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期内被诉国家和地区出口到中国大陆的被调查产品占中国大陆市场份额一直高达30%以上,其中2001年达到34.38%,比2000年增加了2.5个百分点。
(三)被调查产品的进口价格及对中国大陆同类产品价格的影响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1999年、2000年、2001年被诉国家和地区出口到中国大陆的被调查产品的加权平均价格分别为每吨578.73美元、692.23美元和565.86美元,2001年比2000年下降18.26%,降至调查期内最低点。受进口被调查产品价格下降的影响,中国大陆产业同类产品价格出现大幅度下降,2001年比2000年下降了25.87%,降至调查期内最低点。被调查产品价格下降对中国大陆同类产品的价格产生了明显的压制。
(四)被调查产品对中国大陆产业的影响
1、调查期内,中国大陆产业处于成长期,但调查期末呈现增长不足,增幅回落。为适应不断扩大的中国大陆市场需要,中国大陆产业通过技术改造等手段,扩大产能。随着技术改造项目的陆续竣工投产和相继达产,产量不断提高。1999年、2000年和2001年中国大陆产业生产能力分别比上一年增长34.02%、11.19%和12.19%。调查期末呈现增长不足,增幅回落。2001年中国大陆产业同类产品产能增幅比调查期内的平均增长幅度低6.5个百分点,比市场需求量的增幅低9.53个百分点,比被调查产品进口数量的增幅低19.08个百分点。
2、中国大陆产业的同类产品产量增长,但增长相对不足。1999年、2000年和2001年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25.18%、13.47%和18.87%;与同期市场需求量相比,分别低9.61、7.29和2. 85个百分点。调查期末增长幅度比调查期内平均增长幅度低0.21个百分点,比市场需求量的增幅低2.85个百分点,比被调查产品进口数量的增幅度低12.4个百分点。
3、中国大陆产业的同类产品销售数量增长不足,库存增加。由于中国大陆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在中国大陆产业同类产品销售数量逐年增加的同时,被诉国家和地区向中国大陆出口的被调查产品数量也逐年上升,2001年与上年相比,增幅高达31.27%,比中国大陆产业同类产品销售数量增幅高出15.04个百分点。调查期内销售数量增幅低于中国大陆需求量增幅5.49-8.7个百分点,销售量增幅与市场需求量增幅相比存在较大的下降,销售数量增幅呈下降趋势,调查期内下降了9.86个百分点。受销售数量的影响,调查期内库存量呈现波动较大,调查期末库存比上一年增加55.91%。
4、中国大陆产业的同类产品销售收入先增后降,增长受到抑制。1999和2000年销售收入分别比上一年增长37.92%和38.53%。进入2001年,由于受被调查产品低价进口影响,中国大陆产业被迫降低销售价格,在销售数量比2000年增长16.23%的情况下,销售收入却比2000年下降了13.72%。销售量的增加并没有给企业带来应有的收益,销售收入的增长受到严重抑制。
5、中国大陆产业的同类产品税前利润下降,企业亏损严重。1999年至2000年,中国大陆同类产品价格有所上升,进入2001年后,受进口被调查产品的影响,中国大陆产业聚氯乙烯产品的加权平均价格出现大幅下滑,比2000年下降25.87%,降至调查期内最低点。受此影响,税前利润的增长趋势受到严重抑制,2001年由增长变为下降,比2000年下降144.59%,造成严重亏损,亏损额近3亿元。
如前所述,2001年中国大陆产业同类产品的产能增加,销售数量增加,但受进口被调查产品的倾销价格压制,中国大陆产业同类产品销售价格大幅下滑,降至调查期内最低点,造成销售收入下降。与此同时,有关数据表明,中国大陆产业同类产品的单位销售成本、销售税金及附加和期间费用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由此可见,税前利润的下降及企业的亏损,不是成本和期间费用等其它因素造成的,销售价格的大幅下滑是造成税前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
