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高毒农药的替代产品和新型剂型,支持原有企业转产改造。2003年高毒农药产量由目前占总产量比例30%削减到15%,2005年降到5%以下。落后剂型农药产量由目前占总量比例75%,2003年削减到60%,2005年减少到50%以下。
支持重点骨干企业进行以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发展规模经济、提高研发能力为目标的综合性改造,尽快形成一批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农药生产骨干企业。
二、化工新型材料
(一)有机硅。
支持有一定技术基础和生产规模的有机硅生产企业采用新技术的技术改造,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扩大生产规模、加强综合利用和后加工应用。
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新建大型先进的有机硅生产装置。
(二)有机氟。
重点发展含氟聚合物:氟橡胶、全氟乙丙共聚物、聚偏二氟乙烯和高规格的聚四氟乙烯。根据“淘汰破坏臭氧层物质的国家方案”,国内需要重点发展四氟乙烷(HFC-134a)和七氟丙烷(HFC-227),以及为电子工业配套的高纯氢氟酸等。
(三)纳米材料。
大力推动超重力技术在纳米材料制备领域的应用,在继续完善纳米碳酸钙工业化生产的同时,加快超重力技术在纳米氢氧化铝、纳米氢氧化镁、纳米二氧化硅、纳米碳酸钡等产品上的应用,使我国在这些产品上成为世界生产大国和强国。
加强纳米材料的应用开发,扩大国内纳米材料的应用领域和应用水平。
(四)其他化工新材料。
加快发展聚甲醛和聚对苯二甲酸1,4_丁二醇酯,特种工程塑料领域的聚苯硫醚、聚醚砜、聚醚酮和聚酰亚胺等国内技术已有突破的产品,以及替代传统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新型环保型产品聚天冬氨酸和符合环保要求的低甲醛释放量脲醛胶等产品。
三、精细化工
饲料添加剂:发展蛋氨酸、赖氨酸、维生素D3、维生素H、泛酸钙和饲用酶剂及抗生素替代品等。
食品添加剂:发展大豆蛋白、大豆异黄酮、丙酸盐、脂肪酸单甘酯、卵磷酯、茶多酚、氨基酸类、天然色素、β-胡萝卜素、曲酸及核酸类产品。
造纸化学品:发展松香系和变性淀粉系产品,发展废纸回收利用所需的各类化学品。
油田化学品:发展高档钻井泥浆和水泥外加剂方面的化学品,发展油田用聚丙烯酰胺,同时发展油田废水处理所需的化学助剂。
合成胶粘剂:发展环保型胶粘剂产品,如低甲醛释放量热熔胶以及建筑、汽车、制鞋等大宗市场所需的胶粘剂。
工业表面活性剂:改造、完善现有装置,充分发挥生产潜能,加强复配应用技术开发,强化应用技术服务。
生物化工:加强生物反应器、生物传感器和后提取技术的工业性开发与应用,使生物法聚丙烯酰胺、L-乳酸、微生物多糖、透明质酸和酶制剂等形成规模生产,成为拳头产品。
染料:发展新型环保染料;提高染料和有机颜料商品化加工技术、提高产品附加值;发展各种氮杂环化合物和中间体。
涂料:发展各类环保型(水性、高固体份、粉末、辐射固化)涂料;发展内外墙建筑涂料;以钛渣替代钛铁矿改变硫酸法钛白粉生产原料路线;积极推进氯化法钛白粉生产的发展。
四、子午线轮胎
加快轮胎企业产品结构调整,继续发展子午线轮胎。加快新品种的开发,重点发展65、60、55、50系列,轮辋直径为15-17英寸,高速度级系列轿车子午胎和低断面、无内胎载重子午胎;加大少数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形成2-3个年生产能力达到500-800万条级(年生胶耗量4万吨以上)的大型轮胎企业集团。适当对中西部地区骨干轮胎企业进行扶持,使子午胎生产区域布局更加合理。
医药行业近期发展导向
一、优势原料药
加快实现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及国内首次开发药物的产业化。
重点发展临床需要且具有独特疗效的急救药物、心血管药物、糖尿病药物、抗肿瘤药物、抗病毒及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药物。
采用酶法生产7-氨基头孢烷酸、发酵法生产7-氨基-3-去乙酰氧基头孢烷酸、“一步发酵法”生产维生素C等新工艺,改造提升现有抗生素及维生素等传统出口优势品种。
推进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发酵工程技术、酶工程技术及现代制药工业的分离、提取、结晶和手性合成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医药产品生产中的应用,进一步优化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经济指标。
实现麻黄素等天然药物的人工合成技术及其产业化。
推进浙东南化学原料药出口基地的建设以及石家庄、沈阳、淄博、哈尔滨等老医药工业基地的技术改造。
二、生物技术领域
加快实现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工程药物产业化。
加快生物工程技术在维生素、抗生素、氨基酸等方面的应用。
加快计划免疫产品的GMP(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改造,如百白破疫苗、乙脑疫苗、麻疹疫苗等。
发展具有较好市场前景的新型疫苗,如适用于全人群的流感病毒疫苗、多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轮状病毒疫苗、痢疾疫苗、肿瘤疫苗、爱滋病疫苗等。
加快发展诊断用生物芯片。
三、中药现代化
支持中药材的规范化与标准化种植。
加快实现中药提取物及中药饮片浓缩颗粒的产业化。
推广指纹图谱等多成分定量指标控制技术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