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关于印发《2003年—2005年卫生标准规划》和
《2003年制修订卫生标准项目计划》的通知
(卫法监发[2003]329号)
全国卫生标准委员会各专业标准委员会、有关标准起草单位、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现将《2003年—2005年卫生标准规划》和《2003年制修订卫生标准项目计划》印发给你们。请各有关单位认真组织实施,加强对标准制修订工作的指导,确保标准报批稿的编制质量和水平,按期完成计划。
二00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附件1 2003~2005卫生标准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二00三年十一月
编制说明
为适应形势的变化及对卫生标准研制工作的新要求,在以前工作的基础上,换届后的第五届各专业委员会和卫生标准管理会重新调整和完善了卫生标准规划,提出了在制定下一个五年规划之前(2005年前)的《2003~2005卫生标准规划》,以便尽快按新的规划开展工作。
本次规划的制定以十六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小康奋斗目标为指导,坚持卫生标准工作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将卫生标准作为我国卫生法律法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创新,提高卫生标准质量和研制效率,完善卫生标准体系,使我国卫生标准与我国改革开放形势和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国际有关标准相协调。
在确定优先纳入规划的标准目录时,考虑了以下原则:
1、符合全面实现小康的奋斗目标;
2、有利于有效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
3、有利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我国进出口贸易;
4、适应入世后执行有关协定要求并保证我国权利与义务的平衡;
5、与国家卫生法律法规相配套,有利于完善我国卫生法律法规体系;
6、有利于规范卫生监督及疾病防治和卫生服务工作,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
7、既符合我国国情又有利于与国际有关标准协调一致。
各专业标准委员会在制定本专业的规划时在遵照上述原则的同时,充分考虑本专业的特色。
食品卫生标准委员会本次标准规划项目立项重点为制定与国家卫生法律法规相配套的标准项目,卫生监督执法、疾病控制和卫生服务工作中急需的检测方法标准、污染物限量标准和卫生标准,以及加入WTO后为促进国际食品贸易、突破贸易壁垒急需的食品卫生标准。修订标准制定年限较长、不能适应监督执法、疾病控制和卫生服务需要的标准。主要有保健食品中功效成分检验方法、食品中三氟羧草醚等28种农药残留的国家标准测定方法、食品理化检验方法、食品添加剂标准检验方法、微生物采样方法等。
环境卫生标准委员会主要考虑了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及涉水产品、环境空气及空气净化产品、保健用品、村镇规划建设中的标准。
职业卫生标准为《
职业病防治法》的贯彻实施提供技术支持,加强职业卫生标准体系建设为中心,围绕职业卫生接触限值(特别是特殊作业人群)和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护用品管理标准两个重点,立足于工作场所职业病有害因素接触限值实施指南或规范,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方法(样品采集、检测方法、结果评价)及开发挖掘现有职业卫生标准资源(清理、制修定标准,甚至行业标准)三个切入点;通过标准的宣传(普及)、标准队伍的自身建设(提高)标准的信息交流和积极吸引行业或企业参与标准制定四项措施,解决新颁布职业卫生标准的实施与应用问题。重点解决对用人单位和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基础管理标准、“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容许浓度”相应的配套标准方法、一些职业致癌物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技术标准。
随着核技术、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在我国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新技术的不同出现和放射防护技术的不断改进以及等同采用了六个国际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原子能机构、国际劳工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核能机构、泛美卫生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批准前发布的《国际电离辐射防护和辐射源安全基本安全标准》的《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安全标准》(CB18871—2002,CBSS)的实施,放射卫生防护标准与放射性工作不适应的情况越来越多,需要加紧制定新的标准。并对现行标准进行清理修改。
学校卫生标准委员会将学校建筑设计、学校生活服务设施、学校教具、学生用品、玩具等方面的标准将纳入规划。有利于完善我国学校卫生法律法规体系,有利于规范学校卫生监督执法、疾病防治和卫生服务工作,提高学校卫生工作质量和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化妆品标准会根据卫生标准的制订原则和程序,化妆品标准的制订规划应优先考虑原国家标准的修订工作;化妆品人体安全性和功效性评价程序和方法研究;化妆品新原料的问题近年来比较突出,因此对化妆品新原料的标准研制也优先考虑;此外取代动物实验的替代实验方法、针对化妆品成分的新化学检验方法以及微生物学检验方法也需要及时制订相应的标准。
