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农业部公告第308号——155个农作物品种业审定通过的公告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水地晚播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58.2公斤,比对照豫麦18号增产4.7%(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448.5公斤,比对照豫麦18号增产2.7%(不显著);2003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16公斤,比对照豫麦18号增产2.1%。
  2002年参加长江流域冬麦区中下游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37.1公斤,比对照扬麦158增产5.9%(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309.2公斤,比对照扬麦158增产3%(极显著)。2003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87.9公斤,比当地对照减产2.1%。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适期晚播防止冻害。黄淮冬麦区南片适宜播期为10月15~25日,每亩基本苗15~20万株;长江中下游麦区适宜播期为10月25日~11月5日,每亩基本苗20~25万株;注意防治白粉病、纹枯病和赤霉病;后期及时收获防止穗发芽。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种植,注意氮肥后移,保证中后期氮素供应,确保强筋品质。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晚茬种植。长江中下游麦区的安徽和江苏沿淮地区、河南南部及湖北北部等地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3028
  品种名称:新麦11号
  选育单位: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周8826×新乡3577
  省级审定情况:2001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弱春性,中早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18号晚1天。幼苗半直立,分蘖力中等,叶色深绿,叶片窄长。株高84厘米,株型稍松散,抗倒力中等。穗层较整齐,主茎穗与分蘖穗稍有差异,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偏粉质。分蘖成穗率高,亩穗数36万穗,穗粒数34粒,千粒重43克。苗期长势壮,抗寒性好。中后期耐高温,抗干热风,灌浆快,落黄好。中抗条锈病,高感白粉病、叶锈病、赤霉病,中抗纹枯病和秆锈病。容重779.5克/升,粗蛋白含量14.3%,湿面筋含量31.8%,沉降值25.4毫升,吸水率55.4%,面团稳定时间2.3分钟,最大抗延阻力88E.U,拉伸面积22.5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水地晚播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0.3公斤,比对照豫麦18号增产9.7%(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485.8公斤,比对照豫麦18号增产11.2%(极显著);2003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0.4公斤,比对照豫麦18号增产9.6%。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为10月10~25日,每亩基本苗14~18万株,晚播适当增加播量。拨节末期进行肥水管理,注意宜晚不宜早。注意防治叶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和蚜虫等病虫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中晚茬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3029
  品种名称:周麦16
  选育单位:河南省周口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周9×周8425B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49号晚1天。幼苗半直立,分蘖力中等,叶色深,叶片宽长。株高70厘米,株型紧凑,旗叶上举,抗倒性较好。穗层整齐,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成穗率较高,平均亩穗数37万穗,穗粒数30粒,千粒重46克。苗期生长健壮,抗寒性较好,耐倒春寒能力稍偏弱。耐湿性好,耐后期高温,熟相好。高抗秆锈病,中感条锈病、白粉病和纹枯病,高感叶锈病和赤霉病。容重774克/升,粗蛋白含量14%,湿面筋含量30.8%,沉降值25.5毫升,吸水率62.1%,面团稳定时间2.1分钟,最大抗延阻力71E.U,拉伸面积14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水地早播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72.8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8.6%(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471.7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3.1%(不显著)。2003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3.4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2.9%。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为10月5~20日,每亩基本苗12~15万株。注意防治叶锈病、赤霉病、纹枯病和蚜虫等病虫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高水肥地早茬麦田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3030
  品种名称:淮麦20
