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记录;
(c)职业安全健康检查记录;
(d)日检、周检、月检、季检,点检记录等;
(e)协商和交流报告。包括员工的投诉、申诉,相关方的意见,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合理化建议,职业安全健康信息传达的记录,员工或工会参与职业安全健康管理的记录,员工职业安全健康委员会的报告等;
(f)事故(包括事件)处理及纠正措施跟踪报告;
(g)职业安全健康会议纪要;
(h)体检报告;
(i)职业安全健康监护报告;
(j)有关工伤、疾病和事件的记录、员工有毒物质暴露量、作业环境监测与员工健康监护的记录;
(k)运行控制检查记录(包括设备、装置、工艺、活动);
(l)个体防护用品发放和维护记录;
(m)应急响应记录;
(n)应急设备清单、位置图、设备定期检查或检测报告、演练报告、评审报告、改进记录;
(o)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审核报告;
(p)审核小组审核计划、审核检查表、不符合项报告、纠正措施的验证等;
(q)管理评审报告。
2)记录控制管理
职业安全健康记录应填写完整、字迹清楚、标识明确,以便对相关活动的追溯。化工企业应确定职业安全健康记录的保存期,并将其存放在安全地点,便于查阅,避免损坏。重要的职业安全健康记录应以适当方式或按法规要求妥善保管,以防损坏。《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审核规范》没有对记录的形式做出特殊的要求,记录可以是书面的或电子等其他形式(如记录是电子形式的,应保留相应的备份)。
本要素的实施可参考
《审核规范》4.5.3要素要求。
4.协商与交流
(1)协商与信息交流程序
企业应建立协商与信息交流管理程序,以确保职业安全健康信息在企业内各层次之间以及内外部之间畅通有序的交流,确保员工的职业安全健康权益得到保障。程序中应明确的问题:
1)企业各职能和层次间职业安全健康协商与信息交流的职责和权限;
2)协商与信息交流的形式、内容;
(a)内部协商与信息的实施与管理;
(b)外部协商与信息的实施与管理。
(2)内部协商与信息交流
企业内部协商与信息交流的主要内容:
1)职业安全健康方针、目标和管理方案;
2)职业安全健康职责和权限的信息;
3)重大职业安全健康风险及控制的信息;
4)培训计划与结果等信息;
5)绩效监测与测量信息;
6)纠正和预防事故、事件、不符合信息;
7)内、外审,管理评审的信息;
8)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信息;
9)紧急状况的信息。
内部信息协商与交流的形式可以通过文件、手册、电视台、报纸、画册、电子网络、张贴等形式,并建立以下交流与协商机制:
1)企业及各基层单位应建立职业安全健康例会制度;
2)企业及各基层单位应实行定期职业安全健康信息报告制度;
3)企业应建立定期的职业安全健康绩效监测与统计结果的发布与通报制度;
4)企业应建立职业安全健康工作的提案制度和合理化建议的制度;
5)企业职业安全健康管理部门应建立与各职能部门和基层单位间的信息交流通道,及时传递和反馈安全卫生检测检验、监督检查和事故隐患的整改信息;
6)企业应充分利用班组安全活动及交接班会等形式向全体职工通报公司、企业(厂)内外的职业安全健康信息,提出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工作要求和计划,并积极引导员工的参与。
对员工有关职业安全健康工作的抱怨和建议由各相关部门管理人员及时通过电话、传真、电子邮件、信息交流会或通过收集、填报信息交流单的形式反馈到归口管理部门,通过协调落实、解决。
工会作为企业员工利益的代表,应参与职业安全健康方针目标的制订、职业安全健康危害辨识与评价、作业条件更改的评审等有关职业安全健康管理的活动,对员工职业安全健康劳动保护情况的监督检查,并在职业安全健康事务上享有代表性。
(3)外部信息交流
与外部进行信息交流的内容主要包括:
1)外部相关方通报职业安全健康方针的信息;
2)外部相关方交流有关的职业安全健康法律法规及其主要要求;
3)职业安全健康检测与检验的信息,如安全检查检验、健康体检的结果、事故统计的通报等;
4)认证或监督审核的信息;
5)相关方的投诉及抱怨信息的接收与处理意见的反馈;
6)来自上级公司、企业、协会等渠道的信息;
7)其它外部相关方的信息。
企业应通过一定的渠道了解上述有关职业安全健康信息,向外部公开发布本企业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的信息,建立与外部信息交流的机制。
本要素的实施可参考
《审核规范》4.4.3要素要求。
(三)计划与实施
1.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措施的策划
企业主管领导和主管部门应定期组织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工作,识别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职
业安全健康危害,对危害进行分析,确定其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
(1)危害辨识、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策划管理程序
企业应当建立和保持实施危害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策划的管理程序,程序中应明确:
1)相关部门开展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策划的作用、职责和权限;
