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量表现:2000年参加北方稻区国家水稻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6.9公斤,比对照中作93增产2.7%(不显著);2001年续试,平均亩产596公斤,比对照中作93增产13.7%(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0.9公斤,比对照中作93增产7.2%。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4月上旬播种,每亩播种量30~40公斤,秧龄45天左右;2、合理稀植:一般肥力田块栽插规格为30×13厘米,每穴插2~3苗;3、肥水管理:中等肥力田每亩氮素用量15公斤左右,配合施用磷、钾、锌肥。水浆管理要做到浅水栽秧,深水缓苗,浅水分蘖,每亩总茎数达30万时晒田,以后浅水勤灌,灌浆期实行间歇灌溉,以保持根系活力;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纹枯病及二化螟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中感稻瘟病。米质较优,达国标优质米3级标准。适宜在北京、天津以及河北省中部、北部沿海地区作一季春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78
品种名称:津原45
选育单位:天津市原种场
品种来源:日本“月之光”系选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稻品种,在京、津、唐地区种植全生育期178.8天,比对照中作93晚熟7天。株高115.4厘米,茎杆粗壮,剑叶长,直立,叶下禾。每穗总粒数132.6粒,结实率84.7%,千粒重24.75克。抗性:苗瘟3级,叶瘟1级,穗颈瘟3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71.6%,垩白米率11.5%,垩白度1.1%,胶稠度9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6%。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北方稻区国家水稻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5.6公斤,比对照中作93增产6.0%(不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569.5公斤,比对照中作93增产6.2%(不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2公斤,比对照中作93减产7.2%。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4月上中旬播种,秧龄45天左右;2、栽插密度:栽插株行距为30×15~18厘米,每穴插3~4苗;3、肥水管理:一般肥力田块每亩施纯氮15公斤,其中50%结合磷、钾肥用作基肥,其余30%作为分蘖肥,20%作为孕穗肥。水浆管理要做到浅水移栽,深水活棵,依据苗情适时晒田,复水后浅水勤灌,齐穗10天后采取间歇灌溉,干干湿湿,收割前7天断水;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干尖线虫病和二化螟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中抗稻瘟病。米质较优,达国标优质米2级标准。适宜在北京、天津以及河北省中部、北部沿海地区作一季春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79
品种名称:辽粳371
选育单位:辽宁省稻作研究所
品种来源:87-675/辽开79
省级审定情况:2001年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稻品种,东北、西北晚熟稻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为154.7天,比对照秋光晚熟3天。株高100厘米,分蘖力较强,株型松散,叶片披垂,散穗型,着粒较密,颖壳黄白,无芒。每穗总粒数80.5粒,结实率82.4%,千粒重26.2克。抗性:苗瘟3级,叶瘟5级,穗瘟5级。主要米质指标:整精米率69.6%,垩白米率3.3%,垩白度0.2%,胶稠度8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7%。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北方稻区国家水稻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4.1公斤,比对照秋光减产8.3%(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573.1公斤,比对照秋光减产14.1%(极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4.3公斤,比对照秋光减产10.1%。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4月上旬播种,秧田播种量每平方米150~200克,适时通风炼苗,培育带蘖壮秧;2、合理稀植:插植规格为29.7×13.2或29.7×16.5厘米,每穴插3~4苗;3、肥水管理:中等肥力田亩施标氮50~55公斤,磷酸二铵10公斤,钾肥15公斤,锌肥1~1.5公斤。水浆管理做到浅水插秧,寸水缓苗,浅水分蘖,够苗晒田,后期不可断水过早,以防早衰;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及二化螟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中感稻瘟病。米质优,达国标优质米1级标准。适宜在吉林省晚熟稻区、辽宁北部、山西省中部稻瘟病轻发区以及宁夏引黄灌区、新疆稻区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80
品种名称:吉粳78号(原名:吉丰10号)