  选育单位:江苏省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郑州891×烟1604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豫麦49号晚2~3天。幼苗匍匐,分蘖力强,叶色深,叶片窄长。株高85厘米,株型半紧凑,旗叶上举,抗倒性一般。穗层较整齐,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外观商品性较好。成穗率较高,平均亩穗数37万穗,穗粒数32粒,千粒重40克。苗期生长健壮,抗寒性好,熟相中等。中感条锈病和纹枯病,高感叶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对秆锈病免疫。容重803克/升,粗蛋白含量14%,湿面筋含量32.4%,沉降值33.1毫升,吸水率62%,面团稳定时间5.5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40.5E.U,拉伸面积45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水地早播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76.1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9.4%(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480.5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5%(显著)。2003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70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4.4%。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为10月5~15日,每亩基本苗12~15万株。高产田在返青期要控制肥水以防倒伏。注意防治叶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安徽北部、江苏北部、河南中北部高中水肥地早茬麦田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3031
  品种名称:豫麦70(原名:内乡188)
  选育单位:河南省内乡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绵阳84-27×内乡82C6)F1×豫麦17
  省级审定情况:2000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成熟期与对照豫麦49号相同。幼苗半匍匐,分蘖力较强,叶色浅,叶片较长。株高83厘米,株型略松散,旗叶上举,抗倒力中等。穗层整齐,穗长方型,长芒,白壳,白粒,半角质,外观商品性较好。成穗率高,平均亩穗数40万穗,穗粒数30粒,千粒重40克。苗期生长健壮,较耐寒,抗倒春寒能力稍弱。中后期较耐旱,耐渍性一般,抗干热风,落黄较好。中抗条锈病和纹枯病,高感叶锈病、赤霉病和白粉病。容重788.5克/升,粗蛋白含量14.6%,湿面筋含量30.6%,沉降值35.5毫升,吸水率54%,稳定时间11.3分钟,最大抗延阻力375E.U,拉伸面积81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水地早播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4.8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3.9%(不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452.9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4.1%(不显著)。2003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44.3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减产1.3%。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为10月中旬,每亩基本苗15~18万株,高产田注意防止倒伏,注意防治叶锈病、白粉病和蚜虫等病虫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高中水肥地早中茬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3032
  品种名称:偃展4110(原名:矮早4110)
  选育单位:河南省豫西农作物品种展览中心
  品种来源:[(C39×西北78(6)9-2)×(FR81-3×矮早781-4)]×矮早781-4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弱春性,早熟,成熟期与对照豫麦18号相同。幼苗直立,分蘖力强,叶色浓绿,叶片宽短。株高75厘米,株型较紧凑,旗叶上冲,抗倒性较好。穗层较整齐,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粉质,外观商品性好。分蘖成穗率高,亩穗数42万穗,穗粒数28粒,千粒重44克。苗期长势壮,耐寒性较好,耐后期高温,灌浆快,熟相好。中至高抗条锈病,中感纹枯病,高感白粉病、赤霉病和叶锈病。容重805克/升,粗蛋白含量13.8%,湿面筋含量27.9%,沉降值18.7毫升,吸水率58.6%,面团稳定时间1.5分钟,最大抗延阻力65.5E.U,拉伸面积15.5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水地晚播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3.4公斤,比对照豫麦18号增产10.4%(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459.3公斤,比对照豫麦18号增产5.2%(显著)。2003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0.1公斤,比对照豫麦18号增产9.5%。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为10月10~30日。播量:高水肥地每亩基本苗13~16万株;中水肥地每亩基本苗14~18万株,随播期推迟适当增加播量。施足底肥,氮、磷、钾科学搭配,浇好越冬水、返青水和灌浆水,注意防治叶锈病、赤霉病和蚜虫等病虫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和陕西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中晚茬麦田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3033
  品种名称:兰考矮早8
  选育单位:河南省兰考农华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小黑麦84(184)×90选系
  特征特性:弱春性,晚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18号晚2~4天。幼苗半匍匐,分蘖力强,叶色深,叶片宽短。株高75厘米,株型紧凑,旗叶宽厚上冲,抗倒力强。穗层整齐,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成穗率较低,平均亩成穗25万,穗粒数42粒,千粒重45克。苗期抗寒性中等,春季耐倒春寒能力偏弱,中后期耐渍性好,熟相较好。对秆锈病免疫,中感条锈病、白粉病、叶锈病和纹枯病,高感赤霉病。容重771克/升,粗蛋白含量14.6%,湿面筋含量34.5%,沉降值33.5毫升,吸水率64.2%,面团稳定时间4.4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53.5E.U,拉伸面积35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水地晚播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32.4公斤,比对照豫麦18号减产1.3%(不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422.4公斤,比对照豫麦18号减产3.3%(不显著)。2003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09.5公斤,比对照豫麦18号增产0.6%。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10~15日。缩小行距,增加播量,行距8~10厘米,每亩基本苗20~25万株。肥水管理中,底肥占总施氮量的30%,返青起身期结合浇水追施总氮量的70%。注意防治纹枯病、赤霉病和蚜虫等病虫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高水肥地中晚茬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3034
