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农业部公告第308号——155个农作物品种业审定通过的公告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期为4月上旬,适时早播,每亩基本苗40~45万株。机播行距15厘米,播深3厘米。播种时施磷酸二铵或氮磷钾复合肥15~20公斤。三叶期结合浇水或雨水每亩追施尿素15~20公斤。中后期及时防治麦蚜和粘虫。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辽宁省、内蒙古赤峰市和通辽市、吉林公主岭市和白城市、河北张家口市旱肥地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3045
  品种名称:垦九10号(原名:九三95-41080)
  选育单位: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九三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九三84-7251×九三87148)×克85-33
  特征特性:春性,生育期88天,比对照品种新克旱9号早熟2天。幼苗直立。株高93厘米。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红粒,籽粒硬质。平均亩穗数36万穗,穗粒数27粒,千粒重31克。对叶锈病免疫,高感条锈病、赤霉病和根腐病。容重为812克/升,粗蛋白含量16.4%,湿面筋含量36%,沉降值45.5毫升,吸水率64.9%,面团稳定时间5.2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32E.U,延伸性20.9厘米,拉伸面积40.1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0年参加东北春麦区晚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29.8公斤,比对照新克旱9号增产6.8%;2001年续试,平均亩产214.3公斤,比对照新克旱9号减产0.7%。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68.5公斤,比对照新克旱9号增产5.9%。
  栽培技术要点:适时早播,每亩基本苗40万株。亩施化肥20公斤,氮、磷、钾的比例1:1.2:0.3。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东北春麦区的黑龙江省中北部和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等地中等以上肥力地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玉2003041
  品种名称:吉单327
  选育单位:吉林吉农高新技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母本为96478,来源为掖478变异株;父本为吉992,来源为吉846×M017。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65厘米,穗位高102厘米,成株叶片数21片。花药黄色,颖壳绿色。花丝黄绿色,果穗长锥型,穗长21.8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马齿型,百粒重39.2克。在东北地区出苗至成熟127天,比四单19晚4天,比本玉9晚2天,需有效积温2600℃。
  经吉林省农科院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抗大斑病,中抗丝黑穗病,抗黑粉病,高感茎腐病,中抗弯孢菌叶斑病,感玉米螟。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为743克/升,粗蛋白含量10.0%,粗脂肪含量4.01%,粗淀粉含量72.04%,赖氨酸含量0.40%。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777克/升,粗蛋白含量10.61%,粗脂肪含量2.57%,粗淀粉含量72.84%,赖氨酸含量0.30%。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参加东北早熟组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707.1公斤,比对照四单19增产6.24%,17点次增产,7点次减产;比本玉9平均增产6.13%,16点增产,8点减产;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72.0公斤,比对照四单19增产15%,9点次增产,1点次减产。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300株/亩左右,注意防治茎腐病、丝黑穗病、玉米螟及粘虫等病虫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吉林、辽宁、黑龙江及内蒙古通辽地区本玉9品种种植区域种植,注意防治茎腐病和丝黑穗病。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玉2003042
  品种名称:通吉100
  选育单位:吉林省通辽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吉林吉农高新技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母本为C8605-2,来源为7922×5003;父本为吉853,来源为330×黄早4。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株型紧凑,株高286厘米,穗位高139厘米,成株叶片数22片。花药红色,颖壳黄色。花丝淡紫色,果穗筒型,穗长21.2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9.1克。在东北地区出苗至成熟128天,比四单19晚6天,比本玉9晚3天,需有效积温2600℃。
