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农业部公告第308号——155个农作物品种业审定通过的公告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感褐飞虱。加工品质较好,蒸煮品质一般,外观品质较差。适宜在四川、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安徽、浙江、江苏省的长江流域和重庆市、云南、贵州省的中、低海拔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陕西省汉中、河南省信阳地区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47
  品种名称:红优2009
  选育单位:西南科技大学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红矮A×绵恢2009
  省级审定情况:2001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48.7天,比对照汕优63早熟0.4天。株高114.5厘米,叶片较长,穗型中等,长粒型,抗倒性较差,中后期耐寒性差。每亩有效穗数17.5万,穗长25.4厘米,每穗总粒数150.7粒,结实率77.5%,千粒重30.7克。抗性:叶瘟8级,穗瘟9级,穗瘟损失率39.2%,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3.8%,长宽比2.9,垩白米率59%,垩白度13%,胶稠度6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7%。
  产量表现:2000年参加长江流域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5.6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2.9%(极显著);2001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高产组区试,平均亩产610.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36%(极显著)。2002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高产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3.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03%。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播期同汕优63,每亩播种量10~15公斤,秧龄35~45天;2、合理密植:每亩基本苗要求8~12万株;3、合理施肥:施足基肥,氮、磷、钾配合施用;4、防治病虫害: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以及稻飞虱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中后期耐寒性差。蒸煮品质较好,外观品质和加工品质一般。适宜在贵州、云南省、重庆市中低海拔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省平坝稻区以及陕西省的汉中地区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48
  品种名称:富优1号(原名:II优21)
  选育单位:西南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II-32A×21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8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4.7天。株高111.3厘米,穗着粒密,耐寒性强,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7.5万穗,穗长23.5厘米,每穗总粒数163.3粒,结实率82.6%,千粒重27.4克。抗性:叶瘟7级,穗瘟7级,穗瘟损失率10.6%,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0.9%,长宽比2.2,垩白米率58%,垩白度9.6%,胶稠度4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5.2%。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高产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2.6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79%(极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597.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9.28%(极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6.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8.86%。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播种期同汕优63,每亩播种量10~15公斤,秧龄30~45天;2、合理密植:每亩栽插1.2~1.5万穴,每穴2粒谷苗;3、科学施肥:中等肥力田亩施纯氮10~13公斤,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以及稻飞虱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和褐飞虱,加工品质较好,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中等。适宜在贵州、云南、重庆中低海拔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和四川省平坝稻区以及陕西省的汉中地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49
  品种名称:B优827(原名:803A/527)
  选育单位:西南科技大学水稻研究所,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803A×蜀恢527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稻区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2.5天,比对照汕优63早熟0.8天。株高113.7厘米,株叶形态好,分蘖力较弱,耐寒性较差,后期转色较好。每亩有效穗数16.7万穗,穗长25.9厘米,每穗总粒数165粒,结实率79.9%,千粒重28.9克。抗性:叶瘟6级,穗瘟9级,穗瘟损失率20.1%,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3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3.1%,长宽比3.1,垩白米率29.5%,垩白度4.1%,胶稠度5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5%。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优质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4.1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4%(极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602.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1.2%(极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520.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0.79%。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播种期同汕优63,每亩播种量10~15公斤,秧龄35~45天;2、合理密植:每亩基本苗要求8~12万株;3、合理施肥:施足基肥,早追肥,氮、磷、钾配合施用;4、防治病虫害: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中抗褐飞虱,中后期耐寒性较差。米质优良,达国标优质三级米标准。适宜在贵州、云南省、重庆市中低海拔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省平坝稻区以及陕西省的汉中地区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50
  品种名称:中优177
  选育单位: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中国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中9A×成恢177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1.2天,比对照汕优63早熟2.1天。株高108.1厘米,株叶形态好,分蘖力偏弱,成穗率较高,穗粒重协调,后期转色较好,耐寒性强。每亩有效穗数17.3万穗,穗长25.3厘米,每穗总粒数157.9粒,结实率81.7%,千粒重27.3克。抗性:叶瘟7级,穗瘟3级,穗瘟损失率10.4%,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7.5%,长宽比3.1,垩白米率23%,垩白度2.9%,胶稠度5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2%。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优质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1.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59%(不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590.2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9.03%(极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545.1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6.95%。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种,每亩秧田播种量10~15公斤;2、合理密植:一般亩栽1.6~2.0万穴,基本苗10~12万株为宜;3、施肥:一般亩施纯氮8~10公斤,磷肥25~30公斤,钾肥15~20公斤。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和褐飞虱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感稻瘟病、白叶枯病和褐飞虱。米质优,达国标优质三级米标准。适宜在贵州、云南省、重庆市中低海拔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省平坝稻区以及陕西省的汉中地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51