  品种名称:小偃22
  选育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品种来源:(小偃6号×775-1)×小偃107
  省级审定情况:1998年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弱春性,中熟,成熟期比豫麦18号晚2天。幼苗半匍匐,分蘖力较强,叶色浅,叶片较长。株高88厘米,株型较紧凑,抗倒伏能力一般。穗纺锤型,短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码密,结实性较好。成穗率较高,平均亩穗数42万穗,穗粒数34粒,千粒重38克。抗寒性一般,旗叶干尖较重。慢条锈病,中感纹枯病和秆锈病,高感叶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容重798克/升,粗蛋白含量14.6%,湿面筋含量30.5%,沉降值36.2毫升,吸水率63.4%,面团稳定时间4.8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38E.U,延展性22.6厘米,拉伸面积76.3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1999年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水地晚播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42.7公斤,比对照豫麦18号增产6.2%(不显著);2000年续试,平均亩产519.9公斤,比对照豫麦18号增产3.7%(显著)。2001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71.5公斤,比对照豫麦18号增产2.2%。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为10月上旬~中旬,每亩基本苗12~14万株,适时冬灌,酌情春灌,高产田注意防倒伏;注意防治白粉病、叶枯病、叶锈病。及时收获防止穗发芽。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及陕西关中地区中高水肥地早中茬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3035
  品种名称:豫麦57号(原名:漯麦4号)
  选育单位:河南省漯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矮早781×80(6)-3-3-10
  省级审定情况:1999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品种,熟期与对照豫麦21号相同。幼苗半匍匐,分蘖力较强,叶色深绿,叶片较长。株高83厘米,株型较紧凑。穗纺锤型,中穗,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偏粉质。成穗率一般,平均亩穗数37万穗,穗粒数34粒,千粒重40克。抗寒性较好;较耐旱,较抗穗发芽,抗干热风,熟相较好。中感条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高感叶锈病和纹枯病。容重783克/升,粗蛋白含量13.7%,湿面筋含量26.5%,沉降值33.8毫升,吸水率52.7%,面团稳定时间5.8分钟。
  产量表现:1999年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麦区水地早播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76.7公斤,比对照豫麦21号增产15.6%(极显著);2000年续试,平均亩产554.1公斤,比对照豫麦21号增产6.1%(极显著)。2001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5.6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3%。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为10月5~15日,高产田每亩基本苗12万株,精量播种,拔节期氮肥后移,防止倒伏。用适乐时等药剂拌种,防治根腐病和叶枯病,减少黑胚率。中后期及时防治条锈病、叶锈病、纹枯病和蚜虫等病虫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及陕西关中高中水肥地早中茬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3036
  品种名称:邯6172(原名:邯95-6172)
  选育单位:河北省邯郸市农科院
  品种来源:4032×中引1号
  已往审定情况:2001年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3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黄淮北片)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49号晚1天。幼苗匍匐,分蘖力强,叶色深,叶片窄长。株高81厘米,株型紧凑,旗叶上冲,抗倒性一般。穗层较整齐,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成穗率较高,平均亩穗数40万穗,穗粒数31粒,千粒重39克。越冬抗寒性好,耐后期高温,熟相好。慢条锈病,中抗纹枯病,高感赤霉病,高感叶锈病和白粉病,对秆锈病免疫。容重796克/升,粗蛋白含量14.2%,湿面筋含量32.1%,沉降值28.2毫升,吸水率64.3%,面团稳定时间2.5分钟,最大抗延阻力87E.U,拉伸面积21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水地早播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70.4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8.1%(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486.6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6.4%(极显著)。2003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1.4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6.9%。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为10月上旬~中旬,每亩基本苗15~18万株。田间管理中,保证起身拔节肥水,浇好孕穗水和灌浆水,高产田注意防止倒伏。注意防治叶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和蚜虫等病虫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安徽北部、河南中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早茬麦田种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248号,该品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3013)还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北片的河北省中南部、山西省中南部和山东省中上等肥水地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3037