6、中国大陆产业的市场份额逐年下降。1999年、2000年和2001年分别比上一年下降2.31、1.61和1.44个百分点,由1999年的33.48%降至2001年的30.43%,降至调查期内最低点。如前所述,调查期内被诉国家和地区出口到中国大陆的被调查产品占中国大陆市场份额一直高达30%以上,其中2001年达到34.38%,比2000年增加了2.5个百分点。可见调查期末中国大陆产业的市场份额下降的同时,被诉国家和地区出口到中国大陆的被调查产品占中国大陆市场份额上升。
7、中国大陆产业开工率基本稳定,但开工率相对不足。聚氯乙烯产业特性决定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必须考虑其上下游的生产平衡、相对稳定的低成本生产,以及部分企业新投产设备运行的逐步正常等因素。调查期内,中国大陆产业(9户企业)的开工率基本维持在82.08%-88.74%。1999年、2000年和2001年分别比上一年下降5.79、增加1.67和4.99个百分点。但是,从全国聚氯乙烯产业情况看,2001年全行业的开工率仅为69%。面对强劲的市场需求,企业的开工率相对不足。
8、中国大陆产业就业率下降。随着中国大陆产业产能的扩大,1999年就业人数比上一年增长6.05%;2000年和2001年就业人数分别比上一年下降1.5%和9.57%,2001年就业人数降至调查期内最低水平,就业率比上一年下降4.41个百分点。
9、劳动生产率逐步提高。调查期内,中国大陆产业通过不断的技术改造和加强经营管理水平,劳动生产率逐步得到提高。1999年、2000年和2001年中国大陆产业劳动生产率分别比上年提高18.03%、15.20%和31.45%。
10、中国大陆产业工资总额、人均年工资增速回落。1999年、2000年和2001年,中国大陆产业工资总额分别比上一年增长26.8%、16.06%和2.18%;人均年工资分别比上一年增长19.41%、17.97%和7.88%。工资总额和人均年工资增长呈现快速回落,2001年分别比上一年回落13.88和10.09个百分点。
11、中国大陆产业同类产品投资收益率、现金流量及投融资能力等情况恶化。受进口被调查产品的影响,中国大陆产业同类产品经营情况呈恶化趋势,2001年与2000年相比,税前利润急剧下滑,由盈利变为亏损;投资收益率下降了10.37个百分点;现金流量净额下降了62.94%。
现金流量指标恶化与同类产品的市场、销售及价格均有着互动的、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同类产品的大量低价进口,使得中国大陆生产企业原有市场份额被挤占,中国大陆生产企业为了保持原有的市场份额和维持现有的生产规模,不得不削价竞争,价格的下降和销量的被压制,直接导致销售收入的减少,使同类产品销售困难,资金回笼缓慢,存货积压难以变现。因此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大大减少,即维持企业生存和发展最为根本的资金来源被大幅削减。
同样,由于各种财务指标的恶化,企业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及运营能力不断下降,这又直接影响企业的资信水平和吸收投资的能力,再度筹融资受到影响,致使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大量减少。
在同类产品成本及其他相关费用投入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即现金流出量保持相对稳定的水平),现金流入量的锐减势必导致现金流量净额大大减少,资金的严重匮乏,已无法满足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之需要,预期收益无法实现,原已计划项目被搁浅,财务陷入困境,暴露出潜在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
12、有关国家/地区对中国出口倾销幅度较大。
终裁认定,有关公司的倾销幅度较大。上述倾销幅度,足以对中国大陆产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五)被调查产品的生产能力和出口能力对国内产业可能产生的进一步影响