  经吉林省农科院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抗大斑病,中抗丝黑穗病,中抗黑粉病,抗茎腐病,感弯孢菌叶斑病,中抗玉米螟。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为765克/升,粗蛋白含量11.27%,粗脂肪含量4.02%,粗淀粉含量71.95%,赖氨酸含量0.28%。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764克/升,粗蛋白含量9.93%,粗脂肪含量3.60%,粗淀粉含量73.60%,赖氨酸含量0.28%。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参加东北早熟组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695.3公斤,比四单19增产7.12%,22点增产,2点减产;比本玉9增产7.36%,21点增产,3点减产;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69.8公斤,比四单19增产12.85%。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000株/亩~3500株/亩,注意防治玉米螟、丝黑穗病等病虫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吉林、辽宁、黑龙江及内蒙古通辽地区本玉9品种种植区域种植,注意防治丝黑穗病。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玉2003043
  品种名称:强盛31
  选育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种苗公司
  品种来源:母本为918,来源为(478×928)×478;父本为:919,来源为黄早4、维春、929等混合群体中选择的优异株。
  省级审定情况:2001年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株型紧凑,株高249厘米,穗位高106厘米,成株叶片数19片。花药淡红色,颖壳淡绿色。花丝粉红色,果穗长筒型,穗长21.6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红色,籽粒橘红色,硬粒型,百粒重40.0克。在东北地区出苗至成熟127天,比本玉9晚2天,需有效积温2700℃。
  经吉林省农科院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感丝黑穗病,抗黑粉病,高感茎腐病,感弯孢菌叶斑病,中抗玉米螟。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为751克/升,粗蛋白含量10.97%,粗脂肪含量3.17%,粗淀粉含量72.36%,赖氨酸含量0.31%。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776克/升,粗蛋白含量9.67%,粗脂肪含量2.69%,粗淀粉含量75.0%,赖氨酸含量0.28%。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参加东北早熟组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694.3公斤,比四单19增产7.0%,18点增产,6点减产;比本玉9增产7.24%,21点增产,3点减产;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48.1公斤,比四单19增产9.3%,8点增产,2点减产。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300株/亩~3500株/亩,注意防治丝黑穗病、玉米螟等病虫害,种子应包衣后种植。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通辽地区本玉9品种种植区域种植,必须采用专用防治丝黑穗病种衣剂包衣等综合措施防治丝黑穗病,同时注意防治茎腐病。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玉2003044
  品种名称:迪卡3号
  选育单位:孟山都公司
  品种来源:母本为6053,来源为依阿华坚杆综合种(BSSS);父本为DH0514,来源为兰卡斯特抗病综合种。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紫色,叶片深绿色,叶缘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61厘米,穗位高94厘米,成株叶片数22片。花药紫色,颖壳紫色。花丝白色,果穗筒型,穗长21.0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粉红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42.0克。在东北地区出苗至成熟125天,比四单19晚2天,与本玉9同期,需有效积温2500℃。
  经吉林省农科院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高抗大斑病,感丝黑穗病(病株率变幅25.6%~27.4%),高抗黑粉病,中抗茎腐病,抗弯孢菌叶斑病,中抗玉米螟。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为770克/升,粗蛋白含量11.66%,粗脂肪含量3.79%,粗淀粉含量70.99%,赖氨酸含量0.31%。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780克/升,粗蛋白含量11.14%,粗脂肪含量2.79%,粗淀粉含量72.29%,赖氨酸含量0.32%。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参加东北早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701.7公斤,比四单19增产5.54%,17点增产,7点减产;比本玉9增产5.27%,16点增产,8点减产;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41.4公斤,比四单19增产7.84%,9点增产,1点减产。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000~3300株/亩,注意防治丝黑穗病、玉米螟等病虫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吉林、辽宁、黑龙江及内蒙古通辽地区本玉9品种种植区域种植,必须采用专用防治丝黑穗病种衣剂包衣等综合措施防治丝黑穗病。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玉2003045