2)开展辨识与评价工作的步骤;
3)评价前的准备工作;
4)危害辨识;
5)风险评价工作开展的范围和方法;
6)风险分级的准则以及不可接受的风险的判定准则;
7)如何进行风险控制策划;
8)对风险评价结果及控制措施的定期评审。
此外,程序中还应考虑企业在主客观条件发生变更时的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价,主客观条件下的变更包括:
1)活动变更:如新、改、扩建项目活动,引入新的危险材料等。
2)技术更改:安全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风险控制技术的变更。
3)管理变更:如法律法规的变更,组织机构和人员的变更等。
对供货方、承包方、来访者、临时工等对相关方的活动中产生的职业安全健康风险也应纳入体系之内进行辨识、评价和控制。
(2)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及控制策划的一般步骤
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策划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上述步骤的实施可参见《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审核规范-实施指南》附录1-1.3.1。
(3)危害辨识、风险评价方法的选择
化工企业在不同作业场所的危害特性以及风险大小表现出较大的差异,选择合适的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价方法是实现风险控制的关键。
对于作业活动较简单、风险水平较低的场所,可以采用较为简单的辨识评价方法,包括安全检查表、访谈、工作任务分析法,对以往监测结果(可以是作业环境、设备或人等)及以往事故统计分析等方法。
对于高风险或大型、工艺复杂的设备设施,在进行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价时宜采用系统风险分析及评价方法,结合化工企业的实际。常见的危害辨识评价方法有安全检查表、故障类型影响分析、矩阵法、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事故树、危险可操作性研究(HAZOP)等方法。
无论哪种风险评价方法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和应用对象,企业在进行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时应选择一种合适的风险评价方法为主,辅之以其他评价方法,以起到相互补充和印证的作用。
(4)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的实施
1)评价人员的培训
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工作可在咨询机构的帮助下完成,也可在企业内挑选适当人员来进行,并在实施前由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和培训,并制定企业开展危害辨识、风险评价的程序和指南,接受培训的人员要尽可能由一些熟悉本企业生产工艺、设备管理或安全管理人员组成评审小组。
2)制定评价指南
制订本企业危险辨识、风险评价实施指南是确保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价工作质量的重要环节,在实施指南中应指出危害辨识、风险评价方法、工作步骤、实例和风险分级的准则等。
评价小组应充分纳入现场员工的参与,对规模较大,风险较高的活动或场所评价活动可以班组为单位进行。
3)危害辨识
(a)资料收集
危害识别过程涉及生产过程中所有的人员、所有的设备及物料以及所有的作业活动,包括承包方的活动,应在危害辨识开始前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化工企业一般生产现场应考虑的问题包括:
a)作业活动的清单;
b)承包方及供货方清单;
c)有哪些化学反应,其主要的危险特性,工艺参数情况,包括温度、压力、流程、流量等主要特征;
d)有害作业环境的监测数据,近几年来员工健康体检结果档案;
e)现场主要的危险化学品,其物质安全数据卡(MSDS)或主要危险特性资料;
f)以往现场出现的事故、险肇事件、违章情况的统计情况;
g)危险及有毒有害作业活动情况,对员工持证上岗的要求及执行情况;
h)现场有哪些主要的关键设备,有关的使用说明书及操作规程。
(b)编制危害调查表和危害提示表
提供统一的危害辨识表格,便于对危害辨识的结果进行比较、归类和统计,表一是危害调查表的实例:
例表一: OSH危害调查表
编号 部门_____________ 填表人____________ 填表日期_____________
┏━━┯━━━━┯━━━━┯━━━━━┯━━━━━┯━━━━┓
┃序号│作业活动│危险因素│可能导致的│涉及相关方│现有控制┃
┃ │ │ │事故 │ │措施 ┃
┠──┼────┼────┼─────┼─────┼────┨
┃ │ │ │ │ │ ┃
┠──┼────┼────┼─────┼─────┼────┨
┃ │ │ │ │ │ ┃
┗━━┷━━━━┷━━━━┷━━━━━┷━━━━━┷━━━━┛
可以结合本企业的实际,由评价组事前编制一份有一定针对性的危害提示表,以便一线员工快速、全面地认识作业活动中的职业安全健康危害,危害提示表见表二。
例表二: 危害提示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