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一般在6月中下旬播种,亩播种量10~12公斤;2、合理密植:一般亩栽1.6~2.0万穴,每穴2粒谷苗,亩基本苗10~12万株为宜;3、肥水管理:一般亩施纯氮8~10公斤,磷肥25~30公斤,钾肥15~20公斤,科学管水,注意防止倒伏;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和褐飞虱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中感稻瘟病、白叶枯病和褐飞虱。米质优,达国标三级优质米标准。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省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62
品种名称:湘晚籼10号(原名:农香16)
选育单位:湖南省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亲16选/80-66
省级审定情况:1999年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0年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2年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常规水稻,在长江流域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7.5天,比对照汕优64迟熟3.2天。株高98.2厘米,株叶形态好,群体整齐,剑叶披垂,穗粒协调,粒重较高。每亩有效穗数21.3万穗,穗长21.5厘米,每穗总粒数106.9粒,结实率78.7%,千粒重28.4克。抗性:叶瘟8级,穗瘟9级,穗瘟损失率39.4%,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6%,长宽比3.1,垩白米率10%,垩白度1.2%,胶稠度6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南方稻区晚籼早熟优质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75.8公斤,比对照汕优64减产4.55%(极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417.1公斤,比对照汕优64减产5.19%(极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71.5公斤,比对照汕优64减产0.49%。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在长沙地区一般在6月中旬播种,秧田亩播种量20公斤左右;2、合理密植:插植规格为17×20厘米,每穴5~6苗;3、肥水管理:中等肥力田亩施纯氮10~12.5公斤。水浆管理注意后期切忌断水过早;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和稻飞虱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和褐飞虱。米质优,达国标三级优质米标准。适宜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湖北以及浙江省南部双季稻稻瘟病轻发区作晚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63
品种名称:威优111
选育单位: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V20A×Y111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流域南部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23天,比对照汕优46迟熟0.4天。株高94.9厘米,株形紧凑,剑叶较披,穗粒重较协调,结实率高。每亩有效穗数18.70万穗,穗长22.1厘米,每穗总粒数108.3粒,结实率84.8%,千粒重28.9克。抗性:叶瘟3级,穗瘟5级,穗瘟损失率3.3%,白叶枯病9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7.7%,长宽比2.2,垩白米率87%,垩白度18.1%,胶稠度48.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0.6%。
产量表现:2000年参加南方稻区晚籼中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63.8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3.94%(显著);2001年参加晚籼中迟熟高产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1.5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2.39%(不显著)。2002年参加晚籼中迟熟高产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7.4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1.97%。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一般在6月中旬播种,每亩播种量12公斤左右,秧龄控制在30天以内;2、合理密植:栽插规格为13.3×23.3厘米或16.7×23.3厘米,每穴插4~5苗,每亩基本苗8~10万株;3、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和褐飞虱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中感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和褐飞虱,加工品质和蒸煮品质较好,外观品质一般。适宜在广西北部、福建中北部和江西、湖南省的中南部以及浙江省的南部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64
品种名称:先农16号(原名:新香优906)
选育单位:江西省浮梁县利民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新香A×恢906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流域南部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22.2天,比对照汕优46迟熟1.2天。株高104.5厘米,株型适中,群体整齐,叶色淡绿,剑叶挺直,分蘖力较强,长势繁茂,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9.3万穗,穗长22.4厘米,每穗总粒数146.6粒,结实率77%,千粒重25.2克。抗性:叶瘟6级,穗瘟7级,穗瘟损失率15.1%,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3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0.3%,长宽比2.7,垩白米率39.5%,垩白度9.9%,胶稠度4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4.9%。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南方稻区晚籼中迟熟高产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6.6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5.46%(极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477.0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8.38%(极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8.9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2.27%。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每亩秧田播种量10~12.5公斤,秧龄25~35天;2、合理密植:每亩栽插1.8~2万穴,每穴插4~5苗,每亩基本苗8万株;3、肥水管理:一般中等肥力田每亩施纯氮10公斤,氮、磷、钾施肥比例为1:0.5:1。水浆管理要做到薄水灌溉,孕穗抽穗期保持浅水层,灌浆后期防止断水过早;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中抗褐飞虱。加工品质较好,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中等。适宜在广西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65
