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农业部公告第308号——155个农作物品种业审定通过的公告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玉2003054
  品种名称:浚单20
  选育单位:河南省浚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母本为9058,来源为在国外材料6JK导入8085泰(含热带种质);父本为浚92-8,来源为昌7-2×5237。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紫色,叶缘绿色。株型紧凑、清秀,株高242厘米,穗位高106厘米,成株叶片数20片。花药黄色,颖壳绿色。花丝紫红色,果穗筒型,穗长16.8厘米,穗行数16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2克。出苗至成熟97天,比农大108早熟3天,需有效积温2450℃。
  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感大斑病,抗小斑病,感黑粉病,中抗茎腐病,高抗矮花叶病,中抗弯孢菌叶斑病,抗玉米螟。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为758克/升,粗蛋白含量10.2%,粗脂肪含量4.69%,粗淀粉含量70.33%,赖氨酸含量0.33%。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722克/升,粗蛋白含量9.4%,粗脂肪含量3.34%,粗淀粉含量72.99%,赖氨酸含量0.26%。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参加黄淮海夏玉米组品种区域试验,42点增产,5点减产,两年平均亩产612.7公斤,比农大108增产9.19%;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8.9公斤,比当地对照增产10.73%。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4000~4500株/亩。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河南、河北中南部、山东、陕西、江苏、安徽、山西运城夏玉米区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玉2003055
  品种名称:迪卡1号
  选育单位:孟山都公司
  品种来源:母本为ML346,来源为美国依阿华坚杆综合种BSSS;父本为DH0513,来源为兰卡斯特抗病综合种。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紫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70厘米,穗位高116厘米,成株叶片数22片。花药黄色,颖壳淡紫色。花丝粉红色,果穗短粗筒型,穗长17.5厘米,穗行数16~18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29.6克。出苗至成熟98天,比农大108早熟2天,需有效积温2600℃。
  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感大斑病,抗小斑病,高抗黑粉病,中抗茎腐病,感矮花叶病,中抗弯孢菌叶斑病,抗玉米螟。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772克/升,粗蛋白含量9.56%,粗脂肪含量4.19%,粗淀粉含量75.06%,赖氨酸含量0.28%。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为755克/升,粗蛋白含量9.14%,粗脂肪含量3.20%,粗淀粉含量74.56%,赖氨酸含量0.28%。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参加黄淮海夏玉米组品种区域试验,35点增产,12点减产,两年平均亩产595.1公斤,比农大108增产6.06%;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64.5公斤,比当地对照增产6.18%。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500~4000株/亩。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河南、山东、河北中南部、陕西、江苏、安徽、山西运城夏玉米区种植,矮花叶病毒病重发地块慎用。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玉2003056
  品种名称:川单23
  选育单位: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
  品种来源:母本为5022,来源为7922×5003;父本为A318,来源为经卫星搭载处理的热带群体Suwan-1。
  省级审定情况:2001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50厘米,穗位高100厘米,成株叶片数18片。花药浅紫色,颖壳绿色,花丝绿色,果穗中间型,穗长19厘米,穗行数16~18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硬粒型,百粒重29.4克。出苗至成熟112天,比农大108早1天,需有效积温2600℃。
  经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抗大斑病,中抗小斑病,中抗丝黑穗病,高抗茎腐病,抗矮花叶病,抗纹枯病,高抗玉米螟。
  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为776克/升,粗蛋白含量10.66%,粗脂肪含量4.94%,粗淀粉含量71.94%,赖氨酸含量0.32%。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861克/升,粗蛋白含量10.44%,粗脂肪含量4.06%,粗淀粉含量73.07%,赖氨酸含量0.33%。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参加西南玉米组品种区域试验,38点次增产,12点次减产,两年平均亩产566.8公斤,比农大108增产5.6%;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8.7公斤,比当地对照增产9.7%。
  栽培技术要点:在西南地区中等肥力土壤上栽培,适宜密度为3200株/亩。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湖北、四川、重庆、湖南、云南、贵州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玉2003057
  品种名称:黔兴2号
  选育单位:贵州省种子公司