选育单位:吉林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玉丰/北陆128
省级审定情况:2001年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稻品种,在东北、西北早熟稻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47.6天,比对照吉玉粳晚熟2天。株高99.7厘米,分蘖力强,株型紧凑,叶片上举,茎叶颜色浅,呈淡绿色,叶下禾,穗型较大,粒形椭圆,颖及颖尖均呈黄色,有短芒。每穗总粒数98粒,结实率92.6%,千粒重26克。抗性:苗瘟7级,叶瘟5级,穗瘟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1.7%,垩白米率26.5%,垩白度5%,胶稠度8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7.2%。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北方稻区国家水稻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8.1公斤,比对照吉玉粳增产11.5%(极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660.1公斤,比对照吉玉粳增产7.1%(不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24.5公斤,比对照吉玉粳增产8.8%。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期播种:一般于4月上中旬播种,秧龄30~35天;2、合理稀植:插秧规格为30×15厘米或30×25厘米,每穴插3~4苗;3、施肥:每亩施纯氮8~10公斤,并配合施用磷、钾肥,切勿因植株颜色浅绿误以为缺肥而过多施用氮肥;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高感稻瘟病。米质中等。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吉林省中熟稻区、辽宁东北部、宁夏引黄灌区以及内蒙古赤峰、通辽南部稻瘟病轻发地区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81
品种名称:九稻41号(原名:九9934)
选育单位:吉林省吉林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九稻15号/浙辐802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稻品种。在东北、西北早熟稻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49.9天,比对照吉玉粳晚熟4天。株高106.8厘米,株型紧凑,叶色深绿,茎杆坚韧抗倒,活杆成熟,粒型椭圆,无芒,颖壳黄色。每穗总粒数98.5粒,结实率90.7%,千粒重28.7克。抗性:苗瘟2级,叶瘟5级,穗瘟7级。主要米质指标:整精米率65.5%,垩白米率22.5%,垩白度2.2%,胶稠度87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7%。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北方稻区国家水稻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9.7公斤,比对照吉玉粳增产4.8%(不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628.2公斤,比对照吉玉粳增产2.2%(不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01.2公斤,比对照吉玉粳增产4.7%。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节播种:一般于4月上中旬播种,秧龄30~35天;2、合理稀植:插秧规格为30×20厘米,每穴插3~4苗;3、施肥:每亩施纯氮8~10公斤,并配合施用磷、钾肥;4、防治病虫:应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感稻瘟病。米质较优,达国标优质米3级标准。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吉林省中熟稻区、辽宁东北部、宁夏引黄灌区以及内蒙古赤峰、通辽南部稻瘟病轻发地区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82
品种名称:辽优14(原名:辽优3015)
选育单位:辽宁省稻作研究所
品种来源:辽30A×C4115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旱作粳型三系杂交稻,在黄淮地区麦茬旱直播全生育期平均117天,比对照郑州早粳晚熟7天。株高87厘米,株型紧凑,分蘖力较强,抗倒性较强,穗长16.4厘米,每穗总粒数109.3粒,结实率71.6%,千粒重25.5克。抗性:叶瘟3级,穗颈瘟5级,胡麻叶斑病3级。抗旱性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1.2%,长宽比1.9,垩白米率30%,垩白度3.0%,胶稠度77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3%。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国家黄淮麦茬稻区中晚熟组旱稻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07.4公斤,比对照郑州早粳增产22.7%(极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321.4公斤,比对照郑州早粳增产26.2%(极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48.0公斤,比对照郑州早粳增产32.6%。