消毒标准委员会考虑逐步将《消毒技术规范》变为指导整个消毒产品评价的技术基础和实验技术指南,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别的消毒产品分别制定卫生标准:对消毒因子单一的消毒产品如紫外线灯、红外线消毒柜、臭氧发生器、二氧化氯、次氯算钠发生器等采用单一的理化指标进行控制;对一些复配的消毒剂,在已知道所用原料是安全靠的情况下,逐步取消毒理学试验,采用对配方成分进行控制的方法;对一些新型消毒剂则严格评价要求,对其理化特性,消毒效果和安全性进行全面的评价。
国际劳工组织(ILO)在2002年提出一个拟议的职业病名单,目前尚在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其中部分未列入我国职业病目录。这些因素所致疾病需通过调查研究,在循证的基础上决定取舍,然后考虑诊断标准的研制。《
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职业禁忌证的界定》标准也是规划中的重点。
随着核电事业发展、放射诊断、放射治疗、核素的广泛应用,辐射事故时有发生,以致造成一定数量的事故受照人员的急性辐射损伤。特别是在核武器袭击和大规模核事故情况下,其后果更为严重,伤亡人数更多,从伤情来看更复杂,除单纯放射损伤外,还往往合并复合伤和冲击伤,即不同类型的复合伤。核事故场内外医学应急救治有关法规、规范、染色体畸变分析估算受照者剂量规范、辐射事故剂量模拟实验研究、辐射事故病人医学随访规范、放烧、冲复合伤、急性放射性疾病的治疗、辐射诱发肿瘤病因诊断、辐射诱发肿瘤相应器官的肿瘤名称、放射性肿瘤名单等相关标准等都是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委员会重点研制的标准。
近30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先后发现了近40种新传染病,包括相当一部分是自然疫源性的,尽管我国及时制定了一些新传染病诊断、监测和控制技术标准,但仍有许多空白,已有的某些传染病诊断、监测和控制技术标准,在使用过程中暴露出了一些缺点和不足,如有的方法不够实用或已落后,有的不能跟世界接轨,等等直接影响了疾病的诊断,甚至影响了疫情的控制。对某些国外已有、我国尚无病例,但威胁较大的传染病,制定相应的标准也很有必要。因此,对这些新传染病我们必须尽快制定诊断、监测和控制技术标准,并对现有的传染病诊断、监测和控制技术标准进行修订。
我国是地方病、寄生虫病流行严重的国家,尤其是西部地区病情更为严重,随着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地方病及寄生虫病作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对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国碘缺乏病消除的进程,现行标准已经落后于现实需要,应尽早将《碘缺乏病消除标准》修订为《碘缺乏病可持续消除标准》和尽快制定《消灭丝虫病国家标准》完成我国承诺向WHO报告于2005年消除丝虫病是规划中的优先项目。
临床检验标准委员会主要是借鉴、采用国际和国际先进标准和经验,重点在医学实验室管理的基本要求,实验室检测方法的标准化,实验室及实验室工作人员生物安全防护的基本要求。
《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血站管理办法》、《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血站基本标准》、《单采血浆站基本标准》以及针对,临床用血而制定的《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配套规章的出台是以提高血液质量,保证临床用血安全,完善国家血液管理体系为目的,血液标准委员会将制定与之配套的标准是规划的重点。
本规划是近一时期内指导卫生标准指定工作的指南,是做好各年度的标准制修订立项工作的依据。食品卫生、环境卫生、职业卫生、放射卫生防护、学校卫生、化妆品、消毒、职业病诊断、放射性疾病诊断、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临床检验、血液等专业标准委员会共提出标准项目330项,具体项目见附表。
附表1 食品卫生标准2003~2005年制、修订标准目录
┌────┬─────────────────┬────┬──────┬──────┐
│ 类别 │ 标准名称 │ 制定/ │拟开始及完 │ 备注 │
│ │ │ 修订 │ 成时间 │ │
├────┼─────────────────┼────┼──────┼──────┤
│ │保健食品中刺五加甙的检测方法 │ 制定 │2003~2004 │ │
│ ├─────────────────┼────┼──────┼──────┤
│ │保健食品中异秦皮定的检测方法 │ 制定 │2003~2004 │ │
│ ├─────────────────┼────┼──────┼──────┤
│ │保健食品中水飞蓟素的检测方法 │ 制定 │2003~2004 │ │
│ ├─────────────────┼────┼──────┼──────┤
│ │保健食品中番茄红素的检测方法 │ 制定 │2003~2004 │ │
│ ├─────────────────┼────┼──────┼──────┤
│ │保健食品中淫羊藿甙的检测方法 │ 制定 │2003~2004 │ │
│ ├─────────────────┼────┼──────┼──────┤
│ │保健食品中葛根素的检测方法 │ 制定 │2003~2004 │ │
│ ├─────────────────┼────┼──────┼──────┤
│ │保健食品中绿原酸的检测方法 │ 制定 │2003~2004 │ │
│ ├─────────────────┼────┼──────┼──────┤
│ │保健食品中甘草酸的检测方法 │ 制定 │2003~2004 │ │
│ ├─────────────────┼────┼──────┼──────┤
│ │保健食品中甲基纤维素的检测方法 │ 制定 │2003~2004 │ │
│ ├─────────────────┼────┼──────┼──────┤
│ │保健食品中白藜芦醇的检测方法 │ 制定 │2003~2004 │ │
