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农业部公告第308号——155个农作物品种业审定通过的公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
(第308号)


  华航一号、川农16号、吉单327、中棉所45、中黄22、中油杂9号等155个农作物品种业经第一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定通过,现予公告。

                          二00三年十一月六日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32
  品种名称:华航一号
  选育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品种来源:特籼占13航天诱变
  省级审定情况:2001年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常规水稻,在华南作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22.8天,比对照粤香占迟熟1.7天,比对照汕优63早熟3天。株高105.6厘米,株叶形态好,穗型较小,着粒密。每亩有效穗数19.9万穗,穗长20.3厘米,每穗总粒数150粒,结实率83.7%,千粒重22克。抗性:叶瘟6级,穗瘟7级,穗瘟损失率45%,白叶枯病9级,白背飞虱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1.2%,长宽比3,垩白米率23%,垩白度5.4%,胶稠度56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7%。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华南早籼高产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78.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50%(极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480.5公斤,比对照粤香占减产1.17%(不显著),比对照汕优63增产0.42%(不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1.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39%。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一般2~3月播种,秧龄25~30天。抛秧栽培秧龄为15~20天;2、合理稀植:每亩栽插1.3~1.5万穴,每穴插3~4苗。抛秧栽培每亩30盘为好;3、施肥:施足基肥,早施重施追肥,适施穗肥和保花肥;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以及稻飞虱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感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感白背飞虱。外观品质较好。适宜在海南、广西中南部、广东中南部、福建南部双季稻白叶枯病轻发区作早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33
  品种名称:菲优多系1号
  选育单位:四川省内江杂交水稻科技开发中心
  品种来源:菲改A×多系1号
  已往审定情况:1998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2年贵州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1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华南作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24.4天,比对照汕优63早熟4.6天。株高108.9厘米,叶片较宽而披,株型较散,着粒较稀。每亩有效穗数19.1万穗,穗长24.6厘米,每穗总粒数126.1粒,结实率84.4%,千粒重29.8克。抗性:叶瘟3级,穗瘟3级,穗瘟损失率9.2%,白叶枯病9级,白背飞虱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36.4%,长宽比3.1,垩白米率87%,垩白度31.4%,胶稠度4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9.8%。
  产量表现:2000年参加华南早籼高产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0.4公斤,分别比对照粤香占、汕优63增产4.46%(极显著)、1.98%(不显著);2001年续试,平均亩产493.2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63%(极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0.6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84%。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一般3月初播种,秧龄30~45天;2、栽插密度:每亩基本苗控制在8~12万株;3、科学施肥:重施底肥,早追肥,注意氮、磷、钾肥配合施用,慎用穗肥;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白叶枯病及稻飞虱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中抗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中感白背飞虱,蒸煮品质较好。适宜在海南、广西中南部、广东中南部、福建南部双季稻白叶枯病轻发区作早稻种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171号,该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1005)还适宜在四川、重庆以及贵州遵义、安顺等地作一季中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34
  品种名称:优优998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优IA×广恢998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华南作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9.6天,分别比对照粤香占、汕优63早熟3.1天、6.2天。株高102.9厘米,株叶形态好,穗粒重协调,后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20万穗,穗长21.1厘米,每穗总粒数135.3粒,结实率83.7%,千粒重25.3克。抗性:叶瘟5级,穗瘟9级,穗瘟损失率63.4%,白叶枯病9级,白背飞虱8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2.6%,长宽比2.8,垩白米率49%,垩白度13%,胶稠度42.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1%。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华南早籼高产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3.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8%(极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481.1公斤,比对照粤香占减产1.04%(不显著),比对照汕优63增产0.55%(不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6.