  品种名称:辽613
  选育单位: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
  品种来源:母本为辽68,来源为(Ne×307)×辽1061;父本为丹340,来源为丹东市农科院。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84~310厘米,穗位高133~149厘米,成株叶片数22~25片。花药黄色,颖壳绿色。花丝黄色,果穗长筒型,穗长20厘米,穗行数16~20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马齿型,百粒重29.4~32.1克。在西北地区出苗至成熟138天,比掖单13晚1天,需有效积温2650℃。在东北、华北地区春播出苗至成熟130天,比农大108早1天,需有效积温2800℃。
  经中国农科院品资所两年接种鉴定,抗大斑病,抗丝黑穗病,高抗灰斑病,高抗弯孢菌叶斑病,感纹枯病,中抗至感玉米螟。经辽宁丹东农科院两年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中抗小斑病,感丝黑穗病,感茎腐病,高抗矮花叶病,高抗玉米螟。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为754克/升,粗蛋白含量10.42%~11.58%,粗脂肪含量4.62%~5.25%,粗淀粉含量69.81%~71.45%,赖氨酸含量0.28%~0.32%。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686~814克/升,粗蛋白含量9.59%~9.80%,粗脂肪含量3.81%~4.95%,粗淀粉含量69.74%~72.11%,赖氨酸含量0.27%~0.30%。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参加东北华北春玉米组区域试验,39点次增产,5点次减产,两年平均亩产713.4公斤,比农大108增产11.62%;2002年同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12.7公斤,比农大108增产4.41%。同期参加西北春玉米组区域试验,25点次增产,1点次减产,两年平均亩产805.3公斤,比掖单13增产11.8%;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767.4公斤,比当地对照增产8.2%。
  栽培技术要点:在东北、华北地区中上等肥力土壤地块栽培,适宜密度为3000~3400株/亩。在西北地区有灌溉条件的中上等肥力土壤地块栽培,适宜密度为4000株/亩。注意防治丝黑穗病、茎腐病、玉米螟等病虫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辽宁、吉林南部、河北北部春玉米区,山西、北京、天津、内蒙古黄河灌区及通辽地区、陕西省北部、宁夏、甘肃、新疆春播种植,必须采用专用防治丝黑穗病种衣剂包衣等综合措施防治丝黑穗病。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玉2003046
  品种名称:东单60
  选育单位:辽宁东亚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母本为A801,来源为9042×(9046×墨黄9)组成的基础材料;父本为丹598,从丹东农科院引进。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紫色,叶片深绿色,叶缘紫色。株型紧凑,株高307厘米,穗位高125厘米,成株叶片数20~21片。花药淡红色,颖壳淡红色。花丝红色,果穗锥型,穗长21.0厘米,穗行数16~20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马齿型,百粒重31.3克。在东北、华北地区出苗至成熟134天,比农大108晚3天,需有效积温2900℃。
  经辽宁丹东农科院两年接种鉴定,高抗大斑病,感丝黑穗病,抗灰斑病,抗弯孢菌叶斑病,高感纹枯病,抗玉米螟。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为700克/升,粗蛋白含量11.37%,粗脂肪含量3.56%,粗淀粉含量71.29%,赖氨酸含量0.34%。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737克/升,粗蛋白含量10.25%,粗脂肪含量2.83%,粗淀粉含量73.68%,赖氨酸含量0.27%。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参加东华北玉米品种区域试验,32点次增产,12点次减产,两年平均亩产700.4公斤,比农大108增产9.60%;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50.0公斤,比农大108增产10.77%。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2800~3000株/亩,注意防治丝黑穗病、纹枯病、玉米螟等病虫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辽宁、吉林省四平南部、河北张家口和承德地区、山西、北京、天津及陕西省延安地区春播种植,在东北注意采用专用防治丝黑穗病种衣剂包衣等综合措施防治丝黑穗病。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玉2003047
  品种名称:沈玉17
  选育单位:沈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母本为沈151,来源为沈2805×340;父本为沈137,来源为国外杂交种6JK111。
