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化工企业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实施指南》的通知

  4)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方案。
  在管理方案的实施过程中,由于作业活动中产生的变更因素,影响管理方案的活动和适应性的改变,此时应对管理方案进行及时的评价,并针对这些变更作出相应的更新。
  本要素的实施可参考《审核规范》4.3.4要素要求。
  4.运行控制
  化工企业应通过对作业活动及过程所存在的职业安全健康风险进行文件化的管理,以达到对职业安全健康风险的有效防范和控制,并满足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1)运行控制的策划
  化工企业职业安全健康风险的复杂性决定了其需要开展多方面的运行控制活动,企业在策划运行控制活动时,应考虑的因素主要包括:
  1)通过危害辨识、风险评价所确立的不可接受的风险;
  2)有关的法律法规的要求;
  3)职业安全健康方针和目标的要求;
  4)相关方的活动、货物和服务;
  5)设计管理活动。
  (2)运行控制的范围
  化工企业结合自身职业安全健康风险的特点,应建立和保持以下方面的运行控制:
  1)危险作业活动的管理
  包括高处作业、有限空间作业、机械作业 、高压电作业、动火作业、破土作业、气瓶充装作业、接触有毒、有害及腐蚀性或放射性物质的作业等。
  2)危险物品的管理
  存在于化工企业作业活动中的常见危险物品主要有易燃易爆品、有毒有害物品、腐蚀物品、放射品等。
  3)变更活动管理
  主要包括:
  (a)工艺和技术的变更,如:
  a)生产装备的新建、改建和扩建;
  b)工艺流程,生产方案的变化;
  c)工艺参数的修订;
  d)工艺技术改进引起的变化;
  e)原料、产品及化学药剂性质的变化;
  f)工艺操作规程大机组设备操作规程的改变;
  g)电力及公用介质的变化。
  (b)设备、机械、设施变更,如:
  a)设备设施的更新、改造;
  b)设备材料的代用;
  c)更换与原设备材质、结构、型号、处理能力不同的设备;
  d)临时的配管和接头;
  e)新增加的设备、容器或储罐;
  (c)管理变更,主要包括:
  a)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的变更;
  b)工作程序的变更;
  c)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变更;
  d)组织机构及人员的变化。
  4)有害作业的管理
  化工企业作业活动中常见的职业有害因素主要有:有毒物质、粉尘、噪声、振动、电离辐射、高温、电能、酸碱、机械危害等。
  5)危险设备的管理
  危险设备主要指现役生产装置及各类机械、电动设备。主要包括:
  (a)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如压力锅炉、带压反应釜等;
  (b)电力设备设施;
  (c)信号报警设施与联锁保护系统;
  (d)起重机械;
  (e)普通机械设备、机床、木工机械、运输车辆、电动工具等。
  6)人员管理
  (a)特种作业人员的管理。化工企业中主要的特种作业人员有:从事危险物品作业、电工作业、金属焊接切割作业、起重机械(含电梯)作业、企业内机动车辆驾驶作业、登高架设作业、锅炉作业(含水质化验)、压力容器操作、制冷作业、爆破作业等作业人员;
  (b)相关方的管理,主要指在企业作业场所内活动的承包方、供货方、来访者;
  (c)女工及未成年工的管理。
  7)劳动安全卫生设备及设施的管理
  劳动安全卫生设施一般指预防和控制职业安全健康风险的设备及装置,一般包括:
  (a)通风、排毒、除尘设施;
  (b)防火、防爆、泄压装置及设施;
  (c)防雷、防静电装置;
  (d)吸声、消声、隔声措施;
  (e)防腐、防泄漏装置;
  (f)水冲洗、中和池、洗眼器;
  (g)作业环境监测仪器;
  (h)防机械伤害装置。
  劳动防护设备还包括为危险有害作业岗位人员配备的个人防护器材,主要包括:
  (a)头部防护类:包括各种材料制作的安全帽等;
  (b)呼吸器官防护类:包括过滤式防毒面具、滤毒罐(盒)、防尘口罩、长管面具等;
  (c)眼、面防护类:包括电焊面罩、护眼镜等;
  (d)听觉器官防护类:包括用各种材料制作的防噪声护具等;
  (e)防护服类:包括防静电工作服、防酸碱工作服、防水工作服、阻燃防护服等;
  (f)手足防护类:包括绝缘、耐油、耐酸三种手套,绝缘、耐油、耐酸三种靴。用各种材料制作的低电压绝缘鞋、耐油鞋、防静电鞋、导电鞋、安全鞋等;
  (g)防坠落类:包括安全带、安全网、安全绳等。
  8)消防管理
  包括消防组织机构、人员,各类消防设备的采购、定点发放、维护与管理等。
  (3)运行控制的要求
  运行控制应针对用人单位的重大职业安全健康风险以及职业安全健康方针及目标的要求,并结合企业管理的有关规定,建立文件化的管理程序,并要求在程序中规定运行标准,确保危险作业活动在受控条件下进行。下面是一些常见的运行控制的例子:
  1)危险作业管理
  企业应制定出开展各类危险作业活动的管理规定、规章或作业指导书,并明确作业中安全健康管理的要求。
  (a)动火作业:实行动火作业制度。动火作业应持证上岗,现场应有监护人员及监管人员,明确动火前的准备工作(如清洗、吹扫、置换、取样分析等),落实各项安全措施要求。