  品种来源:母本为78599-3,来源为78599;父本为交51,来源为贵州省农业干部学院从贵州地方农家种中选育。
  省级审定情况:2001年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绿色,叶片深绿色,叶缘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40~290厘米,穗位高100~130厘米,成株叶片数22片。花药黄色,颖壳浅紫色。花丝浅红色,果穗长锥型,穗长18厘米,穗行数14~18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半硬粒型,百粒重29.7克。出苗至成熟115天,比农大108早1天,需有效积温2600℃。
  经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小斑病,高感丝黑穗病,抗茎腐病,中抗矮花叶病,感纹枯病,抗玉米螟。
  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为760克/升,粗蛋白含量10.59%,粗脂肪含量4.39%,粗淀粉含量71.36%,赖氨酸含量0.34%。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783克/升,粗蛋白含量10.57%,粗脂肪含量4.66%,粗淀粉含量69.41%,赖氨酸含量0.35%。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参加西南玉米组品种区域试验,31点次增产,19点次减产,两年平均亩产557.4公斤,比农大108增产3.8%;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9.6公斤,比当地对照增产11.9%。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000~3200株/亩,注意防治丝黑穗病、纹枯病等病虫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贵州、云南、湖南种植,丝黑穗病重发地块慎用。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玉2003058
  品种名称:渝单7号
  选育单位:重庆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母本为自选系268,来源为(5003×8112)F3×32;父本为87-1,从河南农业大学引进。
  省级审定情况:2001年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浅紫色,叶片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50厘米,穗位高95厘米,成株叶片数19片。花药浅紫色,颖壳浅紫色。花丝浅紫色,果穗圆柱型,穗长18厘米,穗行数16~18行,穗轴浅粉色,籽粒黄色,马齿型,百粒重30.7克。出苗至成熟113天,比农大108早2天,需有效积温2700℃。
  经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抗小斑病,中抗丝黑穗病,高抗茎腐病,抗矮花叶病,中抗纹枯病,高抗玉米螟。
  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为730克/升,粗蛋白含量10.29%,粗脂肪含量4.75%,粗淀粉含量69.38%,赖氨酸含量0.34%。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744克/升,粗蛋白含量10.58%,粗脂肪含量4.42%,粗淀粉含量68.19%,赖氨酸含量0.35%。
  产量表现:2000~2001年参加西南玉米组品种区域试验,39点次增产,11点次减产,两年平均亩产585.1公斤,比对照农大108增产5.6%;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0.6公斤,比当地对照增产4.7%。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2600~3000株/亩,注意防治纹枯病等病虫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四川、重庆、湖南、贵州、广西、云南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玉2003059
  品种名称:承玉11
  选育单位:河北省承德裕丰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母本为承系27,来源为P127×1154;父本为承系36,来源为丹340×中黄64选。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紫红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30厘米,穗位高130厘米,成株叶片数24片。花药浅紫色,颖壳绿色。花丝绿色,果穗筒型,穗长17厘米,穗行数18~20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马齿型,百粒重27.7克。出苗至成熟100天,与农大108熟期相当,需有效积温2900℃。
  经中国农科院品资所两年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抗小斑病,中抗茎腐病,感矮花叶病,中抗玉米螟。
  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为742克/升,粗蛋白含量11.22%,粗脂肪含量4.32%,粗淀粉含量70.04%,赖氨酸含量0.32%。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东南玉米组品种区域试验,8点次增产,2点次减产,平均亩产523.9公斤,比农大108增产11.4%;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9.6公斤,比农大108增产7.9%。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300株/亩,注意防治矮花叶病毒病等病虫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广东、上海、江西、江苏南部、安徽南部种植,矮花叶病毒病重发地块慎用。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玉2003060
  品种名称:中单18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品种来源:母本为吉853,从吉林省农科院引进;父本为中自4875,来源为掖478×京C175。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株型紧凑,株高210厘米,穗位高80厘米,成株叶片数17片。花药淡黄色,颖壳紫色。花丝浅紫色,果穗筒型,穗长17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0克。出苗至成熟98天,比农大108早2天,需有效积温2800℃。