栽培技术要点:1、种子处理:播种前晒种,采用种衣剂包衣,也可选用多菌灵或白恶宁浸种;2、施肥与播种:结合整地亩施农家肥1000公斤,随种施二铵10公斤,硫酸钾10公斤,硫铵15公斤,并配施少量微肥;3、化学除草:播种后出苗前,选用60%丁草胺0.25公斤/亩和农思它0.25公斤/亩混合兑水喷雾进行“土壤封闭”,苗后用快杀稗50克/亩或敌稗0.5公斤/亩进行“茎叶处理”;4、适时灌水:在出苗期、拔节期、孕穗、灌浆期如遇干旱应及时灌水;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中感稻瘟病,中抗胡麻叶斑病。米质中等偏上。适宜在河南中南部、山东西南部、安徽中北部、江苏北部以及陕西省的秦岭以南地区旱作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83
品种名称:夏旱51
选育单位:河北大学,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
品种来源:秦选1号/京系1号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旱稻品种,在黄淮地区麦茬旱直播全生育期平均为106天,与对照秦爱相同。株高86.8厘米,株型较紧凑,分蘖力较强,抗倒性较强,苗期叶片上冲,叶色深绿,穗长15.1厘米,每穗总粒数88.4粒,结实率86.7%,千粒重24.7克。抗性:叶瘟3级,穗颈瘟7级,胡麻叶斑病1级。较抗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4.5%,长宽比1.6,垩白米率90%,垩白度27.1%,胶稠度7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1%。
产量表现:2000年参加国家黄淮海麦茬稻区早熟组国家旱稻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94.1公斤,比对照秦爱增产21.1%(不显著);2001年续试,平均亩产363.5公斤,比对照秦爱增产17.3%(不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36.6公斤,比对照秦爱增产20.0%。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一般在6月上、中旬播种,行距25~30厘米,播种深度2~3厘米,亩播种量7~10公斤;2、施肥:施足底肥,每亩施磷酸二铵15公斤,尿素5~10公斤,硫酸锌1公斤,硫酸亚铁1.5公斤,硫酸钾5公斤,进行旋耕耙翻;追肥分二次进行,第一次在5~6叶期,第二次在孕穗期,每亩追肥施尿素15~20公斤;3、除草:播种后出苗前每亩用“旱稻除草剂1号”28%乳油或“农思它”12%乳油250~350毫升兑水60~80公斤地面喷雾。出苗后辅以人工拔草;4、及时灌水:遭遇干旱,特别是在出苗、孕穗至灌浆期要及时灌溉;5、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感稻瘟病,抗胡麻叶斑病。较抗旱。米质一般。适宜在河南北部、山东中北部、河北中南部以及陕西南部旱作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84
品种名称:旱稻65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品种来源:秋光/三磅七十箩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旱稻品种,在东北直播旱作全生育期平均为138.9天,比对照秦爱长2.9天。株高96.5厘米,叶片微外卷,叶色深绿,剑叶较长而挺,穗长17.8厘米。亩有效穗23.3万穗,每穗粒数68.9粒,结实率85.6%,千粒重25.6克。抗性:叶瘟5级,穗颈瘟5级。抗旱性1.8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19.1%,垩白米率28%,垩白度2.2%,胶稠度80毫米,直链淀粉15.0%。
产量表现:2000年参加国家北方旱稻早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49.3公斤,比对照秦爱增产14.51%(不显著);2001年续试,平均亩产265.9公斤,比对照秦爱增产3.0%(不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为328.1公斤,比对照秦爱增产11.1%。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一般在4月下旬~5月上旬播种,播种前用种衣剂拌种,每亩播种7~9公斤。行距25~30厘米,播种深度2~4厘米;2、除草:播种后出苗前每亩用“旱稻除草剂1号”28%乳油或“农思它”12%乳油250~350毫升兑水60~80公斤地面喷雾。出苗后辅以人工拔草;3、施肥:底肥亩施三元复合肥15~20公斤,同时加施硫酸锌1.5~2公斤,注意增施有机肥和钾肥。分蘖至拔节期追施尿素6~8公斤,孕穗至始穗期追施尿素3~5公斤;4、及时灌水:遭遇干旱,特别是在出苗、孕穗至灌浆期要及时灌溉;5、防治病虫:要注意防治稻瘟病、纹枯病以及稻飞虱、稻螟虫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中感稻瘟病。抗旱性强。适宜在黑龙江南部、内蒙古南部、吉林省、辽宁中北部以及宁夏自治区中部旱作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85
品种名称:旱稻9号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品种来源:秋光/班利1号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旱稻品种,在京、津地区直播旱作全生育期平均为153.2天,比对照旱72长4.7天。株高98.1厘米,叶片偏宽长,叶色清秀,穗长19.7厘米,每穗总粒数94.0粒,结实率80.2%,每亩有效穗数15~20万穗,千粒重25.4克。较易脱粒。抗性:叶瘟1级,穗颈瘟7级。田间抗旱性3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0.5%,垩白米率47%,垩白度9.5%,胶稠度8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3.80%。
