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失效]

  第二十三条 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应当对审计实施方案的下列事项进行审核:
  (一)审计目标的可行性;
  (二)重要性水平确定和审计风险评估的合理性;
  (三)审计范围、内容和重点的适当性;
  (四)审计步骤和方法的可操作性;
  (五)时间安排的合理性;
  (六)审计分工的恰当性;
  (七)其他需要审核的事项。
  第二十四条 实施审计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调整审计实施方案:
  (一)审计工作方案调整的;
  (二)审计组在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测评后,认为需要调整审计重点、步骤和方法的;
  (三)审计组人员发生变化,足以影响审计实施方案执行的;
  (四)审计中发现重大违法案件线索,需要改变审计内容和重点的;
  (五)审计范围受到限制,不能正常开展审计工作的;
  (六)其他需要调整的。
  第二十五条 审计实施方案中下列事项的调整应当报经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批准:
  (一)审计范围、内容和重点;
  (二)重要性水平及审计风险水平;
  (三)重要的审计步骤和方法;
  (四)审计组成员。
  第二十六条 审计实施方案中下列事项的调整应当报经审计机关分管领导批准:
  (一)审计目标;
  (二)审计组组长;
  (三)审计工作起止时间;
  (四)审计组所在部门认为需要报审计机关领导批准的其他事项。
  第二十七条 审计组在特殊情况下不能按照本办法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规定办理调整审计实施方案审批手续的,可以口头请示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或者审计机关分管领导同意后,调整并实施审计实施方案。审计结束时,审计组应当及时补办审批手续。
  第二十八条 审计组应当将审前调查情况,初步分析性复核、内部控制测评、重要性水平确定和审计风险评估的过程,以及审计实施方案调整情况加以记录。
  第二十九条 审计机关分管领导对审计实施方案所确定的审计目标的恰当性负责。
  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对审计范围和重点的适当性负责。
  审计组组长对审计内容的适当性、步骤和方法的可操作性负责。
  审计组成员对审前调查过程中形成的有关记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
  由于审计实施方案编制、调整不当,造成重大违规问题应当查出而未能查出的,有关人员应当承担相应责任。

第三章 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

  第三十条 审计人员应当按照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具体审计事项,在实施审计过程中收集审计证据。
  第三十一条 审计证据的形式包括书面证据、实物证据、视听或者电子数据资料、口头证据、鉴定结论和勘验笔录以及其他证据。
  第三十二条 审计证据必须具备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
  第三十三条 审计人员应当有针对性地收集与审计事项相关的审计证据。
  对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以及对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应当在审计工作底稿后附有审计证据支持。其他审计事项以审计日记记载审计事项的查证过程和结果,必要时可以附有审计证据或者相关资料。
  第三十四条 审计人员应当按照下列方法收集审计证据:
  (一)通过检查方法收集审计证据的,应当取得与审计事项相关的会计资料、被审计单位承诺书、会议记录、文件、合同等资料,以及审计人员编制的汇总表、调节表、分析表等材料;
  (二)通过监盘方法收集审计证据的,应当编制实物资产盘点清单和现金、有价证券盘点表等材料,并由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签名;
  (三)通过观察方法收集审计证据的,应当编制观察记录,注明观察的事项、内容和结果等情况;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