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3
(文化生活)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帮助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认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懂得文化传承、文化交融和文化创新的意义,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正确对待各种文化现象,辨识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
┃ 内容目标 │ 提示与建议 ┃
┠──────────────┴──────────────────────────┨
┃ 一、文化与生活 ┃
┠──────────────┬──────────────────────────┨
┃1.1 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1 资料演示:都市文化生活、乡镇文化生活、边远地区文化┃
┃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生活等,展现了文化在精神生活中的印记。 ┃
┃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2 日常生活的环境,如校园、社区、网络等,体现着生活环┃
┃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境的文化价值。 ┃
┃ │3 文化生活具有不同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的特殊性。 ┃
┠──────────────┼──────────────────────────┨
┃1.2 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 │4 请学生推荐对自己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活动或文艺形式,如┃
┃方式、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的 │报刊图书、音像制品、电影电视、文化娱乐、艺术品、文化┃
┃影响,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 │旅游等。 ┃
┃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 │5 调查:当地文化产业及文化消费的状况。 ┃
┃ │6 资料演示: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
┃ │出。 ┃
┠──────────────┼──────────────────────────┨
┃1.3 赏析优秀文化产品,感悟 │7 讲座:某一文化作品的鉴赏或解读。 ┃
┃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对于丰富 │8 请学生推荐自己所钟爱的文化作品,并说明理由,分享积┃
┃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 │极向上的文化体验。 ┃
┃精神力量的意义,确信其促进 │9 辩论:以“网吧文化的两面性”为主题。 ┃
┃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10 讨论:“物质富有,精神贫困”;“物质贫困,精神富 ┃
┃ │有”,“物质、精神都富有”。 ┃
┠──────────────┴──────────────────────────┨
┃ 二、文化传承与创新 ┃
┠──────────────┬──────────────────────────┨
┃2.4 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 │1 讨论:如何看待传统习俗的价值。 ┃
┃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 │2 从古籍文献中摘录一些至今仍被频繁引用的传统道德格 ┃
┃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 │言,讨论: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在今天的作用。 ┃
┃糟粕”的道理。 │3 设计展板:我国一些建筑、艺术、服饰等风格和形式的变┃
┃ │迁体现着传统与现代结合之美。 ┃
┠──────────────┼──────────────────────────┨
┃2.5 汇集实例,印证文化创新 │4 例如,西方文艺复兴的作品、近代世界经典名著、前苏联┃
┃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绵延不断的 │著名作家和我国 “新文化运动”中的作品等。 ┃
┃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 │5 点评:时代精神的融入对文化创新的意义。 ┃
┃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6 文化创造者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和责任。 ┃
┠──────────────┼──────────────────────────┨
┃2.6 赏析不同民族文化的精粹,│7 资料演示:各民族传统节日各具民族文化韵味。 ┃
┃展现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确认│8 从理解和尊重多种文化的角度,讨论多元文化存在的意 ┃
┃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树立尊重不│义。 ┃
┃同民族文化的观念。 │9 讨论或撰文:以“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为主题。 ┃
┠──────────────┼──────────────────────────┨
┃2.7 评析国际文化交流的典 │10 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期交融,对现代文明的形成具有重 ┃
┃型事例,阐明世界范围内各种 │要 ┃
┃文化的相互交融也是文化发展 │作用。 ┃
┃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11 资料演示:中国文化对世界文明的推动。 ┃
┃ │12 撰文:“不同文明间的借鉴、交流和融合是人类社会向 ┃
┃ │前发展的伟大动力。” ┃
┃ │13 讨论: “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拿来主义”的片面 ┃
┃ │性。 ┃
┠──────────────┼──────────────────────────┨
┃2.8 列举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 │14 文化传播有多种途径;传播和借鉴对文化发展具有重要 ┃
┃方式,评估它们各自的特点; │意义。 ┃
┃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以及 │15 讨论:“现代信息技术对文化传承的影响”。 ┃
┃教育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对文化 │16 教育具有选择、整理、传递、保存、改造和创造文化的 ┃
┃传承具有深刻的影响。 │重要功能;教育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对文化传承具有深远影 ┃
┃ │响。 ┃
┃ │17 演示:学习型社会的特点。 ┃
┠──────────────┴──────────────────────────┨
┃ 三、文化与民族精神 ┃
┠──────────────┬──────────────────────────┨
┃3.9 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 │1 讲座: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
┃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2 演示:一些古代文明的相继衰落、中断、湮灭;海外华人┃
┃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的民族情结的资料等。 ┃
┃力之中。 │3 考察或参观:以体现民族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文化为题,┃
┃ │如生产工艺、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建筑工程等。 ┃
┠──────────────┼──────────────────────────┨
┃3.10 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4 演示:语言、文字、风俗等资料。 ┃
┃,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5 我国各民族地区的不同文化样式反映着各自的历史、地缘┃
┃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 │因素。 ┃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6 文化心理、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的认同,体现着中华文化┃
┃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的包容性,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 ┃
┠──────────────┼──────────────────────────┨
┃3.11 归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7 中华民族历来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
┃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理解立足│息著称于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结┃
┃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晶。 ┃
┃的实践,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8 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 ┃
┃ │天”精神、抗“非典”精神等,显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
┃ │特点和伟大力量。 ┃
┃ │9 讨论或撰文:“我看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 ┃
┠──────────────┴──────────────────────────┨
┃ 四、发展先进文化 ┃
┠──────────────┬──────────────────────────┨
┃4.12 辨析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1 各种负面的文化现象,如宣扬暴力、色情、颓废思想、伪┃
┃的表现,把握大众文化的丰富内│科学,以及封建文化的各种表现等。 ┃
┃涵,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2 辩论:流行文化作品和经典文化作品的价值。 ┃
┃的重要性。 │3 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避免┃
┃ │文化发展的误区。 ┃
┠──────────────┼──────────────────────────┨
┃4.13 列举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精│4 例如,“五个一工程”等奖项;“希望工程”等活动。 ┃
┃神文明建设的事例,说明必须坚│5 参加一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创建活动。 ┃
┃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 │6 提交一份本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调查报告。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 │7 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
┃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解发展先 │意义。 ┃
┃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 ┃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 │ ┃
┃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
┠──────────────┼──────────────────────────┨
┃4.14 引述公民基本道德规范,│8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评析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 │是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
┃的关系,说明加强社会主义 │9 讨论:面对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冲突,如何在遵守基本行为┃
┃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 │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
┃的重要内容。 │10 讨论:提高文化修养对提升思想品德素养的重要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