│ 7.企业应建立管理评审程序。 │17│是否建立管理评审程序。 │ │ │ │ │ │
├─────────────────┼─┼─────────────────────┼─┼─┼─┼─┼─┤
│ 8.最高管理者应按计划进行管理评 │18│最高管理者是否按计划进行管理评审。 │ │ │ │ │ │
│审。 ├─┼─────────────────────┼─┼─┼─┼─┼─┤
│ │19│管理评审后是否写出评审报告,并采取有效措施│ │ │ │ │ │
│ │ │进行改进。 │ │ │ │ │ │
├─────────────────┼─┼─────────────────────┼─┼─┼─┼─┼─┤
│ 三、资源管理 │20│是否有充分的满足有关人员培训及资格要求的人│ │ │ │ │ │
│ 1.企业应配备满足生产及质量管理 │ │力配备。 │ │ │ │ │ │
│体系需要的人员。 │ │ │ │ │ │ │ │
├─────────────────┼─┼─────────────────────┼─┼─┼─┼─┼─┤
│ 2.企业应建立培训程序,以规定培 │21│是否建立了培训程序。 │ │ │ │ │ │
│训的需求、计划、考核、确认及记录等├─┼─────────────────────┼─┼─┼─┼─┼─┤
│。 │22│是否根据培训的需求,制定培训计划,并按计划│ │ │ │ │ │
│ │ │进行培训。 │ │ │ │ │ │
│ ├─┼─────────────────────┼─┼─┼─┼─┼─┤
│ │23│是否妥善保存培训、考核和资格等记录,并能提│ │ │ │ │ │
│ │ │供查阅。 │ │ │ │ │ │
├─────────────────┼─┼─────────────────────┼─┼─┼─┼─┼─┤
│ 3.企业应具备生产合格产品所需要 │24│是否有生产合格产品的工作场所和设施。 │ │ │ │ │ │
│的设施和环境。 ├─┼─────────────────────┼─┼─┼─┼─┼─┤
│ │25│厂区、生产车间等工作环境是否严格管理。 │ │ │ │ │ │
├─────────────────┼─┼─────────────────────┼─┼─┼─┼─┼─┤
│ 四、产品实现 │26│是否建立产品生产过程控制程序。 │ │ │ │ │ │
│ 1.企业应对影响产品生产过程建立 ├─┼─────────────────────┼─┼─┼─┼─┼─┤
│程序。 │27│是否制定了生产过程中各工序的工艺要求或作业│ │ │ │ │ │
│ │ │ 指导书。 │ │ │ │ │ │
│ ├─┼─────────────────────┼─┼─┼─┼─┼─┤
│ │28│操作人员是否掌握工艺要求或作业指导书,并按│ │ │ │ │ │
│ │ │ 其要求进行操作。 │ │ │ │ │ │
│ ├─┼─────────────────────┼─┼─┼─┼─┼─┤
│ │29│是否选用合适生产设备、制定了生产设备维修、│ │ │ │ │ │
│ │ │保养制度,并切实执行。 │ │ │ │ │ │
├─────────────────┼─┼─────────────────────┼─┼─┼─┼─┼─┤
│ 2.企业应确定与服务有关的部门,并│ │是否确定与服务有关的部门,规定其职责 │ │ │ │ │ │
│规定其职责。 │30│,并明确该部门负责向顾客提供必要的信息 │ │ │ │ │ │
│ │ │,了解顾客要求。 │ │ │ │ │ │
│ │ │ │ │ │ │ │ │
├─────────────────┼─┼─────────────────────┼─┼─┼─┼─┼─┤
│ 3.企业应建立产品要求的评审程序。│31│是否建立产品要求的评审程序,并规定其职 │ │ │ │ │ │
│ │ │责。 │ │ │ │ │ │
├─────────────────┼─┼─────────────────────┼─┼─┼─┼─┼─┤
│ 4.企业应对合同和订单评审做出规 │32│合同或订单是否进行评审,并有完整的记录。 │ │ │ │ │ │
│ ├─┼─────────────────────┼─┼─┼─┼─┼─┤
│ 定。 │33│是否有口头方式接受订货,有无记录和确认。 │ │ │ │ │ │
├─────────────────┼─┼─────────────────────┼─┼─┼─┼─┼─┤
│ 5.企业的产品要求改变时,应及时 │34│产品要求改变时,是否按规定更改相关文件 │ │ │ │ │ │
│ 更改相关文件,并组织实施。 │ │,并及时传递有关部门。 │ │ │ │ │ │
│ ├─┼─────────────────────┼─┼─┼─┼─┼─┤
│ │35│产品要求的有关评审记录是否妥善保管。 │ │ │ │ │ │