│ ├─────────────────┼────┼──────┼──────┤
│ │保健食品中辣椒素的检测方法 │ 制定 │2004~2005 │ │
│ ├─────────────────┼────┼──────┼──────┤
│保健食品│保健食品中前花青素的检测方法 │ 制定 │2004~2005 │ │
│功效成分├─────────────────┼────┼──────┼──────┤
│检验方法│保健食品中黄芪甲甙的检测方法 │ 制定 │2004~2005 │ │
│保健食品├─────────────────┼────┼──────┼──────┤
│功效成分│保健食品中丹参素的检测方法 │ 制定 │2004~2005 │ │
│检验方法├─────────────────┼────┼──────┼──────┤
│ │保健食品中β—谷固醇的检测方法 │ 制定 │2004~2005 │ │
│ ├─────────────────┼────┼──────┼──────┤
│ │保健食品中丙酮酸的检测方法 │ 制定 │2004~2005 │ │
│ ├─────────────────┼────┼──────┼──────┤
│ │保健食品中α—硫辛酸的检测方法 │ 制定 │2004~2005 │ │
│ ├─────────────────┼────┼──────┼──────┤
│ │保健食品中硫酸氨基葡萄糖的检测方法│ 制定 │2004~2005 │ │
│ ├─────────────────┼────┼──────┼──────┤
│ │保健食品中硫酸软骨素的检测方法 │ 制定 │2004~2005 │ │
│ ├─────────────────┼────┼──────┼──────┤
│ │保健食品中菊苣酸的检测方法 │ 制定 │2004~2005 │ │
│ ├─────────────────┼────┼──────┼──────┤
│ │保健食品中叶黄素的检测方法 │ 制定 │2003~2004 │ │
│ ├─────────────────┼────┼──────┼──────┤
│ │保健食品中玉米黄质的检测方法 │ 制定 │2003~2004 │ │
│ ├─────────────────┼────┼──────┼──────┤
│ │保健食品中泛酸钙的检测方法 │ 制定 │2003~2004 │ │
│ ├─────────────────┼────┼──────┼──────┤
│ │保健食品中虾青素的检测方法 │ 制定 │2003~2004 │ │
│ ├─────────────────┼────┼──────┼──────┤
│ │保健食品中辅酶Q10的检测方法 │ 制定 │2003~2004 │ │
│ ├─────────────────┼────┼──────┼──────┤
│ │保健食品中维生素B12的检测方法 │ 制定 │2003~2004 │ │
├────┼─────────────────┼────┼──────┼──────┤
│ │食品中三氟羧草醚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 制定 │2003~2004 │ │
│ ├─────────────────┼────┼──────┼──────┤
│ │食品中甲草胺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 制定 │2003~2004 │ │
│ ├─────────────────┼────┼──────┼──────┤
│ │食品中敌菌灵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 制定 │2003~2004 │ │
│ ├─────────────────┼────┼──────┼──────┤
│ │食品中卞嘧磺隆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 制定 │2003~2004 │ │
│ ├─────────────────┼────┼──────┼──────┤
│ │食品中矮壮素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 制定 │2003~2004 │ │
│ ├─────────────────┼────┼──────┼──────┤
│ │食品中四螨嗪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 制定 │2003~2004 │ │
│ ├─────────────────┼────┼──────┼──────┤
│ │食品中灭蝇胺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 制定 │2004~2005 │ │
│ ├─────────────────┼────┼──────┼──────┤
│ │食品中二苯胺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 制定 │2004~2005 │ │
│ ├─────────────────┼────┼──────┼──────┤
│ │食品中敌草快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 制定 │2004~2005 │ │
│ ├─────────────────┼────┼──────┼──────┤
│ │食品中硫丹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 制定 │2004~2005 │ │
│ ├─────────────────┼────┼──────┼──────┤
│ │食品中乙烯利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 制定 │2004~2005 │ │
│ ├─────────────────┼────┼──────┼──────┤
│ │食品中氯苯嘧啶醇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 制定 │2004~2005 │ │
│ ├─────────────────┼────┼──────┼──────┤
│ │食品中晴苯唑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 制定 │2004~2005 │ │
