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始评审的最终结果是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建立和保持的重要依据。
(三)危害辨识、风险评价
1.总则
危害辨识、风险评价是体系建立与运行的基础,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各项职能都是以危害辨识、风险评价结果为依据,无论是初次建立体系还是保持体系,企业都应按要求定期和及时开展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危害辨识、风险评价过程就是对企业生产过程中所有的危害进行辨识,并逐一进行评价,确定出风险控制的重点,为制订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为确保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工作的规范性和系统性,企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并保持一套管理程序,对如何实施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价工作进行描述,但不同的企业根据自身情况的差异会有所不同,管理程序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工作职责;
(2)对辨识评价人员的要求;
(3)辨识对象;
(4)选择辨识和评价的方法;
(5)实施危害辨识和评价的程序;
(6)确定风险控制重点;
(7)制定控制措施;
(8)辨识、评价结果控制和管理。
2.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的步骤
(1)辨识危害
结合小企业生产的规模和特点,作业单元划分可按工作岗位辨识出各作业单元生产过程可预见的危害。
(2)风险评价
在考虑现有控制措施的条件下,对辨识的危害进行风险评价。
(3)确定本企业风险控制的重点
根据企业自身生产和管理的特点,结合法律法规的要求,确定重点控制的风险。
(4)确定风险控制措施
根据重点风险控制的要求和控制措施制定的原则,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
(5)评审风险控制措施是否足以将风险降低至可承受的程度
对风险控制措施实施后的残余风险,按以上步骤进行重新评价,判定其可承受的程度。
3.危害辨识、风险评价方法的选择
小企业的生产活动涉及较多的领域,生产工艺多种多样,为保证生产和管理活动中的风险能够得到充分的辨识和评价,应选择合理的危害辨识和评价方法。
考虑到小企业生产的特点,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应充分利用专家的经验,主要是通过专家判断的方式进行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对于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复杂设备设施,采用系统风险的分析和评价方法进行辨识和评价,结合职业安全健康管理的要求,常用的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价方法可以选择安全检查表、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矩阵法、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等。
4.危害辨识、风险评价的实施
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工作是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参加人员应该具备相应能力并具备相关经验。小企业的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工作应有组织进行,成立工作组,成员组成要考虑安全管理、工程技术、设备管理和使用等方面人员。
危害辨识、风险评价的结果应形成文件,作为企业安全健康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
小企业在开展危害辨识、风险评价时,必须保证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过程全面、合理和充分。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应考虑:
(1)使用的设备。如起重、运输、高压设备等高危险设备;
(2)人员情况。如作业人员的能力、接受教育以及个人行为,还应考虑作业现场非本企业的人员进入现场的情况;
(3)工作环境。如有毒有害气体、低温、高温、潮湿、粉尘、噪声、辐射等;
(4)生产活动。如动火、高处作业、有限空间进入等;
(5)使用的物料。如易燃、易爆、有毒、腐蚀性等。
(四)文件化体系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