产量表现:2000年参加北方旱稻中晚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10.2公斤,比对照旱72增产9.74%(不显著);2001年续试,平均亩产为308.9公斤,比对照旱72增产10.79%(不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93.7公斤,比对照旱72增产4.17%。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一般在4月下旬~5月上旬播种,播种前用种衣剂拌种,每亩播种7~8公斤。行距25~30厘米,播种深度2~4厘米;2、除草:播种后出苗前每亩用“旱稻除草剂1号”28%乳油或“农思它”12%乳油250~350毫升兑水60~80公斤地面喷雾。出苗后辅以人工拔草;3、施肥:底肥亩施三元复合肥15~20公斤,同时加施硫酸锌1.5~2公斤,注意增施有机肥和钾肥。分蘖至拔节期追施尿素6~8公斤,孕穗至始穗期追施尿素3~5公斤;4、及时灌水:遭遇干旱,特别是在出苗、孕穗至灌浆期要及时灌溉;5、防治病虫:要注意防治稻瘟病、纹枯病以及稻飞虱、稻螟虫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感稻瘟病。抗旱性较强。耐瘠性强。适宜在辽宁省南部、河北省北部以及天津、北京市旱作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86
品种名称:辽粳27(原名:中选1号)
选育单位:辽宁省稻作研究所
品种来源:陆稻品种岫岩不服劲系选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糯型常规旱稻品种,在东北直播旱作全生育期平均为141.5天,比对照秦爱长5.5天。株高89.8厘米左右,分蘖力较强,生长健壮,株型较披散,叶色浓绿,叶片稍弯曲,散穗型,穗长16.2厘米,每穗总粒数77.7粒,结实率81.2%,千粒重24.3克。抗性:叶瘟1级;穗茎瘟0级;田间抗旱性1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8.4%,胶稠度10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3%。
产量表现:2000年参加国家北方旱稻早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25.0公斤,比对照秦爱增产3.35%(不显著);2001年续试,平均亩产为298公斤,比对照秦爱增产15.44%(不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亩产为387.9公斤,比对照秦爱增产31.34%。
栽培技术要点:1、种子处理:播种前晒种,采用种衣剂包衣,也可选用多菌灵或白恶宁浸种;2、施肥与播种:结合整地亩施农家肥1000公斤,随种施口肥二铵10公斤,硫酸钾10公斤,硫铵15公斤,并配施少量微肥;3、化学除草:播种后出苗前,选用60%丁草胺0.25公斤/亩和农思它0.25公斤/亩混合兑水喷雾,进行“土壤封闭”,苗后用快杀稗50克/亩或敌稗0.5公斤/亩进行“茎叶处理”;4、适时灌水:在出苗期、拔节期、孕穗、灌浆期如遇干旱应及时灌水;5、防治病虫:要注意防治纹枯病以及稻飞虱、稻螟虫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抗稻瘟病。抗旱性强。米质糯性较好。适宜在黑龙江南部、内蒙古南部、吉林省、辽宁中北部以及宁夏自治区中部旱作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87
品种名称:辽旱109
选育单位:盘锦北方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HJ29系选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旱稻品种,在京、津地区直播旱作全生育期平均为156天,比对照旱72长7.5天。株高86.7厘米,株型紧凑,叶色浓绿,叶宽厚、直立,茎秆粗壮,分蘖力较强,半紧穗型,活杆成熟不早衰。穗长14厘米,每穗总粒数103粒,结实率81.8%,千粒重23.8克。抗性:叶瘟6级,穗颈瘟5级,田间抗旱性1.6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0.3%,垩白米率76%,垩白度11.4%,胶稠度86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3%。
产量表现:2000年参加北方旱稻中晚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24.3公斤,比对照旱72增产14.74%;2001年续试,平均亩产291.7公斤,比对照旱72增产4.62%。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09.1公斤,比对照旱72增产9.62%。
栽培技术要点:1、种子处理:播种前晒种,采用种衣剂包衣,也可选用多菌灵或白恶宁浸种;2、施肥:结合整地亩施农家肥1000公斤,随种施口肥二铵10公斤,硫酸钾10公斤,硫铵15公斤,并配施少量微肥;3、化学除草:播种后出苗前,选用60%丁草胺0.25公斤/亩和农思它0.25公斤/亩混合兑水喷雾,进行“土壤封闭”,苗后用快杀稗50克/亩或敌稗0.5公斤/亩进行“茎叶处理”;4、适时灌水:在出苗期、拔节期、孕穗、灌浆期如遇干旱应及时灌水;5、防治病虫:要注意防治稻瘟病、纹枯病以及稻飞虱、稻螟虫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中感稻瘟病。抗旱性较强。米质一般。适宜在辽宁省南部、河北省北部以及天津、北京市旱作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88
品种名称:旱丰8号(原名:沈农99-8)