已经收回的15份国外生产者调查问卷答卷显示,15家公司具有巨大且不断增加的聚氯乙烯生产能力,总能力已达600多万吨。1999-2001年生产量、开工率逐年提高,期末库存量逐年下降;出口量占其产量的1/4-1/3,其中向中国大陆的出口量占其出口总量的60-70%左右,1999年、2000年、2001年分别比上一年增长29.35%、54.21%、20.66%,呈快速增长态势;2001年向中国大陆出口的价格与2000年相比呈下降趋势。由此可见,被诉国家和地区聚氯乙烯的生产能力巨大,出口能力很强,向中国大陆出口的数量呈快速增长趋势、价格呈下降趋势。存在进一步向中国大陆市场低价出口的可能性。
(六)中国大陆产业受到实质损害
上述证据表明,在调查期内中国大陆聚氯乙烯产业处于成长期,市场需求呈逐年上升趋势。受中国大陆市场需求的拉动,中国大陆聚氯乙烯生产能力、产量、销售量呈不同程度的增长。与此同时,进口被调查产品价格下降、进口量大幅增加。由于受进口被调查产品的影响,中国大陆产业的发展受到严重抑制,尤其是调查期末的2001年,中国大陆同类产品价格下降,销售受阻,库存增加,市场份额下降,销售收入和税前利润锐减,亏损严重,企业的生产和经营陷入困境。中国大陆产业受到实质损害。
六、倾销与损害的因果关系
(一)被诉国/地区向中国低价出口聚氯乙烯产品是造成中国大陆聚氯乙烯产业受到实质损害的直接和主要原因
现有证据表明,在调查期内来自被诉国家和地区的聚氯乙烯进口量占中国大陆进口总量的比例一直高达80%左右,且进口数量增长很快,2001年比2000年增长了31.27%,大大超过中国大陆市场需求量的增长、中国大陆同类产品产能的增长和产量的增长。同时,由于被调查产品与中国大陆同类产品之间质量相当,竞争程度较高,其出口到中国大陆的聚氯乙烯产品的价格不断降低直接压制了中国大陆同类产品的销售价格,造成中国大陆产业在产能、产量、销售量增长的情况下,销售收入和税前利润锐减,亏损严重,企业的生产和经营陷入困境。
(二)其他因素分析
对其他因素的调查表明,损害并非是由以下因素造成的:
1、中国大陆需求的变化。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大陆对聚氯乙烯的需求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调查期内平均增长速度达25%以上。因此,可以排除需求变化给中国大陆产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的可能性。
2、消费模式的变化。调查期内中国大陆没有限制聚氯乙烯产品使用的政策变化,没有出现由于其他替代产品等消费模式变化而导致的中国大陆聚氯乙烯产品市场萎缩的情况。
3、中国大陆产业经营管理的变化。2001年,中国大陆产业的期间费用下降,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销售成本下降。中国大陆产业的管理状况良好,各项企业管理制度严格。不存在经营管理不善导致产业遭受损害的情况。
4、贸易政策影响。调查期内,中国大陆聚氯乙烯产业没有遇到国家限制该产业产品贸易行为的政策,没有受到这方面的负面影响。
5、国内外竞争状况。中国大陆聚氯乙烯产业经过多年来不断的技术改造,通过严格的质量管理,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其产品性能和质量与进口产品相同。国内外的正当竞争没有导致中国大陆聚氯乙烯产业遭受损害。
6、技术进步因素。初裁前,部分利害关系方提出,中国大陆电石乙炔法生产工艺是造成中国大陆产业损害的主要原因。初裁后,有关利害关系方进一步提出,调查期内中国大陆采用电石乙炔法生产工艺的企业被迫关闭以及该工艺落后是造成中国大陆产业损害的主要原因。对此,调查机关在整个的调查活动中一直比较关注,针对初裁后利害关系方提出的质疑,调查机关专门进行了调查。
目前,我国聚氯乙烯树脂生产的原料路线主要有电石乙炔法、乙烯氧氯化法,其中电石乙炔法生产的聚氯乙烯产量比例已由九十年代的70%降至43%左右。调查机关注意到,国外于20世纪70年代基本完成了聚氯乙烯生产原料路线由电石乙炔法向乙烯氧氯化法的转换。电石乙炔法与乙烯氧氯化法工艺均是通过氯乙烯单体聚合生成聚氯乙烯,主要区别是生产氯乙烯单体的方法不同。我国的电石乙炔法生产工艺经过几年来的技术改造,不断进步,生产所产生的废渣、废水处理后已得到较好回收与利用,其氯乙烯单体质量得到明显提高。从产品质量、用途、成本等进行比较,两种方法生产的产品并无明显差别或根本无差别。在中国大陆很多地区电石资源较为丰富,以电石乙炔法生产聚氯乙烯投资少、见效快,成本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