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信息的使用。对于交换到各部门的数据,仅限于部门内部的税源监控和市场监管,不能对外发布。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管理规定。
三、科学制定技术实施方案
整个系统的设计要满足开放性、先进性、可靠性、可扩充性、安全性和经济实用性的要求。各试点地区要统筹规划,实事求是,科学制定技术方案。在北京市、青岛市、杭州市、深圳市的试点过程中,有如下做法,供各地参考:
(一)有条件的地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构建专用虚拟网,实现国税、地税、工商、质监之间的网络互联。
(二)通过公共数据交换试验平台,进行数据的(在线实时)交换与存储。国税、地税、工商、质监各设置前置数据库服务器,存放需交换的各种信息。同时,有关部门可根据对方需求,经协商,扩大数据交换范围。
(三)建立和完善网络安全措施及手段,在各方数据交换时建立身份验证及授权制度,确保数据交换的安全、可靠和稳定。
四、做好试点的组织协调工作
搞好企业基础信息交换试点工作的关键在于协调联动和建立运行机制。参加本次试点的各部门、各地区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统一认识,把试点工作作为切实提高政府部门监管能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服务企业和百姓,推进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紧密配合,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更好地解放和发展先进生产力。
第一,成立企业基础信息交换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试点领导小组由试点地区的主管领导牵头,工商、国税、地税、质量技术监督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加。通过这个小组,对试点工作形成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主管各试点地区信息化工作的主要领导对本次互联试点工作给予领导和支持,各试点地区的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做好检查督促和协调工作。
第二,形成高效、务实的联合工作小组。各试点地区的工商行政管理、国家税务、地方税务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通力合作,协调好本地区的试点工作,还要积极与当地的计划、财政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进行沟通。为推进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障数据传递的一致性和有效性,应由有关部门抽出骨干业务人员组成联合工作小组,定期就各试点中碰到的具体问题进行协商。
第三,试点城市的工商、国税、地税和信息化的上级主管部门加强指导。鉴于工商登记按照总局、省工商局、市工商局、县工商局分级管辖,税务登记按照登记主体所属地管辖,两者管辖原则不同,试点期间要得到国家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和试点城市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局、国税局、地税局、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指导和支持,定期清分下传属于试点单位的工商登记户信息,并通过试点城市工商局交换给同级国税局和地税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