选育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沈农129/旱72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旱稻品种,在京、津等直播旱作全生育期平均为148.9天,比对照品种旱72长0.4天。株高82厘米左右,根系发达,主茎叶片13~14片,叶片深绿色,散穗型,穗长17.5厘米,稀短芒,每穗总粒数96.4粒,结实率80.2%,千粒重22.6克。抗性:叶瘟5级、穗颈瘟3级,田间抗旱性3.3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1.9%,垩白粒率11%,垩白度1.1%,长宽比1.9,胶稠度7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4.8%。
产量表现:2000年参加北方旱稻中晚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为313.4公斤,比对照旱72增产10.86%;2001年续试,平均亩产为304.8公斤,比对照旱72增产9.32%。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36.5公斤,比对照旱72增产19.34%。
栽培技术要点:1、种子处理:播种前晒种并进行种子消毒杀菌以防治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菌;2、整地:深耕翻,耙细,整平,起垄做畦;3、播种:播种行距为30厘米,每亩播种7.5~10公斤,覆土厚1~2厘米,播后压实;4、化学除草:播种后3~5天用丁草安0.25公斤加除草醚0.35~0.4公斤兑水60公斤,封闭除草;5、肥水管理:全生育期施标氮35~40公斤,底肥占60%,追肥占40%,出穗前施钾肥5公斤,促进成熟,防早衰;水分管理主要靠自然降水,如遇干旱需及时灌水;6、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中感稻瘟病。抗旱性较强。米质较优。适宜在辽宁省南部、河北省北部以及天津、北京市旱作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3023
品种名称:川农16号(原名:98-1231)
选育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川育12×87-429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春性,成熟期同对照品种绵阳26号。幼苗直立,分蘖力较强,叶色深绿,苗叶较狭。株高77厘米,株型紧凑,耐肥抗倒。穗层整齐,穗较短小,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红粒,籽粒半角质。平均亩穗数28万穗,穗粒数27粒,千粒重40克。中抗条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高感叶锈病。容重774克/升,粗蛋白含量12.3%,湿面筋含量25.4%,沉淀值17.7毫升,吸水率55.1%,面团稳定时间1.5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84E.U,延伸性16.1厘米,拉伸面积42.9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长江流域冬麦区上游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38.7公斤,比对照绵阳26号增产10%(极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303.9公斤,比对照绵阳26号增产15.9%(极显著)。2003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60.7公斤,比当地对照品种增产5.3%。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期为10月底至11月初,每亩基本苗12万株。亩施纯氮10~12公斤,适当施用磷、钾肥,重施基肥。条锈病流行年份和重发区注意进行药剂防治。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流域冬麦区上游的四川省、重庆市、贵州省、云南省和陕西省汉中地区中上等水肥地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3024
品种名称:川农17号(原名:R57)
选育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91S-23×A302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春性,成熟期比对照绵阳26号晚2天。幼苗半直立,分蘖力强,叶色深绿,苗叶较狭较短直,苗期基部叶片常黄化失绿。株高78厘米,株型紧凑,耐肥抗倒。穗层整齐,穗较短,近圆锥型,短芒,白壳,红粒,籽粒半角质。平均每亩穗数25万穗,穗粒数36粒,千粒重41克。中感条锈病,对秆锈病免疫,慢叶锈病,中抗赤霉病,中感白粉病。容重778克/升,粗蛋白含量12.7%,湿面筋含量25.3%,沉淀值27毫升,吸水率60.2%,面团稳定时间4.1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30E.U,延伸性13.8厘米,拉伸面积43.8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长江流域冬麦区上游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10.6公斤,比对照绵阳26号增产18.5%(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295.4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减产3.2%(显著);2003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75.4公斤,比当地对照品种增产14.1%。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期为11月1~8日,每亩基本苗12万株。亩产400公斤以上的高产田,亩施纯氮14~16公斤,磷肥5公斤,钾肥6公斤,重施底肥,麦苗二叶一心期追肥,底肥和追肥比例为7:3。条锈病流行年份和重发区注意进行药剂防治,抽穗期注意防治赤霉病。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流域冬麦区上游的四川省、重庆市、贵州省、云南省和陕西省汉中地区中上等水肥地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3025