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47%。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在华南作早稻种植一般在3月初播种,秧田每亩播种量为10~12.5公斤,秧龄控制在30天左右;2、合理密植:插植规格一般为16.5×19.8厘米,每亩基本苗6万株;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早施重施分蘖肥,促进分蘖早生快发,后期酌情施好穗肥。水浆管理要做到浅水移栽,寸水活棵,薄水分蘖,够苗晒田相结合,后期注意保持湿润;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及稻飞虱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高感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感白背飞虱。加工品质和蒸煮品质较好。适宜在海南、广西中南部、广东中南部、福建南部双季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轻发区作早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35
  品种名称:T优5537
  选育单位:福建农林大学作物科学学院,福建省种子总站
  品种来源:T55A×蜀恢537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华南作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27.2天,分别比对照粤香占、汕优63迟熟5.9天、1.4天。株高110.5厘米,株叶形态好,后期转色较好。每亩有效穗数17.6万穗,穗长23.5厘米,每穗总粒数130.2粒,结实率80.5%,千粒重29.4克。抗性:叶瘟4级,穗瘟5级,穗瘟损失率19.6%,白叶枯病9级,白背飞虱8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6.7%,长宽比2.5,垩白米率93%,垩白度25.5%,胶稠度4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0.5%。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华南早籼高产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8.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8.88%(极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493.4公斤,比对照粤香占、汕优63分别增产1.50%(不显著)、3.12%(不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1.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2.48%。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一般于2月下旬至3月上旬播种,秧龄35天;2、合理密植:插植规格以20×20厘米为宜,每穴插2粒谷苗,每亩基本苗7万株;3、肥水管理:每亩施纯氮12~15公斤,氮、磷、钾比例为1:0.65:1,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水浆管理要做到前期浅水,够苗烤田,水层孕穗扬花,后期干湿交替灌水;4、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和稻飞虱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中感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感白背飞虱。蒸煮品质较好,加工品质中等,外观品质较差。适宜在海南省、广西的中南部、广东的中南部、福建省南部双季稻白叶枯病轻发区作早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36
  品种名称:D奇宝优1号
  选育单位:福建省尤溪县良种生化研究所,福建省种子总站
  品种来源:D奇宝A×登秀1号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华南作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26天,分别比对照粤香占、汕优63迟熟4.7天、0.3天。株高115.9厘米,叶片较宽而披,穗大粒多,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9.5万穗,穗长22.6厘米,每穗总粒数132.5粒,结实率80%,千粒重28.2克。抗性:叶瘟1级,穗瘟1级,穗瘟损失率3.4%,白叶枯病9级,白背飞虱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9.1%,长宽比2.6,垩白米率99%,垩白度29.8%,胶稠度4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0.3%。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华南早籼高产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1.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03%(极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491.7公斤,分别比对照粤香占、汕优63增产1.15%(不显著)、2.77%(不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3.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18%。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一般于2月底3月初播种,秧田每亩播种25公斤,秧龄35~40天;2、合理密植:栽插规格为16.5×26.5或16.5×23厘米,每穴插2粒谷苗,亩基本苗10万株以上;3、肥水管理:亩施纯氮10~12公斤,氮、磷、钾肥比例为1:0.6:0.8。水浆管理要做到浅水勤灌,够苗烤田,控制无效分蘖,后期不要过早断水;4、防治病虫:要注意防治白叶枯病及稻飞虱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抗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感白背飞虱。蒸煮品质较好,加工品质中等,外观品质较差。适宜在海南、广西中南部、广东中南部以及福建省南部双季稻白叶枯病轻发区作早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37
