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区的医务人员执行二级或三级防护。
(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区的布局:应布局合理,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及污染区,整个病区通风良好。清洁物品从清洁区入口送进、污染物品由污染区出口取出。其中清洁区供医护人员休息、半污染区设有医生办公室、治疗室等、污染区即病房及病房间的走廊,三区之间应有实际的屏障及通讯方式。每个病房需带有独立的卫生间。
(三)尽可能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如鞋套、手套、呼吸机螺纹管等。
(四)三区的进出口均有明确的着装和消毒要求,严格执行后方可进出。病区应设医院感染管理监督员监督医务人员的防护是否符合要求。进入流程与防护用品的穿脱步骤见第四章。
(五)医疗用品、防护用品、环境等的消毒见第二章。
(六)疑似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病房与临床确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病房应相对独立,疑似和临床确诊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应安置单人间,若条件不允许时,经病原学或血清学确诊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可2~3人/间,病人应佩戴口罩,不得离开病房,不设陪护、不得探视。
(七)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的处理:用过的输液器、注射器等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使用后置于防渗透、耐穿刺的容器中,用双层黄色塑料袋分层封装由病区的污染区出口送至各病区的外走廊,按医疗废物进行管理,避免造成污染。
(八)患者出院时,其携带的各种物品均要进行相应的消毒处理。出院后,病房进行终末消毒。
(九)病人不得离开留观室和病房,不设陪护。
(十)合理安排医务人员工作与休息,监测其体温变化及呼吸系统症状,发现呼吸道不适,及时就诊。
四、传染性非典型肺炎ICU的医院感染管理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ICU的医院感染管理应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房感染管理的基础上,还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一)传染性非典型肺炎ICU的医务人员执行二级或者三级防护。
(二)布局合理,各区设置相应的非手触式开关的洗手设备和手消毒设施。
(三)通风良好,空气流向由清洁区流向污染区,有条件的医院建立空气负压病房或者安装空气净化设施。
(四)工作人员应严格防护后进入,必要时加穿防水围裙;实施有可能喷溅的操作如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操作时,戴防护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下班时沐浴更衣后方可离开。
(五)患者的各种留置管路尽可能一次性使用,可以重复使用的用后立即以2000mg/L含氯消毒剂或0.2%的过氧乙酸浸泡30分钟,清洗后再行灭菌。
(六)每个床单位的诊疗用品,如血压计、听诊器等每床专用。
(七)每张病床须设置加盖容器,装足量1500mg/L~2500mg/L的含氯消毒液,用做排泄物、分泌物的随时消毒。容器每天消毒1次。
(八)禁止收治其他非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重型病人。
五、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区内检验科的医院感染管理
(一)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区内检验科的医务人员执行二级防护。
(二)实验室的消毒工作包括以下内容:
1、空气消毒:首选自然通风,保证室内外空气的流通。室内无人时使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按1.5W/立方米安装),每次照射不小于1小时,每天2~4次。
2、物体表面及地面的消毒:500mg/L-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物体表面或拖地,每天至少2次,遇污染时随时消毒。
(三)静脉采血必须一人一针一巾一带,微量采血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片,对每位病人采血前后均应洗手和/或消毒。
(四)标本的处理:送检的标本置于双层黄色塑料袋中,由专人运送,严防遗洒,专人签收。标本的检测需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标本离心结束静止5分钟后再打开,离心机需放置在指定的通风处。检测后的培养皿、培养基、试管等高危物品,经压力蒸汽灭菌处理后按医疗废物处理;检测过程中所产生的其它污染物品(如:痰杯、尿杯、干化学试纸及干化学试纸的存放盒)可以浸泡于1000mg/L含氯消毒剂中,作用30分钟进行消毒。一次性使用的物品,用后按医疗废物处理。
(五)标本的保存:标本采集后应立即测定。分析后已发出报告的标本原则上不保存;如确需保存,试管表面用500mg/L-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用洁净的口袋包装,作好标记和登记后保存在专用带锁冰箱内,专人管理并作特殊记录。保存的样本必须在相关部门验收合格的实验室内打开进行有关的实验研究。普通实验室严禁进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毒毒株的分离鉴定和保存。
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区内影像科的医院感染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