  品种名称:科农9204(原名:9204)
  选育单位:中国科学院石家庄现代化研究所
  品种来源:SA502×6021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成熟期与对照石4185相当。幼苗半匍匐,分蘖力强,叶色淡绿,叶片较小、上冲。株高74厘米,株型紧凑,茎秆有弹性,抗倒伏能力较强。穗层整齐,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硬质。成穗率高,平均亩穗数41.2万穗,穗粒数34.6粒,千粒重39.6克。越冬百分率为95.5%,抗寒性比对照品种石4185(越冬率98.7%)差,抗干热风能力较强,熟相较好,后期有干叶尖现象。对秆锈病免疫,中感条锈病、纹枯病,高感叶锈病、白粉病。容重797克,粗蛋白含量14.7%,湿面筋含量29%,沉降值23毫升,吸水率61%,稳定时间1.4分钟,最大抗延阻力52E.U,拉伸面积12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6.9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4.7%(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498.9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7.1%(极显著)。2003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71.4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2.8%。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为10月上旬,每亩基本苗15万株,足墒播种,促进冬前分蘖,起身拔节期以促为主,扬花灌浆期及时灌水。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北片的山东省、河南北部、河北和山西南部、陕西中部及新疆南疆地区中上等肥力水地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3038
  品种名称:衡95观26
  选育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所
  品种来源:84观749×87-263
  省级审定情况:2000年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早熟,成熟期与对照石4185相当。幼苗半匍匐,分蘖力中等,叶片淡绿色,前期生长发育较慢。株高70厘米,株型紧凑,抗倒伏能力较强。穗层整齐,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硬质。成穗率较高,平均亩穗数43万穗,穗粒数33粒,千粒重37克。越冬率为97%,抗寒性与对照石4185(越冬率97%)相当。高抗纹枯病,中感白粉病,慢条锈病和叶锈病。容重805克/升,粗蛋白含量13.8%,湿面筋含量29.8%,沉降值23.4毫升,吸水率58.5%,稳定时间2.5分钟。
  产量表现:2000年参加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73公斤,比对照鲁麦14增产3.1%(显著);2001年续试,平均亩产483.7公斤,比对照石4185减产1.1%(不显著)。2003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47.9公斤,比当地对照减产2.3%。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为10月上旬,每亩基本苗20~25万株,及时防治病虫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北片的河北中南部、山西南部、山东北部高水肥地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3039
  品种名称:长6154
  选育单位:山西省农科院谷子所
  品种来源:晋麦63×运8337-17-5-2-1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弱冬性,成熟期比对照晋麦47号早熟1~2天。幼苗匍匐,分蘖力强,叶色黄绿,叶片细长。株高90厘米,株型较紧凑,秆较细,抗倒伏能力一般。穗层整齐,穗长方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粉质。成穗率高,平均亩穗数32万穗,穗粒数26粒,千粒重42克。冬季抗寒性较好,抗倒春寒能力稍差,抗旱级别为3级,抗旱性中等(与对照晋麦47号相当)。中抗条锈病,中感白粉病和黄矮病,高感叶锈病和秆锈病。容重787克/升,蛋白质含量12.6%,湿面筋含量23.5%,沉降值13.9毫升,吸水率58.3%,稳定时间1.0分钟,最大抗延阻力73E.U,拉伸面积20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黄淮冬麦区旱地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69.7公斤,比对照晋麦47号增产4.6%(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315.4公斤,比对照晋麦47号增产0.2%(不显著)。2003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06.4公斤,比对照晋麦47号增产0.5%。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为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每亩基本苗14~20万株。及时防治锈病、白粉病和蚜虫,在丰水年份防止倒伏。适时收获,防止穗发芽。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的山西东南部、山东西南部、河南西北部、河北东南部、陕西渭南地区、甘肃南部旱薄地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3040
  品种名称:津农4号(原名:津农152)
  选育单位:天津市农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农大3338×京冬6
  特征特性:冬性,成熟期与对照京冬8号相当。幼苗半匍匐,分蘖力中等。株高80厘米,抗倒性一般。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红粒。成穗率较高,平均亩穗数42万穗,穗粒数36粒,千粒重35克。越冬百分率为88.3%,抗寒性比对照京冬8号(越冬率90.05%)略差。对秆锈病免疫,中感条锈病,高感叶锈病和白粉病。容重788.5克/升,粗蛋白含量13.9%,湿面筋含量28.6%,沉降值26.9毫升,吸水率59.8%,面团稳定时间3.4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66E.U,拉伸面积27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北部冬麦区水地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65.7公斤,比对照京冬8号增产14.4%(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413公斤,比对照京冬8号减产2.4%(不显著)。2003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1公斤,比对照京冬8号增产5.6%。