  经中国农科院品资所两年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抗小斑病,高感茎腐病,感矮花叶病,中抗玉米螟。
  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为746克/升,粗蛋白含量11.14%,粗脂肪含量4.12%,粗淀粉含量72.2%,赖氨酸含量0.30 %。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东南玉米组品种区域试验,6点次增产,4点次减产,平均亩产472公斤,比农大108增产0.3%;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71.2公斤,比农大108增产8.3%。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4000~4200株/亩,注意防治茎腐病、矮花叶病毒病等病虫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广东、福建、上海、广西、江苏南部、安徽南部种植,矮花叶病、茎腐病重发地块慎用。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玉2003061
  品种名称:濮单4号
  选育单位:河南省濮阳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母本为9401,来源为掖单12(478×81515)与478回交;父本为9212,来源为340×78599-31的F1代与340回交。
  省级审定情况:2001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淡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株型紧凑,株高260~280厘米,穗位高95~110厘米,成株叶片数18~20片。花药淡黄色,颖壳紫色。花丝绿色,果穗筒型,穗长21.4厘米,穗行数16~20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6.4克。出苗至成熟124天,比农大108早1天,需有效积温2800℃。
  经辽宁省丹东农科院两年接种鉴定,高抗大斑病,高抗小斑病,高感茎腐病,高抗丝黑穗病,中抗弯孢菌叶斑病,高感灰斑病,高感纹枯病,感玉米螟。
  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为711克/升,粗蛋白含量10.96%,粗脂肪含量4.66%,粗淀粉含量68.69%,赖氨酸含量0.28%。
  产量表现:2000~2001年参加东华北玉米组品种区域试验,29点次增产,14点次减产,两年平均亩产611.7公斤,比农大108增产4.1%;200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713.9公斤,比农大108增产6.6%。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000~3500株/亩,注意防治茎腐病和灰斑病。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河南夏播,山西、北京、天津、河北承德和张家口地区、陕西延安地区春播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玉2003062
  品种名称:冀玉10号
  选育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母本为冀257,来源为(获唐399×5003)×中系017/O2;父本为冀1198,来源为黄早4×中系038/O2。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浅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60厘米,穗位高96厘米,成株叶片数20片。花药黄色,颖壳绿色。花丝浅红色,果穗筒型,穗长17.8厘米,穗行数16.2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马齿型,百粒重30.1克。出苗至成熟97天,比农大108早熟3天,需有效积温2550℃。
  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保所接种鉴定,抗大斑病、小斑病,中抗黑粉病,中抗茎腐病,高抗矮花叶病,抗弯孢菌叶斑病,中抗玉米螟。
  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645克/升,粗蛋白含量10.62%,粗脂肪含量5.76%,粗淀粉含量69.13%,赖氨酸含量0.44%。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641克/升,粗蛋白含量9.37%,粗脂肪含量4.31%,粗淀粉含量71.49%,赖氨酸含量0.39%。
  产量表现:2000~2001年参加黄淮海夏玉米组品种区域试验,8点增产,27点减产,两年平均亩产472.4公斤,2000年比掖单19减产7.5%,2001年比农大108减产6.2%;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2.6公斤,比当地对照减产7.36%。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3500~4000株/亩,种植时应隔离,防止串粉。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夏玉米区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玉2003063
  品种名称:晋糯205
  选育单位:山西天元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母本为S981,来源为海南忻综3号加代群体中的变异株;父本为S982,来源为淮甜8号×垦粘1号。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紫色,叶片深绿色,叶缘略带紫色。株型平展,株高217厘米,穗位高95厘米,成株叶片数19片。花药紫红色,颖壳浅紫色。花丝粉红色,果穗长锥型,穗长22.2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百粒重30.2克。出苗至青穗采收89天,比垦粘1号晚2天,需有效积温1900℃。
  经辽宁省丹东农科院两年接种鉴定,高抗大斑病,高抗丝黑穗病,感灰斑病,高抗弯孢菌叶斑病,高抗茎腐病,高感纹枯病,抗玉米螟。