  品种名称:川香优2号
  选育单位: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四川华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品种来源:川香29A×成恢177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7.4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4.1天;在长江中下游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7.7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2.3天。株高114.4厘米,株叶形态好,群体整齐,叶色浓绿,长势繁茂,穗型较大,耐寒性较差,后期转色较好。每亩有效穗数16.8万穗,穗长24.6厘米,每穗总粒数159粒,结实率78%,千粒重29.1克。抗性:叶瘟7级,穗瘟5级,穗瘟损失率6.3%,白叶枯病9级,褐飞虱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3.5%,长宽比2.8,垩白米率27.5%,垩白度3.8%,胶稠度49.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6%。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长江上游稻区中籼迟熟优质组和长江中下游稻区中籼迟熟优质组区域试验,上游稻区平均亩产580.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减产0.45%(不显著),中下游稻区平均亩产632.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24%(极显著);2002年续试,上游稻区平均亩产535.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减产1.11%(不显著),中下游稻区平均亩产587.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89%(极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上游稻区平均亩产466.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减产0.81%,中下游稻区平均亩产592.6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69%。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播种期同汕优63,秧田亩播种量10~15公斤;2、合理密植:一般肥力田块亩栽1.6~2.0万穴,亩基本苗10~12万株为宜;3、施肥:一般每亩施纯氮8~10公斤,磷肥25~30公斤,钾肥15~20公斤;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和褐飞虱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感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中感褐飞虱,中后期耐寒性较弱。米质较优。适宜在四川、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安徽、浙江、江苏省的长江流域和重庆市、云南、贵州省的中、低海拔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陕西省汉中、河南省信阳地区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52
  品种名称:宜香1577(原名:宜香优1577)
  选育单位:四川省宜宾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宜香1A×宜恢1577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3年四川、浙江、贵州、云南、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5.1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1.7天,中下游作中稻种植平均137.5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2.1天。株高114.6厘米,株叶形态好,长势繁茂,叶姿挺直,分蘖力偏弱,成穗率较高,穗型较大,后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7.5万穗,穗长25.2厘米,每穗总粒数160.4粒,结实率81.7%,千粒重26.4克。抗性:叶瘟8级,穗瘟7级,穗瘟损失率25.1%;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8.7%,长宽比2.65,垩白米率33.8%,垩白度5.5%,胶稠度6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2%。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优质组和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优质组区域试验,上游平均亩产586.1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0.59%(不显著),中下游平均亩产623.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2.74%(极显著);2002年续试,上游平均亩产560.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62%(极显著),中下游平均亩产556.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16%(不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90.6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32%。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播期同汕优63,亩播种量8~10公斤,秧龄30~35天;2、合理密植:长江上游稻区亩栽1.2~1.5万穴,中下游稻区亩栽1.5~1.8万穴,每穴栽2粒谷苗;3、科学用肥:施足基肥,早追肥,氮、磷、钾配合施用;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及稻飞虱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加工品质和蒸煮品质较好,有香味,外观品质中上。适宜在四川、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安徽、浙江、江苏省的长江流域和重庆市、云南、贵州省的中、低海拔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陕西省汉中、河南省信阳地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53
  品种名称:两优932
  选育单位:湖北省农科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品种来源:W9593S×胜优2号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稻区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40.2天,与对照汕优63相仿。株高118.4厘米,分蘖力较强,每亩有效穗数19.3万穗,穗长23.7厘米,每穗总粒数159.8粒,结实率81.5%,千粒重26克。抗性:叶瘟9级,穗瘟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2.2%,长宽比2.6,垩白米率73.8%,垩白度15.6%,胶稠度5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6%。
  产量表现:2000年参加南方稻区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7.1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46%(极显著);2001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高产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54.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53%(极显著)。2002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高产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3.1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8.32%。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播种期同汕优63,秧田亩播种量12公斤,秧龄25~30天;2、合理密植:栽插规格以16.7×26.7厘米为宜,每穴栽2粒谷苗;3、肥水管理:施肥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氮、磷、钾肥配合施用,早施分蘖肥,巧施穗粒肥。管水做到浅水移栽,寸水活棵返青,间歇灌水分蘖,最高苗25万/亩时排水晒田,干湿交替壮籽,成熟前3~5天断水;4、防治病虫害: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以及稻飞虱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和褐飞虱。蒸煮品质和加工品质较好,外观品质一般。适宜在江西、福建、安徽、浙江、江苏、湖北、湖南省的长江流域(武陵山区除外)以及河南省信阳地区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54