品种名称:湘晚籼12号(原名:9724)
选育单位:湖南省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92W93/GER-3
省级审定情况:2001年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常规水稻,在长江流域南部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7.2天,比对照汕优46早熟3.3天。株高95.7厘米,株型适中,群体整齐,成穗率高,穗型较小,籽粒细长,易落粒,抗倒性强,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22万穗,穗长22厘米,每穗总粒数102.2粒,结实率86.4%,千粒重24.9克。抗性:叶瘟8级,穗瘟9级,穗瘟损失率55.3%,白叶枯病3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0.6%,长宽比3.3,垩白米率6%,垩白度0.7%,胶稠度59.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5%。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南方稻区晚籼中迟熟优质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53.1公斤,比对照汕优46减产4.66%(极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424.0公斤,比对照汕优46减产1.46%(不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5.2公斤,比对照汕优46减产0.24%。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在湖南一般于6月下旬播种,每亩秧田播种量15~20公斤,秧龄控制在30天之内;2、合理密植:移栽规格为16.7×20厘米,每穴插5~6苗,每亩插足10万株基本苗;3、肥水管理:重施有机肥,每亩施纯氮10公斤,氮、磷、钾肥要配合施用。水浆管理要做到深水活棵、浅水保苗,后期湿润灌溉;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纹枯病及稻飞虱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高感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较优。适宜在广西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双季稻稻瘟病轻发区作晚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66
品种名称:中浙优2838(原名:中浙A/2838)
选育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省种子公司
品种来源:中浙A×T2838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流域南方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21.2天,比对照汕优46迟熟0.7天。株高104厘米,株叶形态好,群体整齐。每亩有效穗数18.5万穗,穗长25.6厘米,每穗总粒数131.8粒,结实率71.9%,千粒重27.2克。抗性:叶瘟7级,穗瘟9级,穗瘟损失率30.3%,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8.3%,长宽比3.2,垩白米率17%,垩白度3.9%,胶稠度56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2%。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南方稻区晚籼中迟熟优质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58.5公斤,比对照汕优46减产3.53%(极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419.4公斤,比对照汕优46减产2.55%(不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4.6公斤,比对照汕优46减产0.36%。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根据各地种植习惯适时播种,每亩播种量8~10公斤,秧龄25天左右;2、合理密植:栽插规格为13×30厘米或25×18厘米,每亩1.2~1.5万穴,亩基本苗6~8万株;3、科学施肥: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采用“前攻、中稳、后补”的施肥原则;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和稻飞虱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稻米品质指标除整精米率外,均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米标准。适宜在广西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双季稻稻瘟病轻发区作晚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67
品种名称:甬优3号
选育单位:宁波市农科院作物所,宁波市种子公司
品种来源:甬粳2号A×K1863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单季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46.4天,比对照秀水63迟熟0.7天。株高109.4厘米,株形适中,长势繁茂,分蘖较弱,易脱粒,籽粒有芒,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8.1万穗,穗长20.1厘米,每穗总粒数133.4粒,结实率87.2%,千粒重29.4克。抗性:叶瘟5级,穗瘟5级,穗瘟损失率10.4%,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3.7%,长宽比2.0,垩白米率20%,垩白度1.9%,胶稠度67.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7.4%。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南方稻区单季晚粳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6.5公斤,比对照秀水63减产0.76%(不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551.9公斤,比对照秀水63减产3.24%(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亩产570.7公斤,比对照秀水63减产2.42%。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一般在5月底、6月初播种,每亩秧田播种8.5公斤,秧龄25天左右;2、合理稀植:栽插规格为27×20厘米,每亩1.25万穴,每穴栽插2粒谷苗;3、肥水管理:本田亩施纯氮12.5~15公斤,氮、磷、钾肥的比例为1:0.5:1。基肥、蘖肥、穗肥的比例为5:4:1;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以及稻飞虱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中感稻瘟病和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较优,达国标三级优质米标准。适宜在湖北、安徽、浙江、江苏、上海市作单季晚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68