品种名称:扬辐麦2号(原名:扬辐9798)
选育单位: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扬麦158×101-901)F1辐射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春性,成熟期比对照扬麦158晚2天。幼苗直立,分蘖力较强,叶色深绿,叶片披,幼苗长势健壮,繁茂性好。株高94厘米,抗倒伏能力较差,抗寒力一般。穗长方型,长芒,白壳,红粒,籽粒半角质。成穗率较高,平均亩穗数28万穗,穗粒数33粒,千粒重40克。慢条锈病,中抗叶锈病,中感白粉病、纹枯病和赤霉病。容重757.5克/升,粗蛋白含量12.3%,湿面筋含量21.8%,沉降值30.4毫升,吸水率55.1%,稳定时间1.9分钟,最大抗延阻力421.5E.U,延伸性15.1厘米,拉伸面积84.9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长江流域冬麦区中下游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57.3公斤,比对照扬麦158增产2.1%(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321.7公斤,比对照扬麦158增产1.1%(不显著)。2003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35.6公斤,比当地对照品种增产14.2%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为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每亩基本苗15万株左右;施足基肥,早施苗肥,适量施用拔节孕穗肥,底肥和追肥比例为7:3,应防止后期施氮肥过多过迟而影响弱筋品质。采用多效唑拌种、拔节期控制肥水等措施防止倒伏,注意早期纹枯病、中后期赤霉病和白粉病的防治。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中下游麦区的江苏省、安徽省淮南地区、河南南部及湖北襄樊地区、浙江省等地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3026
品种名称:浙丰2号
选育单位: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
品种来源:皖鉴7909×浙908
省级审定情况:2001年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春性,成熟期较对照扬麦158晚1~2天。幼苗半直立,分蘖力中等,叶色淡,叶片窄小上冲。株高85cm左右,株型紧凑,长相清秀,抗倒能力较好,抗寒力一般。穗长方型,长芒,白壳,红粒。成穗率较高,平均亩穗数30万穗,穗粒数38粒,千粒重40克。熟相一般。中抗纹枯病和赤霉病,慢条锈病,中感白粉病,高感叶锈病。容重761.6克/升,粗蛋白含量11.9%,湿面筋含量23.9%,沉降值16.7毫升,吸水率50.3%,面团稳定时间1.8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08.3E.U,延伸性16.1厘米,拉伸面积48.5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0年参加长江流域冬麦区中下游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76.4公斤,比对照扬麦158减产1.4%(不显著);2001年续试,平均亩产340.8公斤,比对照减产2.6%(极显著)。2002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85公斤,比当地对照品种增产4.3%。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期在长江中下游麦区中北部为10月底至11月上旬,南部为11月上旬至中旬。每亩基本苗18~20万株。施足基肥,早施苗肥,适量施用拔节孕穗肥,后期应防止施肥过多过迟而影响弱筋品质。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浙江省、安徽和江苏淮南地区、河南南部及湖北省等地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3027
品种名称:郑麦9023
选育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品种来源:{(小偃6号×西农65)×[83(2)3-3×84(14)43]}F3×陕213
省级审定情况:2001年河南省、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2年安徽省、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春性,成熟期比对照豫麦18号早2天。幼苗直立,分蘖力中等,叶黄绿色,叶片上冲。株高80厘米,株型较紧凑,抗倒伏性中等。穗层整齐,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成穗率较高,平均亩穗数39万穗,穗粒数27粒,千粒重43克;在长江中下游区试中,平均亩穗数30万穗,穗粒数30粒,千粒重43克。冬春长势旺,抗寒力弱。耐后期高温,灌浆快,熟相好。中抗条锈病,中感叶锈病和秆锈病,高感赤霉病、白粉病和纹枯病。黄淮南片试验,容重800克/升,粗蛋白含量14.5%,湿面筋含量33%,沉降值44.4毫升,吸水率64.2%,面团稳定时间7.6分钟,最大抗延阻力364.8E.U,拉伸面积58.7平方厘米。长江中下游麦区试验,容重777克/升、粗蛋白含量14.0%,湿面筋含量29.8%,沉降值45.3毫升,吸水率59.9%,稳定时间7.1分钟,最大抗延阻力445E.U,延伸性17.7厘米,拉伸面积103.9平方厘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