  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为770克/升,粗蛋白含量12.51%,粗脂肪含量6.10%,赖氨酸含量0.39%,粗淀粉含量70.34%,全部为支链淀粉。达到糯玉米标准(NY/T524-2002)。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参加东华北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2001年平均鲜果穗亩产1219.5公斤,比垦粘1号增产24.0%;2002年平均鲜果穗亩产1097.3公斤,比垦粘1号增产19.8%。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100株/亩,中低产田2800株/亩,注意防治灰斑病、纹枯病等病虫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河北承德地区、山西南部、辽宁中部、吉林中部、北京、黑龙江、内蒙古、新疆春播种植,注意防治灰斑病。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玉2003064
  品种名称:西星赤糯1号
  选育单位: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母本为GN12-3,来源为藏红粒×BN101;父本为BN201,来源为137×407。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紫色,叶片深绿色、细长,叶缘绿色。成株叶片数20片。株型紧凑,株高264厘米,穗位高126厘米,保绿度65.0%,双穗率15.9%,倒伏率16.9%。花药浅紫色,颖壳绿色带紫,花丝淡红色。果穗筒型,穗长19.3厘米,穗行数13.5行,穗粗4.6厘米,行粒数38.5粒,籽粒红色,百粒重27.8克。出苗至最佳采收期80天,出苗至成熟96天。
  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感大斑病,抗小斑病,高抗黑粉病,高感茎腐病,高抗矮花叶病,中抗弯孢菌叶斑病,抗玉米螟。
  鲜穗感官品质2级,气味1级,色泽1级,糯性2级,风味2 级,柔嫩性1级,皮薄厚2级,品质总评2级。
  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为785克/升,粗蛋白含量11.02%,粗脂肪含量5.14%,粗淀粉含量73.06%,赖氨酸含量0.30%,直链淀粉占粗淀粉总量0.90%。达到糯玉米标准(NY/T524-2002)。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参加黄淮海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2001年平均鲜果穗亩产884.1公斤,比苏玉糯1号增产31.6%;2002年平均鲜果穗亩产875.8公斤,比苏玉糯1号增产31.1%。
  栽培技术要点:中上等肥力土壤上栽培,适宜密度为3500株/亩左右,种植时注意与其它类型玉米隔离,注意防治大斑病、茎腐病等病虫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夏玉米区种植。注意防治大斑病、茎腐病。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玉2003065
  品种名称:郑黑糯1号
  选育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母本为郑黑糯01,来源为掖单12(478×81515)×意大利黑玉米;父本为郑黑糯02,来源为(选03× 8085泰)×南韩黑包公。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绿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成株叶片数19片。株型紧凑,株高210~238厘米,穗位高90~115厘米,保绿度75.5%,双穗率4.9%,倒伏率2.5%。花药绿色,颖壳绿色,花丝绿色。果穗筒型,穗长20.8厘米,穗行数16.3行,穗粗4.5厘米,行粒数36粒,籽粒黑紫色,穗轴白色,百粒重28~31克。在黄淮海地区出苗至最佳采收期81天,出苗至成熟97天。在东南地区出苗至成熟95天,比苏玉糯1号晚4天。
  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抗小斑病,高抗黑粉病,抗茎腐病,高感矮花叶病,中抗弯孢菌叶斑病,中抗玉米螟。经中国农科院品资所两年接种鉴定,抗大斑病,中抗小斑病,中抗茎腐病,高感矮花叶病,高感玉米螟。
  在黄淮海夏播玉米区,鲜穗感官品质1级,气味1级,色泽1级,糯性2级,风味2级,柔嫩性1级,皮薄厚2级,品质总评1级。在东南玉米区,鲜穗感官品质为1级;色泽、糯性、气味、风味、柔嫩性、皮厚薄均为2级。品质总评2级。
  在黄淮海夏播玉米区,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为796克/升,粗蛋白含量9.88%,粗脂肪含量4.96%,粗淀粉含量73.67%,赖氨酸含量0.30%,直链淀粉占粗淀粉总量0.82%。在东南玉米区,经农业部谷物品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772克/升,粗蛋白含量10.20%,粗脂肪含量4.19%,粗淀粉含量71.85%,赖氨酸含量0.32%,直链淀粉占粗淀粉总量1.16%。达到糯玉米标准(NY/T524-2002)。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参加黄淮海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2001年平均鲜果穗亩产819.6公斤,比苏玉糯1号增产22.0%;2002年平均鲜果穗亩产827.6公斤,比苏玉糯1号增产23.8%。同期参加东南区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2001年平均鲜果穗亩产843.6公斤,比苏玉糯1号增产14.1%;2002年平均鲜果穗亩产856.0公斤,比苏玉糯1号增产28.4%。
  栽培技术要点:中上等肥力土壤上栽培,适宜密度为3500~4000株/亩。在东南地区,适宜密度为4000株/亩,注意防治矮花叶病、玉米螟等病虫害。种植时注意与其它类型玉米隔离种植。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江苏、安徽夏玉米区及广东、福建、浙江、江西、上海、广西种植。在矮花叶病重发地块慎用,注意防治玉米螟。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玉2003066
  品种名称:苏玉糯2号
  选育单位: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母本为通361,来源为白野4×通系5;父本为366,来源为获唐白42×衡白522。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淡紫色。成株叶片数17片。株型紧凑,株高204厘米,穗位高92厘米,保绿度55.0%,双穗率2.6%,倒伏率3.8%。花药淡黄色,颖壳绿色,花丝粉红色。果穗锥型,穗长16.7厘米,穗行数14行,穗粗4.6厘米,行粒数31粒,籽粒白色,穗轴白色,百粒重32.4克。出苗至最佳采收期75天,出苗至籽粒成熟89天。