品种名称:常优1号(原名:常优99-1)
选育单位:江苏省常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武运粳7号A×R254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流域中、下游作单季晚粳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45.9天,与对照秀水63熟期相仿。株高105厘米,株形适中,群体整齐,剑叶挺直,长势繁茂,穗型大,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9.1万穗,穗长18.2厘米,每穗总粒数147粒,结实率81.9%,千粒重27.7克。抗性:叶瘟8级,穗瘟9级,穗瘟损失率49.6%,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70.9%,长宽比1.8,垩白米率38%,垩白度5.9%,胶稠度69.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南方稻区单季晚粳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4.6公斤,比对照秀水63增产6.16%(极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601.5公斤,比对照秀水63增产5.46%(极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亩产623.2公斤,比对照秀水63增产6.57%。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5月中旬播种,每亩播种量12.5公斤,秧龄30天;2、合理密植:栽插行株距为26.6×13.9~16.7厘米,每亩1.5~1.8万穴,每穴插带2~3个分蘖的秧苗1株;3、肥水管理:中等肥力田块亩施纯氮15公斤,氮、磷、钾比例以1:0.4:0.6为宜,一定在7月中旬结束施肥。要适时晒田,高峰苗控制在每亩21万,后期不宜断水过早;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稻曲病及稻飞虱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加工品质和蒸煮品质较好,外观品质中上。适宜在湖北、安徽、浙江、江苏、上海市稻瘟病轻发区作单季晚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69
品种名称:II优527
选育单位:成都西部农业工程研究所,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四川省种子站
品种来源:II-32A×蜀恢527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武陵山区作一季中稻全生育期153.0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3.0天。株高115.9厘米,生长势强,株叶形态好,成穗率较高,后期熟相好。每亩有效穗16.7万穗,穗长24.5厘米,每穗总粒数162.1粒,结实率84.5%,千粒重29.3克。抗性:稻瘟病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5.2%,长宽比2.6,垩白米率38.0%,垩白度4.8%,胶稠度4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0.4%。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武陵山区国家水稻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9.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81%(极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575.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8.70%(极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62.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60%。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一般3月上旬至4月中旬播种,采用旱育早发技术,培育多蘖壮秧;2、合理密植:亩插2~2.2万穴,每穴2粒谷苗,每亩基本苗10~12万株;3、肥水管理:施足底肥,早施苗肥,重施穗肥,酌情补施粒肥,特别注意磷、钾肥的施用。水浆管理要做到寸水活棵,浅水分蘖,足苗晒田,后期湿润管理;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感稻瘟病。米质中上。适宜在湖北、湖南、贵州省以及重庆市的武陵山区海拔800米以下作一季中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70
品种名称:福优325
选育单位:湖北省恩施自治州红庙农科所
品种来源:福伊A×恩恢325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武陵山区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50.5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0.5天。株高112.2厘米,生长势强,株叶形态适中,穗大粒多,后期熟相好。每亩有效穗17.7万穗,穗长24.7厘米,每穗总粒数153.7粒,结实率86.7%,千粒重27.9克。抗性:叶瘟3级,穗瘟3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7.2%,长宽比2.5,垩白米率66.0%,垩白度6.6%,胶稠度4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0.5%。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武陵山区国家水稻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0.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31%(极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553.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60%(极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6.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2.60%。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一般在3月下旬播种,采用旱育早发技术,结合喷施多效唑或烯效唑,培育带蘖壮秧;2、合理密植:每亩栽插2~2.2万穴,每穴插2粒谷苗,每亩基本苗10~12万株;3、肥水管理:要施足底肥,早施分蘖肥,重施穗肥,酌情补施粒肥,特别注意磷、钾肥的配合施用;水浆管理要求寸水活棵,浅水分蘖,够苗晒田,后期进行湿润管理;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苗期恶苗病和二化螟、稻飞虱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中抗稻瘟病,易感恶苗病,纹枯病稍重。米质中等。适宜在湖北、湖南、贵州省以及重庆市的武陵山区海拔800米以下作一季中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71