  品种名称:丰华占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丰八占1号/华丝占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常规水稻,在华南作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23.2天,比对照粤香占迟熟1.6天,比对照汕优63早熟1.2天。株高97.9厘米,株叶形态较好,分蘖力偏弱,成穗率较高,穗粒重协调,籽粒有芒。每亩有效穗数22.7万穗,穗长21.8厘米,每穗总粒数135.2粒,结实率82.6%,千粒重22克。抗性:叶瘟4级,穗瘟7级,穗瘟损失率51%,白叶枯病3级,白背飞虱6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5.4%,长宽比3.2,垩白米率12%,垩白度3.2%,胶稠度73.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3.8%。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华南早籼优质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67.4公斤,比对照粤香占减产2.96%(不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474.9公斤,分别比对照粤香占、汕优63减产2.63%(不显著)、1.17%(不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6.6公斤,比对照粤香占减产2.91%。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一般在2月底至3月初播种,秧龄28~30天左右;2、合理密植:采用抛秧栽培,秧苗叶龄达3.5片左右时抛秧,一般肥力田每亩抛1.7万穴,每亩基本苗6万株;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轻施中期肥,注意氮、磷、钾肥配合施用;水浆管理要做到浅水回青促分蘖,够苗排水晒田,孕穗至抽穗期保持浅水层,灌浆至成熟期保持田土湿润;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以及稻飞虱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感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中感白背飞虱。外观品质和加工品质好。适宜在海南、广西中南部、广东中南部、福建南部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38
  品种名称:博优253
  选育单位:广西大学支农开发中心
  品种来源:博A×测253
  省级审定情况:200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华南作双晚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8.5天,比对照博优903迟熟2.5天。株高118.8厘米,茎秆粗壮,繁茂性好,穗粒重较协调。每亩有效穗数17.4万穗,穗长23.9厘米,每穗总粒数140.9粒,结实率84%,千粒重23.8克。抗性:叶瘟6级,穗瘟7级,穗瘟损失率34.7%,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6.4%,长宽比2.6,垩白米率40%,垩白度5.9%,胶稠度4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9.3%。
  产量表现:2000年参加华南晚籼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9.2公斤,分别比对照博优903、粳籼89增产6.99%(极显著)、5.88%(极显著);2001年续试,平均亩产480.3公斤,比对照博优903增产9.70%(极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2.5公斤,比对照博优903增产2.07%。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一般7月初播种,每亩秧田播种量6~7.5公斤;2、合理稀植:每亩栽插2.1万穴,每穴插2粒谷苗;3、肥水管理:每亩施纯氮9~12公斤,氮、磷、钾比例为1:0.5:1。基肥与追肥的比例为7:3。水浆管理要做到浅水勤灌、干湿交替,后期不宜断水过早;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以及稻飞虱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感稻瘟病和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加工品质和蒸煮品质较好,外观品质中等偏上。适宜在海南、广西中南部、广东中南部、福建南部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39
  品种名称:博优1025
  选育单位:广西农科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博A×1025
  省级审定情况:200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华南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5.9天,比对照博优903早熟0.2天。株高101.6厘米,分蘖力强,株型集散适中,叶片直立不披垂,穗粒较协调,有包颈现象。每亩有效穗数20.1万穗,穗长21.3厘米,每穗总粒数138.3粒,结实率85.6%,千粒重21.6克。抗性:叶瘟6级,穗瘟7级,穗瘟损失率37.6%,白叶枯病9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6.2%,长宽比2.8,垩白米率37%,垩白度6.4%,胶稠度4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0%。
  产量表现:2000年参加华南晚籼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8.7公斤,分别比博优903、粳籼89增产4.75%(极显著)、3.66%(极显著);2001年续试,平均亩产492.3公斤,比对照博优903增产12.43%(极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78.6公斤,比对照博优903减产0.82%。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一般6月底至7月初播种,宜采用旱育稀植或旱育秧小苗抛栽技术,秧龄25天左右;2、合理密植:每亩插2~2.5万穴,6~7万株基本苗。抛秧每亩大田不少于50盘秧苗;3、肥水管理:亩施农家肥500公斤,碳铵25公斤,磷肥25公斤。栽插后3~5天施返青肥,每亩施尿素7.5公斤,插后10~12天亩施分蘖肥尿素7.5公斤,钾肥7.5公斤。水浆管理注意后期不宜断水过早;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以及稻飞虱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感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和褐飞虱。加工品质和蒸煮品质较好,外观品质中等偏上。适宜在海南、广西中南部、广东中南部、福建南双季稻白叶枯病轻发区作晚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40
  品种名称:博优998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博A×广恢998
  省级审定情况:2001年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华南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4.9天,比对照博优903早熟1.8天。株高104.9厘米,株型适中,穗粒重协调。每亩有效穗数19.8万穗,穗长22.7厘米,每穗总粒数137.1粒,结实率86.7%,千粒重21.2克。抗性:叶瘟6级,穗瘟9级,穗瘟损失率49.7%,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5.3%,长宽比2.8,垩白米率29.5%,垩白度3.8%,胶稠度4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0.2%。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华南晚籼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3.6公斤,比对照博优903增产12.72%(极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439.6公斤,比对照博优903增产6.10%(极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2.2公斤,比对照博优903增产4.07%。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一般于7月上旬播种,秧田每亩播种10~12.5公斤,秧龄控制在25天左右;2、合理密植:插植规格一般为16.5×19.8厘米,每亩基本苗6万株;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早施重施分蘖肥,促进分蘖早生快发,后期酌情施好穗肥。水浆管理做到浅水移栽,寸水活棵,薄水分蘖,够苗晒田,后期保持湿润;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及稻飞虱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优,主要指标达国标三级优质米标准。适宜在海南、广西中南部、广东中南部、福建南部双季稻稻瘟病轻发区作晚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41