  (b)电气设备检修作业:电气设备检修作业应实行作业许可制度。应停电作业,在相关电气设备和线路的断电开关或闸刀上加贴告示,现场安排人员监护和必要的安全措施,检修作业完成后,经主管部门批准方可送电。
  (c)高处作业:实行作业许可制度。明确在高处作业人员应佩戴的劳动防护用品的要求,对于特殊情况和条件的高处作业的实施要求。
  (d)有限空间作业:进入设备或管道等有限空间时,应实行许可证制度和审批制度。作业实施前就应进行有限空间的成分采样分析,落实有关安全措施要求,并实行现场监护监管。
  (e)起重吊装作业:实行指挥人员、司索人员和起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必要时制定吊装方案或安全技术措施。
  (f)高压电作业:实行高压电作业许可证制度,作业人员应做到持证上岗。
  (g)破土作业:对于破土作业场所内进行开挖,掘进,钻孔,打桩,爆破等破土作业活动,应实行作业许可制度,制定施工安全措施方案,并经过监管部门的签字确认。
  (h)放射作业:从事放射作业的人员应实行许可证制度以及培训和审批制度,定期进行体检。放射性同位素设备的拆除、安装、铅罐活门的开启、关闭均应有专人负责,建立严格的领取、归还制度。在装有放射性同位素的生产基地和施工用地,应建立一定范围的保护区,设置醒目的警示标识等。
  2)危险物品的管理
  从事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处置活动的人员必须经过考核合格上岗。
  生产、储存、使用危险化学品时,应当根据化学危险物品的种类、性能设置相应的通风、防火、防爆、防毒、监测、报警、降温、防潮、避雷、防静电、隔离操作等安全设施,制定和遵守安全生产制度和操作规程,配置必要的安全防护用具。
  生产、储存、使用剧毒化学品的化工企业,应当每年对本单位进行一次安全评价,生产、储存、使用其他危险化学品的化工企业则应每两年进行一次安全评价。
  危险物品必须储存在专用仓库、专用场地或专用储存室(柜)内,设专人管理,仓库应当符合安全、防火规定。根据物品的种类和性质,设置相应的通风、防火、防爆、防毒、监测、报警、降温、防潮、避雷、防静电、隔离操作等安全设施。
  生产、经营、储存、使用危险物品的车间、商店、仓库不得与员工宿舍在同一建筑物内,并应当与员工宿舍保持安全距离。
  运输装卸危险物品时应轻拿轻放,防止撞击、拖拉和倾倒。
  应针对化工企业生产的特点,对危险物品的采购、运输、装卸、生产、使用、储存、销售、处置等环节,按国家及企业的有关规定,明确控制要求,设置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建立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并进行定期的监督管理。
  对于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应按照重大危险源的管理要求,进行建档、定期检测、评估、监控,并制定应急预案,告知员工和相关方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措施。
  3)变更管理
  建立变更申请和审批制度,进行变更前的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价,编制变更项目实施方案。明确项目内容、责任人员和控制要求。必要时,制定变更情况下的应急预案,指派现场监护人员,主管部门应安排监管人员。变更项目应按照国家、企业或上级部门的要求进行验收,确保变更符合预定的要求。
  4)有害作业的管理
  建立有害作业岗位人员台帐和健康监护制度,按法律法规或有关要求为有害作业人员配备必须的防护用品。定期进行有害作业环境的监测。向员工提供产生职业安全健康危害的设备、危险物品、放射性同位素以及含放射性物质的原材料的中文说明书,说明书中应载明与职业危害相关事项的职业安全健康防护、应急救援措施,并在醒目位置标明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
  对于发现患有职业病或者疑似职业病的,企业应做出诊断治疗和处理的有关规定。
  5)设备的管理
  (a)大型机组和关键装置的管理
  应按照国家或企业有关的安全规范、标准、规定和制度,制定和完善各类设备的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实行设备定期维护和保养、定期监督检查,用人单位应明确设备责任人、责任部门。
  (b)压力管道、压力容器的管理
  企业应建立压力容器、管道台帐,定期抽检应急措施等管理制度,定期进行维护保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要求,申请相应的验收检验和定期检验,落实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的监控、检测、处理和更新的责任。压力容器及管道作业人员应持证上岗。
  (c)电力设施的管理
  应严格按照国家及企业的有关规定,制定电气设备操作规程、规章制度、工作票、工作许可证、工作监护、工作间断、转移和终结制度。防爆场所的电气设备应符合相应的防爆等级,操作人员应持证上岗,对电力系统的技术环节采取适当的安全措施,防止操作过程中引起突发性的事故发生。
  (d)起重机械设备的管理
  应按照国家及企业有关规定制定本企业的有关规程和规章制度,起重机械设备的有关证件齐全,作业人员应持证上岗。
  应建立起重机械设备的安全技术档案,按规定进行各类检查检验(年度检查、月度检查及日常检查等),发现隐患及时处理。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