  省级审定情况:2001年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紫红色,叶片深绿色,叶缘淡紫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88厘米,穗位高126厘米,成株叶片数20~23片。花药粉色,颖壳绿色带紫条纹。花丝淡粉色,果穗长筒型,穗长21.6厘米,穗行数16~20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马齿型,百粒重33.4克。在东北、华北地区出苗至成熟131天,与农大108相当,需有效积温2850℃。
  经辽宁省丹东农科院两年接种鉴定,抗大斑病,中抗丝黑穗病,抗灰斑病,高抗弯孢菌叶斑病,感纹枯病,高抗玉米螟。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为776克/升,粗蛋白含量10.19%,粗脂肪含量4.33%,粗淀粉含量73.35%,赖氨酸含量0.28%。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755克/升,粗蛋白含量10.18%,粗脂肪含量2.68%,粗淀粉含量74.71%,赖氨酸含量0.24%。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参加东华北玉米品种区域试验,31点次增产,13点次减产,两年平均亩产688.1公斤,比农大108增产7.67%;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98.8公斤,比农大108增产2.05%。
  栽培技术要点:中等以上肥力土壤栽培,适宜密度为3000~3300株/亩,注意防治纹枯病、丝黑穗病等病虫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辽宁、吉林省四平南部、河北承德和张家口地区、天津及陕西省延安地区春播种植,在东北注意采用专用防治丝黑穗病种衣剂包衣等综合措施防治丝黑穗病。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玉2003048
  品种名称:濮单6号
  选育单位:河南省濮阳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母本为P97,来源为7922×昌7-2;父本为9444,来源为海南农家种选系。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紫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80~331厘米,穗位高118~165厘米,成株叶片数18~20片。花药紫色,花丝黄绿色,果穗筒型,穗长19.0~22.3厘米,穗行数16~18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含少量白粒),半硬粒型,百粒重31.3~35.5克。出苗至成熟,在东北、华北地区130天,比农大108早1天,需有效积温2750℃;在黄淮海地区97天,比农大108早3天,需有效积温2550℃;在西南地区110天,比农大108早1天,需有效积温2700℃;在西北地区132天,比掖单13早5天,需有效积温2400℃。
  经辽宁省丹东农科院两年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感丝黑穗,抗灰斑病,感弯孢菌叶斑病,感纹枯病,高抗玉米螟;经河北省农科院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中抗小斑病,高抗黑粉病,高感茎腐病,高感矮花叶病,中抗弯孢菌叶斑病,中抗玉米螟;经四川省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感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中抗茎腐病,抗矮花叶病,高抗纹枯病,感玉米螟;经中国农科院品资所两年接种鉴定,抗大斑病,中抗小斑病,高感丝黑穗病,中抗茎腐病,中抗矮花叶病,高感玉米螟。
  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为757~791克/升,粗蛋白含量10.24%~11.66%,粗脂肪含量3.97%~4.97%,粗淀粉含量70.10%~71.90%,赖氨酸含量0.31%~0.34%。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746~792克/升,粗蛋白含量9.47%~11.22%,粗脂肪含量3.00%~4.98%,粗淀粉含量69.23%~74.42%,赖氨酸含量0.25%~0.36%。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参加东华北春玉米组品种区域试验,34点次增产,10点次减产,两年平均亩产693.0公斤,比农大108增产8.42%;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40.1公斤,比农大108增产9.08%。同期参加黄淮海夏玉米组品种区域试验,29点增产,18点减产,两年平均亩产561.9公斤,比农大108增产0.14%;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7.7公斤,比当地对照减产0.2%。同期参加西南玉米组品种区域试验,39点次增产,11点次减产,两年平均亩产571.3公斤,比农大108增产6.4%;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1.1公斤,比当地对照增产10.1%。同期参加西北春玉米组品种区域试验,24点次增产,2点次减产,两年平均亩产799.8公斤,比掖单13增产11.0%;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748.5公斤,比当地对照增产5.5%。
  栽培技术要点:在东华北地区中上等肥力土壤上栽培,适宜密度为3200株/亩,注意防治丝黑穗病。在黄淮海地区栽培,适宜密度为3500株/亩,注意防止倒伏,防治矮花叶病毒病。在西南地区中等肥力土壤上栽培,适宜密度为3200株/亩,注意防治丝黑穗病。在西北地区有灌溉条件的中上等肥力土壤上栽培,适宜密度为4000~5000株/亩,注意防治丝黑穗病、玉米螟等病虫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辽宁、吉林南部、河北承德和张家口地区、山西、天津、宁夏、内蒙古黄河灌区、陕西北部、甘肃、新疆、湖北、四川、重庆、湖南、云南、贵州春播种植,在河南、陕西、安徽夏播种植。在东北注意采用专用防治丝黑穗病种衣剂包衣等综合措施防治丝黑穗病。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玉2003049