  品种名称:嘉早312
  选育单位:浙江省嘉兴市农科所
  品种来源:嘉早935/Z9505//Z96-10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常规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0天,比对照嘉育948迟熟2.2天,比浙733早熟1.2天。株高81.5厘米,株型适中,苗期耐寒性强,群体整齐,剑叶挺直,分蘖力偏弱,穗粒重协调,后期转色较好。每亩有效穗数21.9万穗,穗长19.7厘米,每穗总粒数108.9粒,结实率78.2%,千粒重25.9克。抗性:叶瘟7级,穗瘟7级,穗瘟损失率10.8%,白叶枯病3级,白背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1.7%,长宽比3.2,垩白米率33.5%,垩白度7.3%,胶稠度83.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4.2%。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籼早中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0.7公斤,分别比对照舟903、浙733增产11.34%(极显著)、5.62%(极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450.1公斤,比对照嘉育948增产6.92%(极显著),比对照浙733减产1.53%(不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76.9公斤,比对照浙733增产1.55%。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一般于4月初播种,秧田每亩播种40公斤,秧龄不超过35天;2、合理密植:栽插规格为15×11.7或16.6×10厘米,每穴插3~4粒谷苗,每亩插足12万株基本苗;3、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纹枯病和稻飞虱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感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高感白背飞虱。米质中等偏上。适宜在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安徽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42
  品种名称:八两优96
  选育单位:湖南省怀化市农科所
  品种来源:810S×怀96-1
  省级审定情况:2001年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08.5天,比对照浙733早熟0.7天。株高86.5厘米,分蘖力强,穗粒重较协调,穗层欠齐,有颖花退化现象。每亩有效穗数24.5万穗,穗长18.5厘米,每穗总粒数101.5粒,结实率86.6%,千粒重24.2克。抗性:叶瘟9级,穗瘟9级,穗瘟损失率34.2%,白叶枯病5级,白背飞虱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35.3%,长宽比2.9,垩白米率92%,垩白度30.7%,胶稠度4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4.8%。
  产量表现:2000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籼早中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4.4公斤,比对照浙733增产4.67%(极显著);2001年续试,平均亩产505.7公斤,分别比对照舟903、浙733增产14.73%(极显著)、8.84%(极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78.0公斤,比对照浙733增产1.85%。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3月底至4月初播种,每亩秧田播种20公斤,秧龄25~30天;2、合理密植:栽插规格为13.2×18厘米,每亩基本苗5万株以上;3、施肥管理:中等肥力田块亩施纯氮8~10公斤,氮、磷、钾肥比例为1:0.5:0.5;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及稻飞虱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和白背飞虱。蒸煮品质中等,外观品质和加工品质较差。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双季稻稻瘟病轻发区作早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43
  品种名称:中选181
  选育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中丝3号///矮仔乌骚/中156//浙733
  省级审定情况:2001年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常规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1.5天,与对照浙733熟期相当。株高97.7厘米,株型偏散,分蘖力较弱,后期转色较好。每亩有效穗数21.5万穗,穗长20.7厘米,每穗总粒数106.2粒,结实率77.9%,千粒重28.9克。抗性:叶瘟7级,穗瘟7级,穗瘟损失率11.4%,白叶枯病5级,白背飞虱3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9.2%,长宽比3.0,垩白米率100%,垩白度43.3%,胶稠度46.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3.6%。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籼早中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8.0公斤,分别比对照舟903、浙733增产17.53%(极显著)、11.50%(极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476.9公斤,分别比对照嘉育948、浙733增产14.34%(极显著)、5.31%(极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14.3公斤,比对照浙733增产11.64%。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一般于3月底播种,每亩秧田播种25公斤,秧龄30天左右;2、合理密植:栽插规格为13.3×20厘米,每亩基本苗8~9万株;3、肥水管理:基肥重施有机肥,秧苗返青后早施追肥,注意氮、磷、钾肥配合施用;最高苗达到25万时排水晒田;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中抗白背飞虱。蒸煮品质较好,加工品质中等,外观品质差。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44