品种名称:福优218
选育单位:湖北省恩施自治州农科所
品种来源:福伊A×恩恢218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武陵山区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52.5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2.5天。株高117.9厘米,生长势强,拔节前株型偏散,叶型偏披,拔节后株型和叶型适中,穗大粒多,后期熟相好。每亩有效穗17.4万穗,穗长24.4厘米,每穗总粒数162.7粒,结实率83.4%,千粒重27.2克。抗性:叶瘟3级,穗瘟1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5.3%,长宽比2.5,垩白米率77.0%,垩白度11.5%,胶稠度3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8%。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武陵山区国家水稻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3.2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68%(极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542.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2.40%(不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8.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0%。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一般在3月下旬播种,采用旱育早发技术,培育带蘖壮秧;2、合理密植:每亩栽插2~2.2万穴,每穴插2粒谷苗,每亩基本苗10~12万株;3、肥水管理:要施足底肥,早施分蘖肥,重施穗肥,酌情补施粒肥,特别注意磷、钾肥的配合施用。水浆管理要求寸水活棵,浅水分蘖,够苗晒田,后期进行湿润管理;5、防治病虫:注意防治苗期恶苗病和二化螟、稻飞虱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中抗稻瘟病,易感恶苗病,纹枯病稍重。米质中等。适宜在湖北、湖南、贵州省以及重庆市的武陵山区海拔800米以下作一季中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72
品种名称:II优58
选育单位:湖北省恩施自治州红庙农科所
品种来源:II-32A×恩恢58
省级审定情况:2000年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3年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武陵山区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52.0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2.0天。株高114.1厘米,生长势强,株叶形态适中,穗粒结构协调,后期熟相好。每亩有效穗17.1万穗,穗长24.0厘米,每穗总粒数163.5粒,结实率84.2%,千粒重27.3克。抗性:稻瘟病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3.8%,长宽比2.4,垩白米率44.0%,垩白度7.9%,胶稠度41厘米,直链淀粉含量19.7%。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武陵山区国家水稻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7.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61%(极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557.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20%(极显著)。在湖北、湖南、贵州省以及重庆市的武陵山区有较大面积种植,一般亩产达510~55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0%左右。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一般在3月下旬播种,采用旱育早发技术,结合喷施多效唑或烯效唑,培育带蘖壮秧;2、合理密植:每亩栽插2~2.2万穴,每穴插2粒谷苗,每亩基本苗10~12万株;3、肥水管理:要求施足底肥,早施分蘖肥,重施穗肥,酌情补施粒肥,特别注意磷、钾肥的配合施用;水浆管理要求寸水活棵,浅水分蘖,够苗晒田,后期进行湿润管理;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感稻瘟病。米质中等。适宜在湖北、湖南、贵州省以及重庆市的武陵山区海拔800米以下作一季中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73
品种名称:连嘉粳1号(原名:连9805)
选育单位:连云港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品种来源:秀水405系选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稻品种,在黄淮地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4.3天,与对照豫粳6号熟期相仿。株高107.2厘米,分蘖力中等,株型紧凑,叶片坚挺不披。每亩有效穗数22万穗,每穗总粒数150.5粒,结实率85.1%,千粒重25.4克。抗性:苗瘟3级,叶瘟1级,穗颈瘟3级。主要米质指标:整精米率70.4%,垩白米率18%,垩白度1.6%,胶稠度8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5%。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北方稻区国家水稻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5.6公斤,比对照豫粳6号减产0.03%(不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627.8公斤,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3.7%(不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69.0公斤,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3.4%。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一般在5月初播种,每亩秧田播种20~30公斤,秧龄35~40天;2、合理密植:栽插规格为25×13.3厘米,每亩2.2~2.5万穴,每亩基本苗8~10万株;3、肥水管理:中等肥力田每亩施纯氮22~24公斤,五氧化二磷12~14公斤,氧化钾18~20公斤,要重施基肥,早施分蘖肥,适当迟施穗肥。水浆管理要做到浅水移栽,深水活棵,薄水分蘖,后期干干湿湿,不可断水过早;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纹枯病及稻飞虱、三化螟虫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中抗稻瘟病。米质较优,达国标优质米2级标准。适宜在江苏、安徽省的北部,河南省沿黄稻区,山东省南部以及陕西省关中地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74