  品种名称:郑单518
  选育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母本为选73,来源为7922×5003;父本为昌7-2,来源为安阳农科所。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青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70~303厘米,穗位高129~169厘米,成株叶片数21片。花药黄色,颖壳青黄色。花丝青红色,果穗圆筒型,穗长17.3~18.7厘米,穗行数14~18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半硬粒型,百粒重34.3~35.5克。在西北地区出苗至成熟137天,与掖单13相同;在黄淮海地区出苗至成熟97天,比农大108早熟3天,需有效积温2600℃。
  经中国农科院品资所两年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小斑病,高感丝黑穗病,中抗茎腐病,高感矮花叶病,高感玉米螟。经河北省农科院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感大斑病,中抗小斑病,高抗黑粉病,抗茎腐病,感矮花叶病,感弯孢菌叶斑病,感玉米螟。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为748~754克/升,粗蛋白含量9.54%~10.31%,粗脂肪含量3.66%~4.6%,粗淀粉含量72.17%~75.11%,赖氨酸含量0.28%~0.29%。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741~808克/升,粗蛋白含量9.3%~10.28%,粗脂肪含量3.19%~4.48%,粗淀粉含量72.70%~73.38%,赖氨酸含量0.29%~0.33%。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参加西北春玉米组品种区域试验,20点次增产,6点次减产,两年平均亩产780.1公斤,比掖单13增产8.3%;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714.2公斤,比当地对照增产0.7%。同期参加黄淮海夏玉米组品种区域试验,31点增产,16点减产,两年平均亩产586.6公斤,比农大108增产4.54%;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4.5公斤,比当地对照增产2.46%。
  栽培技术要点:在西北地区有灌溉条件的中上等肥力土壤上春播或黄淮海地区夏播种植,中等肥力适宜密度3300~3500株/亩,中高肥力3800~4000株/亩,注意防治丝黑穗病、矮花叶病毒病、玉米螟等病虫害。黄淮海夏播区注意防止倒伏。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甘肃、新疆、内蒙古黄河灌区春播种植,注意防治丝黑穗病;在河南、山东、陕西、江苏夏播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玉2003050
  品种名称:冀玉988
  选育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母本为5304-48,来源为53×P4;父本为黄选921-6,来源为黄改群选系。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60~270厘米,穗位高110~115厘米,成株叶片数20片。花药黄色,颖壳绿略显紫色。花丝粉色,果穗近筒型,穗长16~17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半硬粒型,百粒重29.5克。在京津唐地区夏播出苗至成熟93~94天,比唐抗5晚1~2天,需有效积温2400℃。
  经中国农科院品资所两年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抗小斑病,中抗茎腐病,高抗矮花叶病,高感弯孢菌叶斑病,感玉米螟。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为779克/升,粗蛋白含量12.21%,粗脂肪含量3.28%,粗淀粉含量71.88%,赖氨酸含量0.29%。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773克/升,粗蛋白含量10.26%,粗脂肪含量3.94%,粗淀粉含量73.37%,赖氨酸含量0.26%。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参加京津唐夏玉米组品种区域试验,18点次全部增产,两年平均亩产576.8公斤,比唐抗5增产23.17%;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3.1公斤,比唐抗5增产30.31%。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500~4000株/亩,注意防治弯孢菌叶斑病、玉米螟等病虫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北京、天津、河北中北部唐抗5号品种种植区域夏播。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玉2003051
  品种名称:农大62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母本为WN11A,来源为西北农业大学;父本为D16,来源为黄早4×P126。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北京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紫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58厘米,穗位高110~115厘米,成株叶片数19片。花药绿色,颖壳淡紫色。花丝绿色,果穗筒型,穗长18~20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红色,籽粒黄白色,马齿型,百粒重29.5~32.0克。在京津唐地区夏播出苗至成熟93~95天,比唐抗5晚1~3天,需有效积温2400℃左右。