  品种名称:中选972
  选育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陆青早1号/浙733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常规水稻,在长江中下游南部作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4.3天,比对照威优402早熟0.4天,比金优402迟熟1.5天。株高94.7厘米,株叶形态好,长势繁茂,分蘖力偏弱,茎秆粗壮,后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20万穗,穗长20.8厘米,每穗总粒数116.6粒,结实率82.2%,千粒重28.1克。抗性:叶瘟5级,穗瘟9级,穗瘟损失率13%,白叶枯病5级,白背飞虱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2.6%,长宽比2.8,垩白米率100%,垩白度69.5%,胶稠度4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3.1%。
  产量表现:2000年参加长江中下游南部早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2.0公斤,比对照威优402增产4.04%(极显著);2001年续试,平均亩产497.5公斤,分别比对照金优402、威优402增产5.92%(极显著)、2.61%(不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94.9公斤,比对照金优402减产5.22%。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一般于3月底播种,每亩秧田播种不超过25公斤,秧龄30天左右;2、合理密植:栽插规格为13.3×20厘米,每亩基本苗8~9万株;3、肥水管理:基肥重施有机肥,秧苗返青后早施追肥,注意氮、磷、钾肥配合施用;最高苗达到25万时排水晒田;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等病虫的危害;5、植株偏高,注意防止倒伏。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和白背飞虱。蒸煮品质较好,加工品质中等,外观品质差。适宜在福建北部、江西、湖南、浙江中南部双季稻稻瘟病轻发区作早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45
  品种名称:德农2000(原名:协优7954)
  选育单位:浙江省农科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
  品种来源:协青早A×浙恢7954
  省级审定情况:2001年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全生育期在长江上游作中稻种植平均151.2天,在长江中下游作中稻种植平均141.1天,均比对照汕优63迟熟0.9天。株高110厘米,分蘖力较强,耐寒性强。每亩有效穗数18.4万穗,穗长22.3厘米,每穗总粒数148粒,结实率78.2%,千粒重30克。抗性:叶瘟8级,穗瘟9级,穗瘟损失率8.9%,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2%,长宽比2.7,垩白米率69.5%,垩白度14.5%,胶稠度49.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5.3%。
  产量表现:2000年参加长江流域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6.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98%(极显著);2001年分别参加长江上游、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高产组区域试验,上游平均亩产641.7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9.78%(极显著),中下游平均亩产656.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97%(极显著)。2002年参加生产试验,长江上游平均亩产549.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8.19%,中下游平均亩产603.7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4.09%。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播期同汕优63,秧田亩播种量8~10公斤,秧龄30~35天;2、合理密植:栽插规格为16.6×26厘米,每亩插足6~8万株基本苗;3、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及稻飞虱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加工品质较好,蒸煮品质和外观品质一般。适宜在四川、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安徽、浙江、江苏省的长江流域和重庆市、云南、贵州省的中、低海拔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陕西省汉中、河南省信阳地区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46
  品种名称:冈优3551
  选育单位:四川省宜宾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冈46A×宜恢3551
  省级审定情况:2001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全生育期在长江上游平均149.2天,长江中下游平均140天,与对照汕优63相仿。株高119厘米,株叶形态好,茎秆粗壮,抗倒性强,耐寒性强。每亩有效穗数17.2万穗,穗长24.6厘米,每穗总粒数163.7粒,结实率84%,千粒重27.2克。抗性:叶瘟9级,穗瘟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0.5%,长宽比2.3,垩白米率93.3%,垩白度23%,胶稠度46.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5.3%。
  产量表现:2000年参加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7.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0%(极显著);2001年分别参加长江上游和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高产组区试,上游平均亩产608.1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03%(极显著),中下游平均亩产637.7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8%(极显著)。2002年参加生产试验,上游平均亩产501.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75%,中下游平均亩产569.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71%。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播期同汕优63,亩播种量8~10公斤,秧龄30~35天;2、科学用肥:施足基肥,早追肥,氮、磷、钾配合施用;3、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及稻飞虱等病虫的危害。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