  品种名称:II优084
  选育单位: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科所
  品种来源:II-32A×镇恢084
  省级审定情况:2001年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42.4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3.1天。株高121.4厘米,株叶形态好,茎秆粗壮,抗倒性强。每亩有效穗数17万穗,穗长23.3厘米,每穗总粒数160.3粒,结实率86%,千粒重27.8克。抗性:叶瘟5级,穗瘟9级,穗瘟损失率9.3%,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6.1%,长宽比2.6,垩白米率32%,垩白度5.3%,胶稠度4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9%。
  产量表现:2000年参加南方稻区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0.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9%(不显著);2001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优质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8.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89%(极显著)。2002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优质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3.1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98%。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一般4月下旬至5月中旬播种,每亩播种量10~15公斤;2、合理密植:中上等肥力田亩栽1.6~1.8万穴,每穴1~2粒谷苗,每亩5万基本苗;3、肥水管理:一般每亩施纯氮15公斤左右,要求施足基肥,早施重施促蘖肥,促早发,施好穗肥,做到促保兼顾。肥水运筹掌握前促、中控、后稳的原则;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及稻飞虱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较优。适宜在江西、福建、安徽、浙江、江苏、湖北、湖南省的长江流域(武陵山区除外)以及河南省信阳地区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55
  品种名称:K优818
  选育单位: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K17A×R818
  省级审定情况:2001年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7.5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2.5天。株高123.8厘米,株叶形态好,群体整齐,长势繁茂。每亩有效穗数19万穗,穗长24.2厘米,每穗总粒数145.1粒,结实率80.5%,千粒重30.4克。抗性:叶瘟6级,穗瘟9级,穗瘟损失率43.4%,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7.2%,长宽比2.9,垩白米率30%,垩白度4%,胶稠度71.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5%。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优质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60.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8.48%(极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596.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8.44%(极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14.6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0.65%。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一般4月中旬至5月上旬播种,秧龄30~40天;2、合理密植:栽插规格为27~30×13厘米,每亩栽插1.5~1.7万穴,每穴插1~2粒谷苗;3、肥水管理:每亩施纯氮13~15公斤,磷3.5~4.0公斤,钾7~8公斤;水浆管理做到浅水勤灌,扬花灌浆期干干湿湿,养根保叶,活熟到老;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及稻飞虱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较好,加工品质中等。适宜在江西、福建、安徽、浙江、江苏、湖北、湖南省的长江流域(武陵山区除外)以及河南省信阳地区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56
  品种名称:丰优香占(原名:25优6547)
  选育单位: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粤丰A×R6547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6.5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1.1天。株高122.5厘米,株型适中,群体整齐,叶色淡绿,叶姿披垂,分蘖力偏弱,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5.7万穗,穗长23.7厘米,每穗总粒数164.8粒,结实率82.5%,千粒重27.7克。抗性:叶瘟9级,穗瘟9级,穗瘟损失率59.3%,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7.1%,长宽比3.4,垩白米率16.5%,垩白度2%,胶稠度8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4.5%。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优质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9.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减产1.17%(不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540.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减产1.81%(不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0.2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2.66%。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一般4月中旬至5月上旬播种,秧龄30~40天;2、合理密植:栽插规格为27~30×13厘米,每亩栽插1.5~1.7万穴,每穴插1~2粒谷苗;3、肥水管理:每亩施纯氮13~15公斤,磷3.5~4.0公斤,钾7~8公斤。水浆管理做到浅水勤灌,亩茎蘖数达到15~18万时脱水晒田,扬花灌浆期干干湿湿,养根保叶,活熟到老;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及稻飞虱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外观品质优,加工品质和蒸煮品质中等。适宜在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安徽、浙江、江苏省的长江流域(武陵山区除外)以及河南省的信阳地区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57
  品种名称:I优86
  选育单位:陕西省汉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优IA×R8608
  省级审定情况:2000年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流域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5.5天,比对照汕优64迟熟0.4。株高95厘米,茎秆粗壮,耐肥抗倒,熟期转色较好。每亩有效穗数18.8万穗,穗长22.2厘米,每穗总粒数126.3粒,结实率79.2%,千粒重28克。抗性:叶瘟6级,穗瘟9级,穗瘟损失率18.9%,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6.4%,长宽比2.8,垩白米率52.5%,垩白度9.9%,胶稠度4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1%。