│ ├─────────────────┼────┼──────┼──────┤
│农药残留│食品中唑螨酯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 制定 │2003~2004 │ │
│检验方法├─────────────────┼────┼──────┼──────┤
│ │食品中氯氟吡氧乙酸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制定 │2003~2004 │ │
│ ├─────────────────┼────┼──────┼──────┤
│ │食品中氟硅唑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 制定 │2004~2005 │ │
│ ├─────────────────┼────┼──────┼──────┤
│ │食品中吡氟甲禾灵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 制定 │2004~2005 │ │
│ ├─────────────────┼────┼──────┼──────┤
│ │食品中抑霉唑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 制定 │2004~2005 │ │
│ ├─────────────────┼────┼──────┼──────┤
│ │食品中多效唑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 制定 │2004~2005 │ │
│ ├─────────────────┼────┼──────┼──────┤
│ │食品中咪鲜胺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 制定 │2004~2005 │ │
│ ├─────────────────┼────┼──────┼──────┤
│ │食品中稀禾定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 制定 │2004~2005 │ │
│ ├─────────────────┼────┼──────┼──────┤
│ │食品中戊唑醇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 制定 │2004~2005 │ │
│ ├─────────────────┼────┼──────┼──────┤
│ │玉米中阔叶散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 制定 │2003~2004 │ │
│ ├─────────────────┼────┼──────┼──────┤
│ │稻谷中扫弗特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 制定 │2003~2004 │ │
│ ├─────────────────┼────┼──────┼──────┤
│ │稻谷中农美利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 制定 │2003~2004 │ │
│ ├─────────────────┼────┼──────┼──────┤
│ │花生中高恶禾草灵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 制定 │2003~2004 │ │
│ ├─────────────────┼────┼──────┼──────┤
│ │苹果中哒螨酮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 制定 │2003~2004 │ │
│ ├─────────────────┼────┼──────┼──────┤
│ │小麦中普瑞麦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 制定 │2003~2004 │ │
├────┼─────────────────┼────┼──────┼──────┤
│ │食物中阿斯巴甜的测定方法 │ 制订 │2003~2004 │ │
│ ├─────────────────┼────┼──────┼──────┤
│食品添加│食物中三氯蔗糖的测定方法 │ 制订 │2003~3304 │ │
│ ├─────────────────┼────┼──────┼──────┤
│剂 │食物中阿力甜的测定方法 │ 制订 │2004~2005 │ │
│ ├─────────────────┼────┼──────┼──────┤
│ │食物中纽甜的测定方法 │ 制订 │2004~2005 │ │
├────┼─────────────────┼────┼──────┼──────┤
│食品卫生│酒中氰化物的检测方法 │ 修订 │2003~2004 │GB5009.48 │
│理化检测│ │ │ │ │
│方法 │ │ │ │ │
├────┼─────────────────┼────┼──────┼──────┤
│包装材料│食品包装材料中游离酚的示波极谱检测│ 制定 │2003~2004 │ │
│ │法 │ │ │ │
├────┼─────────────────┼────┼──────┼──────┤
│食品中污│加工花生中黄曲霉毒素B1的限量标准 │ 制定 │2003~2005 │ │
│染物限量├─────────────────┼────┼──────┼──────┤
│标准 │加工花生中总黄曲霉毒素的限量标准 │ 制定 │2003~2005 │ │
├────┼─────────────────┼────┼──────┼──────┤
│ │食品工业用菌的安全性评价程序和方法│ 制定 │2003~2005 │ │
│食品微生├─────────────────┼────┼──────┼──────┤
│物学方法│食品中大肠杆菌O157:H7的检测方法 │ 制定 │2003~2005 │ │
│ ├─────────────────┼────┼──────┼──────┤
│ │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采样方法 │ 制定 │2003~200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