品种名称:皖稻54
选育单位:安徽省阜阳市农科所
品种来源:88-22/T1003
省级审定情况:1999年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稻品种,在黄淮地区种植全生育期156.2天,比对照豫粳6号晚熟4.1天。株高105.6厘米,根系发达,分蘖力中等,茎杆粗壮,耐肥抗倒,株型紧凑,主茎叶片14片,叶片宽厚挺举,叶色浓绿,成熟时杆青籽黄。每穗总粒数173.2粒,结实率77.2%,千粒重26.1克。抗性:苗瘟1级,叶瘟1级,穗颈瘟3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8.2%,垩白米率24.5%,垩白度2.5%,胶稠度7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7%。
产量表现:2000年参加北方稻区国家水稻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5.7公斤,比对照豫粳6号减产0.6%(不显著);2001年续试,平均亩产572.4公斤,比对照豫粳6号减产7.0%(不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5.3公斤,比对照豫粳6号减产4.6%。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5月上中旬播种,每亩秧田播种25~30公斤,秧龄30天左右;2、合理密植:栽插规格为26.5×13.2厘米或21×16.5厘米,每亩1.7~2万穴,每穴插2~3粒谷苗,每亩基本苗8~10万株;3、肥水管理:增施农家肥,基肥每亩施尿素15~20公斤,磷酸二铵10公斤,氯化钾2.5公斤,分蘖肥追施尿素5公斤,穗肥2.5公斤。水浆管理要做到浅水勤灌,适时晒田,成熟前7天断水;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纹枯病、稻曲病以及稻飞虱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中抗稻瘟病。米质较优,达国标优质米3级标准。适宜在江苏、安徽省北部,河南沿黄稻区,山东省南部以及陕西省关中地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75
品种名称:两优培粳(原名:两优协粳)
选育单位:河南省信阳市农科所
品种来源:培矮64S×94205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两系杂交稻组合,在京、津、唐地区种植全生育期164.2天,比对照中作93早熟8天。株高118.4厘米,根系发达,分蘖力强,茎杆粗壮,弹性好,耐肥抗倒,主茎总叶片数16片,株型松散适中。每穗总粒数173.6粒,结实率83.6%,千粒重24.2克。抗性:苗瘟3级,叶瘟1级,穗颈瘟1级。主要米质指标:整精米率67.4%,垩白米率53.5%,垩白度18.1%,胶稠度77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0.7%。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北方稻区国家水稻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7.0公斤,比对照中作93增产8.2%(不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655.0公斤,比对照中作93增产22.1%(极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04.8公斤,比对照中作93增产19.9%。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一般4月中旬播种,每亩秧田播种10~12公斤,秧龄35天左右;2、合理密植:每亩插2万穴,插植规格为16.5×19.8厘米,每穴插1~2粒谷苗,每亩基本苗10万株;3、肥水管理:重施基肥,早追肥,中等肥力田每亩施纯氮12公斤,钙镁磷肥40公斤,氯化钾7~8公斤。水浆管理要做到浅水勤灌,每亩总茎蘖数达25~28万苗时排水晒田,收获前7天断水;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纹枯病、稻飞虱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中抗稻瘟病。米质一般。适宜在北京、天津以及河北省的中部和北部作一季春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76
品种名称:津优2003
选育单位:天津市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341A×97-773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三系杂交稻组合,在京、津、唐地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78.7天,比对照中作93晚熟7天。株高118.8厘米,根系发达,株型紧凑,茎杆坚硬,抗倒伏,主茎叶片数18个,剑叶挺直短厚,粒椭圆型,稃尖杆黄色,无芒。每亩有效穗22.9万株,每穗总粒数207.9粒,结实率63.5%,千粒重25.8克。抗性:苗瘟3级,穗颈瘟3级,叶瘟3级。主要米质指标:整精米率62.3%,垩白米率30%,垩白度6.2%,胶稠度8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9%。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北方稻区国家水稻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0.6公斤,比对照中作93增产12.7%(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629.3公斤,比对照中作93增产17.3%(极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8公斤,比对照中作93增产8.6%。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一般于4月上旬播种,每亩秧田播种量30~40公斤,秧龄45天左右;2、合理稀植:大田栽插规格为30×15厘米,每穴插2~3苗;3、肥水管理:中等肥力田每亩氮素用量15公斤左右,配合施用磷、钾、锌肥。水浆管理要做到浅水栽秧,深水缓苗,浅水分蘖,每亩总茎数达30万时晒田,以后浅水勤灌,灌浆期实行间歇灌溉,以保持根系活力;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穗茎瘟、稻曲病和三化螟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中抗稻瘟病。米质中等。适宜在北京、天津以及河北省的中部、北部沿海地区作一季春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77
品种名称:津优29
选育单位:天津市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早花二A×超优一号
省级审定情况:2001年天津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三系杂交稻组合,在京、津、唐地区种植全生育期170.9天,与对照中作93相仿。株高106.3厘米,株型紧凑,茎杆坚硬,抗倒伏,主茎叶片数17叶,剑叶挺直短厚,粒椭圆型,稃尖杆黄色,无芒。每穗总粒数162.6粒,结实率88.1%,千粒重24.6克。抗性:苗瘟1级,叶瘟1级,穗颈瘟5级。主要米质指标:整精米率69.6%,垩白米率24.5%,垩白度4.1%,胶稠度8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