├─────────────────┼─┼─────────────────────┼─┼─┼─┼─┼─┤
│ 6.企业应建立产品设计和开发程序 │36│是否建立产品设计和开发程序。 │ │ │ │ │ │
│,并对产品设计和开发、评审、验证、├─┼─────────────────────┼─┼─┼─┼─┼─┤
│更改等做出明确规定。 │37│是否规定了参与设计和开发活动的有关部 │ │ │ │ │ │
│ │ │门及有资格的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 │ │ │ │ │
│ ├─┼─────────────────────┼─┼─┼─┼─┼─┤
│ │38│是否按计划及设计和开发的要求进行设计 │ │ │ │ │ │
│ │ │和开发工作。 │ │ │ │ │ │
├─────────────────┼─┼─────────────────────┼─┼─┼─┼─┼─┤
│ 7.设计和开发应进行系统的评审和 │39│设计和开发是否进行了评审和验证,并 │ │ │ │ │ │
│实施验证。 │ │有相应的记录。 │ │ │ │ │ │
│ ├─┼─────────────────────┼─┼─┼─┼─┼─┤
│ │ │设计和开发更改前是否经授权人批准,更 │ │ │ │ │ │
│ │40│改后是否有记录,并形成受控文件。 │ │ │ │ │ │
├─────────────────┼─┼─────────────────────┼─┼─┼─┼─┼─┤
│ 8.企业应建立控制采购质量的程序。│41│是否建立控制采购质量的程序。 │ │ │ │ │ │
├─────────────────┼─┼─────────────────────┼─┼─┼─┼─┼─┤
│ 9.采购文件应明确采购的要求,并 │ │采购文件是否明确采购的要求,并按规定 │ │ │ │ │ │
│ 经授权人批准。 │42│进行了审批。 │ │ │ │ │ │
├─────────────────┼─┼─────────────────────┼─┼─┼─┼─┼─┤
│ 10.企业应规定选择采购分供方的评│ │是否规定了选择采购分供方的评定方法, │ │ │ │ │ │
│ 定方法。 │43│并建立分供方的记录。 │ │ │ │ │ │
├─────────────────┼─┼─────────────────────┼─┼─┼─┼─┼─┤
│ 11.企业应对采购产品的验证和放行│44│是否规定采购验证和放行的方法,并切 │ │ │ │ │ │
│ 做出规定。 │ │实执行。 │ │ │ │ │ │
├─────────────────┼─┼─────────────────────┼─┼─┼─┼─┼─┤
│ 12.企业应对产品生产、安装、服务│45│是否对产品生产、安装、服务过程的标 │ │ │ │ │ │
│过程的标识做出明确规定。 │ │识做出明确规定。 │ │ │ │ │ │
│ ├─┼─────────────────────┼─┼─┼─┼─┼─┤
│ │46│产品生产过程中是否有检验状态标识。 │ │ │ │ │ │
│ ├─┼─────────────────────┼─┼─┼─┼─┼─┤
│ │ │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和交付、安装等所有阶 │ │ │ │ │ │
│ │47│段是否严格执行产品标识的规定,并有可 │ │ │ │ │ │
│ │ │追溯性。 │ │ │ │ │ │
├─────────────────┼─┼─────────────────────┼─┼─┼─┼─┼─┤
│ 13.企业应对内部加工和最终交付的│48│是否对产晶的搬运、包装、贮存和防护 │ │ │ │ │ │
│产品的搬运、包装、贮存和防护做出明│ │做出明确规定,包装应满足出入境检验 │ │ │ │ │ │
│确规定。 │ │检疫有关要求。 │ │ │ │ │ │
│ ├─┼─────────────────────┼─┼─┼─┼─┼─┤
│ │49│搬运方法是否符合规定,能否防止损坏。 │ │ │ │ │ │
├─────────────────┼─┼─────────────────────┼─┼─┼─┼─┼─┤
│ 14.企业对产品贮存的场所、库房及│50│产品贮存的场所、仓库及管理是否明确 │ │ │ │ │ │
│ │ │规定。 │ │ │ │ │ │
│贮存管理应做出明确规定,以防止贮存├─┼─────────────────────┼─┼─┼─┼─┼─┤
│的产品损坏或变质。 │51│是否建立了产品出入库的规定,并切实 │ │ │ │ │ │
│ │ │执行。 │ │ │ │ │ │
