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水利风景资源的基础功能是生态功能,保护和培育水生态环境,改善和保护区域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是水利风景区建设和管理的主要特征。生态环境质量旨在考察景区内生态环境是否遭到破坏,即自然生态资源是否保持完整,原来的形态与结构是否发生了变化,是否具有较强的观赏性。
3.3 开发利用条件评价
3.3.2 各项条件评价内容如下:
(1)区位条件的评价主要从地理位置、区域经济发展潜力和当地社会支持度来考察。地理位置是指与城镇或者与周边世界级、国家级景区(点)距离的远近,它直接影响着景区的客源市场开发;区域经济发展潜力决定着景区的发展前景,一般地,经济越发达,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要求就越高,相应地会促进水利风景区的发展;当地社会支持度是指当地领导与群众对待水利风景区的态度和支持力度,水利风景区的生存和发展与此密切相关。
(2)交通是水利风景区开发、利用及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对交通条件的考察主要从区外交通、区内交通和停车场或码头设置几方面进行。区外交通考察的是景区的可进入性,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直达为可进入性好,二级公路直达或有交通专线(站点)为中等;区内交通的评价主要考察交通线路的布局及通行便利情况,具体考察陆路是否硬化、平整、便利,水路是否顺畅安全,是否使用符合环保要求的交通工具以及交通标识的布局是否合理;景区中必须设置一定的停车场或专用码头,且布局合理,方便游人。
(3)基础设施主要考察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是否配套齐全,是否正常安全运行。
(4)水利风景区要满足游人的吃、住、行、游、购、娱的需求。服务设施主要从导游设施、餐饮接待设施、购物设施、医疗救护设施、安全防护设施几方面进行考察。导游设施指问询、导游、解说、介绍等设施;餐饮接待设施指能满足一般游人需要的餐饮、接待服务设施;购物设施主要考察购物场所布局是否合理;医疗救护意在考察医疗救护设置是否合理;安全防护设施主要考察景区中安全护栏、护网等设置是否合理、安全有效。
(5)为了吸引游人,融教育、健身、趣味于一体,景区内应具有一定的游乐设施,在评价中,主要考察项目种类,以及配套是否合理。
(6)环境容量考察水利风景区年容纳能力的大小,由水利风景区环境承载能力、服务接待能力等决定,反映着水利风景区的规模。
3.4 管理评价
3.4.1 对于一个具体景区来说,资源、条件只是基础,关键还在于管理,管理制度的完善与否、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水利风景区的质量和形象,影响着水利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水利风景区评价中,对管理评价给予了充分的重视。
3.4.2 各项管理评价内容如下:
(1)水利风景区的规划应先提出《规划纲要》。《规划纲要》其主要内容应包括:水利风景资源调查评价、水利风景区的发展目标和范围、水利风景区的功能结构和空间布局、水利风景区的环境承载能力分析、水利风景区效益分析、有关专项规划等。
(2)严格、有效的管理需要科学、健全的管理体系来保证。因此,管理体系评价中设置了对管理机构健全、职责分工明确、管理制度完善的考察。
(3)资源管理旨在考察水利风景区内有水功能区划是否明确、合理,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是否科学、有效。
(4)确保水利工程的正常安全运行和游人安全是水利风景区正常运行的基础。为此,景区运行首先要服从工程、设备安全要求,游乐设施要有安全许可证,并且定期维护,治安机构要健全,消防设施要齐备,安全职责要落实到人,安全标识系统要设置醒目、合理,应急预案措施要可行有效。
(5)食宿卫生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饮用水要根据GB 5749-85的相关指标确定;厕所设置要合理,厕所内干净、无异味;公共场所要整洁、干净;垃圾箱布局合理,垃圾处理及时,日产日清。
(6)服务项目是否配套,服务人员是否培训上岗,服务态度、水平是否优良,是否设有投诉监督服务等,都属服务管理范围。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