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船舶:2003年船舶艘数、吨位;2003年船舶平均船龄和船舶平均吨位;1999-2003年期间平均船龄和船舶平均吨位变化情况。
1.3 运输量:2003年主要内河或通航水域船舶运量、周转量;1999-2003年期间主要内河或通航水域船舶运量与周转量变化情况,年均增长率。
1.4 内河航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
区位优势贡献:内河航运联结沿江沿河地区与沿海港口,有利于改善本地区投资环境,成为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通道。
运输保障贡献:通过对内河促进货物交流,特别是能源等重点物资运输的介绍与描述,分析内河航运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保障作用。
就业贡献:吸纳就业人数,包括直接从事内河航运的从业人员数,从事港口服务或其他辅助性业务的从业人员数。
“反贫困”贡献:内河航道或水电与航运工程建设,有利于提高贫困地区人口收入;内河航运在山区或偏远地区仍作为人们唯一交通工具,人员交流信息交流有利于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等。
1.5 内河航运面临的问题。
与推进船型标准化有关、有助于说明推进船型标准化必要性的主要问题。
1.6 内河船型标准化现状、主要做法和经验,存在的主要问题。
2、推进船型标准化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在总结本单位、本地区推进船型标准化工作基础上,按照中央“五个统筹”的要求,结合推进船型标准化的工作特点,提出推进船型标准化的指导思想与原则。指导思想与原则要体现新的理念和创新的工作思路,要有高度,对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3、内河船型标准化的规划期间与范围
3.1 规划期间:2003-2020年。
3.2 规划范围:根据航道现状与建设规划,对适宜推进船型标准化的航道或通航水域进行必要的评估后确定。
4、内河船型标准化发展目标
4.1 船型标准化率:指不同航道或通航水域标准船型占该航道或通航水域船舶总量的比例。
4.2 船舶平均吨位:指船舶总吨位与船舶艘数的比值。可通过考察不同航道或通航水域船舶平均吨位变化的历史数据,同时考虑船型标准化推进工作的促进作用获得。
4.3 航道和船闸等通航设施利用率(仅对建有船闸或者航道拥挤的航道作要求)。
4.4 船舶安全技术性能水平或水上交通安全。如量化有困难,可只作定性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