│ ├─┼─────────────────────┼─┼─┼─┼─┼─┤
│ │52│包装和所用材料是否适合保护产品的质量。 │ │ │ │ │ │
├─────────────────┼─┼─────────────────────┼─┼─┼─┼─┼─┤
│ 15.企业应采取措施,保证交付的产│ │最终检验直至交付是否都能保证产品质 │ │ │ │ │ │
│品质量完好。 │53│量完好。 │ │ │ │ │ │
├─────────────────┼─┼─────────────────────┼─┼─┼─┼─┼─┤
│ 16.企业应对产品检验做出规定,并│ │是否对产品检验做出规定,以验证过程 │ │ │ │ │ │
│组织实施。 │54│间及最终产品是否符合要求。 │ │ │ │ │ │
├─────────────────┼─┼─────────────────────┼─┼─┼─┼─┼─┤
│ 17.进货必须经检验合格方可投人生│55│进货检验是否按规定进行并做好记录。 │ │ │ │ │ │
│产使用。 │ │ │ │ │ │ │ │
├─────────────────┼─┼─────────────────────┼─┼─┼─┼─┼─┤
│ 18.企业应规定过程间检验,检验完│56│过程间检验是否按规定进行并记录检验结 │ │ │ │ │ │
│成前不得放行。 │ │果,是否在检验合格后才放行。 │ │ │ │ │ │
├─────────────────┼─┼─────────────────────┼─┼─┼─┼─┼─┤
│ 19.企业应对产品最终检验做出规 │57│最终检验是否有明确规定,是否按规定进 │ │ │ │ │ │
│定。 │ │行最终检验并做好记录。 │ │ │ │ │ │
│ ├─┼─────────────────────┼─┼─┼─┼─┼─┤
│ │58│交付的产品是否有证据表明其产品符合规 │ │ │ │ │ │
│ │ │定要求,并有可追溯性。 │ │ │ │ │ │
├─────────────────┼─┼─────────────────────┼─┼─┼─┼─┼─┤
│ 20.企业应对检验、测量和设备的管│59│是否对检验、测量和设备的管理做出规定 │ │ │ │ │ │
│理做出规定。 │ │,并切实执行。 │ │ │ │ │ │
├─────────────────┼─┼─────────────────────┼─┼─┼─┼─┼─┤
│ 21.企业应对设备制定校准、周期检│60│是否制定了设备校准、周期检定计划,并 │ │ │ │ │ │
│定计划,保证设备须经校准、检定 │ │切实执行。 │ │ │ │ │ │
│合格方可使用。 ├─┼─────────────────────┼─┼─┼─┼─┼─┤
│ │ │是否建立了设备档案,设备档案是否能表 │ │ │ │ │ │
│ │61│明测量不确定度、校准、维修、维护等内 │ │ │ │ │ │
│ │ │容。 │ │ │ │ │ │
│ ├─┼─────────────────────┼─┼─┼─┼─┼─┤
│ │62│是否对现有检测设备标明使用状态。 │ │ │ │ │ │
├─────────────────┼─┼─────────────────────┼─┼─┼─┼─┼─┤
│ 22,检测设备应放置在规定的环境条│63│检测设备所处环境条件是否符合规定要求。 │ │ │ │ │ │
│ 件下。 │ │ │ │ │ │ │ │
├─────────────────┼─┼─────────────────────┼─┼─┼─┼─┼─┤
│ 23.检测设备维修保养后,使用前应│64│检测设备维修保养后,是否进行了校验 │ │ │ │ │ │
│ 进行校验或检定。 │ │或检定。 │ │ │ │ │ │
├─────────────────┼─┼─────────────────────┼─┼─┼─┼─┼─┤
│ 五、测量、分析和改进 │65│是否建立了内部审核程序。 │ │ │ │ │ │
│ 1.企业应建立内部审核程序。 ├─┼─────────────────────┼─┼─┼─┼─┼─┤
│ │ │是否规定了内部审核的频次,是否按计 │ │ │ │ │ │
│ │66│划要求进行内部审核。 │ │ │ │ │ │
├─────────────────┼─┼─────────────────────┼─┼─┼─┼─┼─┤
│ 2.从事内部审核人员应经过培训。 │67│内部审核人员是否经过培训,并经资格认 │ │ │ │ │ │
│ │ │可,审核人员是否与审核活动无直接责任 │ │ │ │ │ │
│ │ │关系。 │ │ │ │ │ │
├─────────────────┼─┼─────────────────────┼─┼─┼─┼─┼─┤