  产量表现:2000年参加南方稻区晚籼早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66.7公斤,比对照汕优64增产4.56%(极显著);2001年参加晚籼早熟高产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9.3公斤,比对照汕优64增产5.59%(极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9.2公斤,比对照汕优64减产3.71%。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6月中、下旬播种,每亩秧田播种量10~12公斤,秧苗在三叶期喷施“多效唑”,促进多发分蘖,秧龄控制在35天内;2、合理密植:插植密度每亩1.8万穴,每亩13~15万株基本苗为宜;3、施肥管理:中上肥力水平的田块每亩施纯氮10公斤左右,氮、磷、钾的比例以1:1:0.5为宜;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及稻飞虱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加工品质和蒸煮品质较好,外观品质一般。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省双季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晚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58
  品种名称:安两优318
  选育单位:江西省宁都县种子公司
  品种来源:安湘S×R318
  省级审定情况:2001年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流域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6.9天,比对照汕优64迟熟3.4天。株高94.3厘米,株型适中,群体整齐,易落粒。每亩有效穗数21万穗,穗长22厘米,每穗总粒数112.7粒,结实率78%,千粒重28.4克。抗性:叶瘟5级,穗瘟7级,穗瘟损失率23%,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3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6.3%,长宽比3,垩白米率44.5%,垩白度6.6%,胶稠度41.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0%。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南方稻区晚籼早熟高产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0.6公斤,比对照汕优64增产5.87%(极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470.6公斤,比对照汕优64增产6.77%(极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5.3公斤,比对照汕优64增产12.26%。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一般6月中、下旬播种,每亩秧田播种量10公斤,秧龄25~30天;2、合理密植:插植规格16.7×20厘米,每穴2粒谷苗,每亩8~9万株基本苗;3、肥水管理:中等肥力田亩施纯氮12公斤,氮、磷、钾比例为1:0.5:1,后期要控制氮肥的施用量。水浆管理要做到浅水勤灌,够苗晒田控苗,干湿壮籽,湿润养根,灌浆后期防止断水过早,影响粒重;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和纹枯病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中抗褐飞虱,易感纹枯病。加工品质和蒸煮品质较好,外观品质中等。适宜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59
  品种名称:威优134
  选育单位: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V20A×Y134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流域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4.3天,比对照汕优64迟熟0.8天。株高92.9厘米,株型松紧适中,叶色淡绿,分蘖稍弱,成穗率较高,易感纹枯病,易倒伏。每亩有效穗数20.3万穗,穗长21.3厘米,每穗总粒数118.8粒,结实率78.9%,千粒重28.7克。抗性:叶瘟8级,穗瘟9级,穗瘟损失率53.4%,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7.9%,长宽比2.7,垩白米率90%,垩白度18.3%,胶稠度4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4.4%。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南方稻区晚籼早熟高产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8.9公斤,比对照汕优64增产5.52%(极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469.8公斤,比对照汕优64增产6.60%(极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4.2公斤,比对照汕优64增产1.53%。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一般在6月下旬播种,每亩秧田播种量10~12公斤,秧龄控制在30天内;2、合理密植:插植规格16.6×20厘米或16.6×23厘米,每穴2粒谷苗,每亩10万株基本苗;3、肥水管理:注意后期水肥管理,防止倒伏;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及稻飞虱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和褐飞虱。加工品质和蒸煮品质中等,外观品质差。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的双季稻稻瘟病轻发区作晚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60
  品种名称:两优363
  选育单位:贵州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360S×明恢63
  省级审定情况:2000年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流域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5.3天,比对照汕优64迟熟1.6天。株高94.5厘米,株型适中,分蘖力强,穗型较小。每亩有效穗数23.2万穗,穗长22.2厘米,每穗总粒数95粒,结实率75.6%,千粒重28.1克。抗性:叶瘟6级,穗瘟9级,穗瘟损失率32.1%,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1.5%,长宽比3.3,垩白米率19.5%,垩白度2.9%,胶稠度7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4.1%。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南方稻区晚籼早熟高产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8.9公斤,比对照汕优64增产1.45%(不显著);2002年参加晚籼早熟优质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48.4公斤,比对照汕优64增产1.93%(显著)。2002年参加晚籼早熟优质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4.8公斤,比对照汕优64增产3.76%。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一般在6月中下旬播种,每亩播种10~12公斤;2、合理密植:一般亩栽1.5万穴左右,亩基本苗8~10万株;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多用农家肥,注意氮、磷、钾搭配;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和褐飞虱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和褐飞虱。外观品质较好,加工品质和蒸煮品质中等。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的双季稻稻瘟病轻发区作晚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61
  品种名称:中优448
  选育单位: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中国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中9A×成恢448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流域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4.2天,与对照汕优64相仿。株高97厘米,株叶形态好,群体整齐,剑叶挺直,穗形较大,易感纹枯病,不抗倒伏。每亩有效穗数19.5万穗,穗长23.9厘米,每穗总粒数119.9粒,结实率83.4%,千粒重27.6克。抗性:叶瘟5级,穗瘟5级,穗瘟损失率11.1%,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5.7%,长宽比3.3,垩白米率24%,垩白度3%,胶稠度5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8%。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南方稻区晚籼早熟优质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1.4公斤,比对照汕优64增产0.57%(不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453.5公斤,比对照汕优64增产3.08%(极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3.4公斤,比对照汕优64减产2.20%。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