  栽培技术要点:9月底至10月初播种,每亩基本苗20万株。注意控制群体,春季适当蹲苗,防止倒伏。加强后期管理,在发挥穗多、粒多优势的基础上,提高千粒重。及时防治蚜虫和白粉病、叶锈病等病虫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北部冬麦区的河北北部、山西中北部、天津市、新疆南部水地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3041
  品种名称:北农9549
  选育单位:北京农学院
  品种来源:[(烟农15×中麦2号)×临汾0571]×中麦9号
  特征特性:冬性,中熟,成熟期比对照京冬8号晚2天。幼苗半匍匐,生长健壮,植株繁茂,分蘖力中等。株高83厘米,抗倒伏能力强。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成穗率中等,平均亩穗数40万穗,穗粒数28粒,千粒重45克。越冬百分率84.3%,抗寒性比对照京冬8号(越冬率96%)差。中抗至中感条锈病,高感叶锈病和白粉病。容重780克/升,粗蛋白含量14.9%,湿面筋含量30.1%,沉降值21.4毫升,吸水率64.6%,面团稳定时间1.2分钟。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北部冬麦区水地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96.7公斤,比对照京冬8号增产2.7%(不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415.9公斤,比对照京冬8号增产2.2%(不显著)。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3.3公斤,比当地对照增产3.8%。
  栽培技术要点:9月底至10月初播种,每亩基本苗20万株。采取适当晚播和浇越冬水防止冻害,施足底肥,重施拔节肥,管理上保证适当穗数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个体优势。后期注意防治白粉病。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北部冬麦区的河北北部、山西中部、天津市、北京市高中肥水地麦田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3042
  品种名称:晋太170
  选育单位:山西省农科院作物遗传研究所
  品种来源:SWM788912×京437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半冬性,成熟期比对照西峰20早2天。幼苗匍匐,分蘖力中等,叶色浓绿,叶片较短。株高80厘米,株型紧凑。穗层整齐,纺锤型穗,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成穗率较高,平均亩穗数37万穗,穗粒数28粒,千粒重39克。抗寒性一般。抗旱级别4级,抗旱性较差。高抗叶锈病,慢条锈病,中抗白粉病,中感秆锈病。容重791克/升,粗蛋白含量15.7%,湿面筋含量33.1%,沉降值50.6毫升,吸水率61.8%,稳定时间14.1分钟,最大抗延阻力336E.U,拉伸面积73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北部冬麦区旱地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10.5公斤,比对照西峰20增产17.9%(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290.1公斤,比对照西峰20增产8.4%(不显著)。2003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76.2公斤,比对照西峰20增产5.2%。
  栽培技术要点:播种期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每亩基本苗20~25万株。丰水年份注意防止倒伏。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北部冬麦区的陕西北部、甘肃东部、山西中部、宁夏南部旱肥地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3043
  品种名称:赤麦5号(原名:赤94-5)
  选育单位:内蒙古赤峰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文革1号×克76条295
  特征特性:春性,生育期90天左右,比对照品种辽春9号早1天,属中早熟品种。幼苗直立,叶片灰绿色。株高90厘米,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红粒,籽粒硬质。平均亩穗数33万穗,穗粒数35粒,千粒重37克。抗旱性级别3级,抗旱性中等,与对照品种辽春9号相当。高抗条锈病,感叶锈病,中感白粉病。容重为798.5克/升,粗蛋白含量16.5%,湿面筋含量36.9%,沉降值33.6毫升,吸水率60.2%,面团稳定时间3.4分钟。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东北春麦区早熟旱地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23.7公斤,比对照品种辽春9号增产20.5%(极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322公斤,比对照辽春9号增产20.8%(显著)。2002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89公斤,比对照辽春9号增产19%。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期为4月上旬,适时早播,每亩基本苗40-42万株。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辽宁省、内蒙古赤峰市和通辽市、吉林公主岭市和白城市、河北张家口市旱肥地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3044
  品种名称:沈免96(原名:沈免96085)
  选育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沈免91×[(克74-686×远中4)×辽春10]}×[(川农82-1×沈免812964)×铁春2]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春性,生育期86天,与对照品种辽春9号相同。幼苗直立,叶色深绿。株高75厘米,株型紧凑。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红粒,籽粒硬质。平均亩穗数34万穗,穗粒数32粒,千粒重40克。抗旱级别3级,抗旱性中等,与对照品种辽春9号相当。中抗白粉病,慢条锈病,中感叶锈病。容重为793克/升,粗蛋白含量16.7%,湿面筋含量34%,沉降值33.3毫升,面团稳定时间4.9分钟。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东北春麦区早熟旱地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20.1公斤,比对照辽春9号增产18.5%(极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319.6公斤,比对照辽春9号增产19.9%(不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86.7公斤,比对照增产18%。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