│ 3.内部审核后应形成审核报告,对 │68│内部审核结束后是否形成审核报告,对质量管理│ │ │ │ │ │
│ 质量管理体系有效实施做出评价。 │ │体系有效实施做出评价并报告管理者。 │ │ │ │ │ │
├─────────────────┼─┼─────────────────────┼─┼─┼─┼─┼─┤
│ 4.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采取纠│69│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是否及时采取纠正 │ │ │ │ │ │
│正措施,并有效跟踪 │ │措施,并跟踪监督纠正。 │ │ │ │ │ │
├─────────────────┼─┼─────────────────────┼─┼─┼─┼─┼─┤
│ 5.交付产品的验证应建立程序,交 │70│是否建立交付产品的验证程序,交付产 │ │ │ │ │ │
│付产品的放行应经授权人批准。 │ │品的放行是否有记录,并有授权人签字。 │ │ │ │ │ │
├─────────────────┼─┼─────────────────────┼─┼─┼─┼─┼─┤
│ 6.企业应建立控制不合格产品的程 │71│是否建立控制不合格产品的程序。 │ │ │ │ │ │
│序。 ├─┼─────────────────────┼─┼─┼─┼─┼─┤
│ │72│是否对不合格产品的标识、记录、评 │ │ │ │ │ │
│ │ │价、隔离和处理等做出规定。 │ │ │ │ │ │
│ ├─┼─────────────────────┼─┼─┼─┼─┼─┤
│ │73│不合格产品的标识、存放、记录及处理 │ │ │ │ │ │
│ │ │等是否符合规定要求。 │ │ │ │ │ │
├─────────────────┼─┼─────────────────────┼─┼─┼─┼─┼─┤
│ 7.可进行纠正的不合格产品,经纠 │74│不合格品是否有返工、返修记录,返工 │ │ │ │ │ │
│ 正后应重新验证。 │ │、返修后是否再次进行检验。 │ │ │ │ │ │
├─────────────────┼─┼─────────────────────┼─┼─┼─┼─┼─┤
│ 8.企业应建立纠正措施程序。 │75│是否建立纠正措施程序。 │ │ │ │ │ │
├─────────────────┼─┼─────────────────────┼─┼─┼─┼─┼─┤
│ 9.企业应对不合格原因进行分析, │76│是否经对不合格原因进行分析后,采取 │ │ │ │ │ │
│采取切实有效的纠正措施。 │ │纠正措施并有效实施。 │ │ │ │ │ │
├─────────────────┼─┼─────────────────────┼─┼─┼─┼─┼─┤
│ 10.企业应建立预防措施程序。 │77│是否建立预防措施程序。 │ │ │ │ │ │
├─────────────────┼─┼─────────────────────┼─┼─┼─┼─┼─┤
│ 11.企业应识别、分析潜在的不合格│78│是否对潜在的不合格原因进行分析后, │ │ │ │ │ │
│原因,采取切实有效的预防措施。 │ │采取预防措施并有效实施。 │ │ │ │ │ │
├─────────────────┴─┼─────────────────────┼─┴─┴─┴─┼─┤
│ 审查内容 │审查要点 │审查意见 │备│
│ │ │ │注│
├───────────────────┼─────────────────────┼───────┼─┤
│六、产品检验 │产品检验可分为: │1.产品检验必须│ │
│ 1.企业生产的产品须经检验合格。 │1.现场评审前,评审组成员按有关 │合格。 │ │
│ │标准抽取产品样品到指定实验室进 │ │ │
│ │行全项目检验; │ │ │
│ │2.在现场评审期间,按有关标准抽 │ │ │
│ │取产品样品现场检验或到指定实验 │ │ │
│ │室进行检验。 │ │ │
├───────────────────┼─────────────────────┼───────┼─┤
│ 2.企业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应准确无误。 │1.企业实验室对评审组提供的盲 │2.企业实验室检│ │
│ │样或标准样进行测试; │测结果必须准确│ │
│ │2.企业实验室出示与指定实验室 │无误。 │ │
│ │进行比对试验的证明材料; │ │ │
│ │3.必要时,对产品检验留样进行 │ │ │
│ │重复试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