  经中国农科院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抗大斑病,感小斑病,感茎腐病,高抗矮花叶病,高感弯孢菌叶斑病,感玉米螟。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为726克/升,粗蛋白含量10.93%,粗脂肪含量3.53%,粗淀粉含量71.14%,赖氨酸含量0.33%。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745克/升,粗蛋白含量9.47%,粗脂肪含量3.64%,粗淀粉含量73.27%,赖氨酸含量0.31%。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参加京津唐夏玉米组品种区域试验,18点次全部增产,两年平均亩产563.5公斤,比唐抗5增产20.33%;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6.5公斤,比唐抗5增产18.23%。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000株/亩,注意防治弯孢菌叶斑病、玉米螟等病虫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北京、天津、河北中北部唐抗5号品种种植区域夏播。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玉2003052
  品种名称:京科8号
  选育单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母本为吉853,从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引进;父本为P007,来源为P78599杂交种。
  省级审定情况:2000年北京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3年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紫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40厘米,穗位高98厘米,成株叶片数20片。花药黄色,颖壳绿色。花丝绿色,果穗筒型,穗长15~16厘米,穗行数16~18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半硬粒型,百粒重30.0克。出苗至成熟92~93天,比唐抗5号晚熟1天,需有效积温2400℃。
  经中国农科院品资所两年接种鉴定,抗大斑病,中抗小斑病,感茎腐病,高感矮花叶病,感弯孢菌叶斑病,感玉米螟。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803克/升,粗蛋白含量11.45%,粗脂肪含量3.29%,粗淀粉含量71.42%,赖氨酸含量0.33%。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参加京津唐夏玉米组品种区域试验,15点次增产,3点次减产,两年平均亩产529.1公斤,比唐抗5增产12.99%;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8.5公斤,比唐抗5增产21.24%。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800株/亩,注意防治矮花叶病、玉米螟等病虫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北京、天津、河北中北部唐抗5号品种种植区域夏播,矮花叶病重发地块慎用。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玉2003053
  品种名称:京科23
  选育单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母本为B12,来源为8112×802;父本为京54,来源为黄早4×P78599。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株型紧凑,株高255~270厘米,穗位高105~110厘米,成株叶片数20片。花药黄色,颖壳绿色。花丝红色,果穗长筒型,穗长19~21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半硬粒型,百粒重31.0克。在京津唐地区夏播出苗至成熟94~95天,比唐抗5晚熟3天,需有效积温2400℃。
  经中国农科院品资所两年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抗小斑病,高抗茎腐病,高感矮花叶病,感弯孢菌叶斑病,感玉米螟。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为764克/升,粗蛋白含量11.06%,粗脂肪含量3.98%,粗淀粉含量71.85%,赖氨酸含量0.30%。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749克/升,粗蛋白含量9.34%,粗脂肪含量3.82%,粗淀粉含量73.98%,赖氨酸含量0.32%。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参加京津唐夏玉米组品种区域试验,18点次全部增产,两年平均亩产567.7公斤,比唐抗5号增产21.24%;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72.5公斤,比唐抗5增产22.28%。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800株/亩,注意防治玉米螟、弯孢菌叶斑病等病虫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北京、天津、河北中北部唐抗5号品种种植区域夏播种植,矮花叶病重发地块慎用。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