  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感大斑病,中抗小斑病,中抗黑粉病,高感茎腐病,高感矮花叶病,高感弯孢菌叶斑病,抗玉米螟。
  鲜穗感官品质2级,气味1级,色泽1级,糯性2级,风味 2 级,柔嫩性2级,皮薄厚1级,品质总评2级。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为794克/升,粗蛋白含量10.78%,粗脂肪含量5.75%,粗淀粉含量73.84%,赖氨酸含量0.32%,直链淀粉占粗淀粉总量0.37%。达到糯玉米标准(NY/T524-2002)。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参加黄淮海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2001年平均鲜果穗亩产728.0公斤,比苏玉糯1号增产7.8%;2002年平均鲜果穗亩产706.4公斤,比苏玉糯1号增产5.7%。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4500~5000株/亩,种植时注意与其它类型玉米隔离种植,注意防治大斑病、茎腐病、弯孢菌叶斑病、矮花叶病等病虫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夏玉米区种植。矮花叶病、茎腐病重发地块慎用。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玉2003067
  品种名称:苏玉糯5号
  选育单位: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母本为通系5,来源为多个自然授粉品种S2早代系组成的改良群体;父本为366,来源为获唐白42×衡白522。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紫红色,叶片绿色,叶缘紫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04厘米,穗位95厘米,成株叶片数19片。果穗圆锥型,穗长17厘米,穗行数14行,花药淡黄色,颖壳绿色,花丝紫红色。穗轴白色,籽粒白色,硬粒型,百粒重28.7克。出苗至成熟93天,比苏玉糯1号晚2天,需有效积温2200℃。
  经中国农科院品资所两年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感小斑病,高感茎腐病,高感矮花叶病,高感玉米螟。
  鲜穗感官品质、色泽、糯性为1级;气味、风味、柔嫩性、皮薄厚均为2级。品质总评2级。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为784克/升,粗蛋白含量10.79%,粗脂肪含量4.51%,粗淀粉含量75.74%,赖氨酸含量0.32%,直链淀粉占粗淀粉总量0.72%。达到糯玉米标准(NY/T524-2002)。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参加东南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2001年平均鲜果穗亩产809.4公斤,比苏玉糯1号增产9.5%;2002年平均鲜果穗亩产749.0公斤,比苏玉糯1号增产12.3%。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4500~5000株/亩,注意防治茎腐病、小斑病、矮花叶病毒病、玉米螟等病虫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西、上海、广西、江苏南部、安徽南部种植。矮花叶病、茎腐病重发地块慎用。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玉2003068
  品种名称:万粘1号
  选育单位:河北万全县华穗特用玉米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品种来源:母本为W03,来源为中糯1号二环系;父本为W04,来源为北方早熟农家种与热带普通白玉米自交系242的杂交后代。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紫色,叶片深绿色,叶缘绿色。成株叶片数21片。株型平展,株高245厘米,穗位高113厘米,保绿度48.2%,双穗率9.4%,倒伏率16.2%。花药黄色,花丝淡粉色。果穗锥型,穗长17.9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粗4.3厘米,行粒数31粒,籽粒白色,穗轴白色,百粒重29.0克。出苗至最佳采收期77天,出苗至籽粒成熟90天,需有效积温1450℃。
  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感大斑病,中抗小斑病,高抗黑粉病,高感茎腐病,感矮花叶病,高感弯孢菌叶斑病,高抗玉米螟。
  鲜穗感官品质2级,气味1级,色泽1级,糯性1级,风味1级,柔嫩性1级,皮厚薄1级,品质总评1级。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为768克/升,粗蛋白含量11.29%,粗脂肪含量4.80%,粗淀粉含量74.28%,赖氨酸含量0.31%,直链淀粉占粗淀粉总量1.32%。达到糯玉米标准(NY/T524-2002)。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参加黄淮海鲜食玉米品种区域试验,2001年平均鲜果穗亩产700.1公斤,比苏玉糯1号增产4.2%;2002年平均鲜果穗亩产677.8公斤,比苏玉糯1号增产1.42%。
  栽培技术要点:中上等肥力土壤上栽培,适宜密度为3000株/亩~3500株/亩,种植时注意与其他类型玉米隔离,注意防治大斑病、茎腐病、弯孢菌叶斑病、矮花叶病等病虫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夏玉米区种植。矮花叶病、茎腐病重发地块慎用。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玉2003069
  品种名称:渝糯7号
  选育单位:重庆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母本为S147,来源为612×衡白522;父本为S181,来源为农大60×万糯。
  已往审定情况:2000年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3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32厘米,穗位高105厘米,成株叶片数19片。花药浅紫色,颖壳浅紫色,花丝红色。果穗长锥型,穗长18厘米,穗行数16行,穗轴白色,籽粒白色,粒型为硬粒,百粒重30克。出苗至成熟94天,比苏玉糯1号晚3天,需有效积温2200℃。
  经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感小斑病,感黑粉病,中抗茎腐病,高感矮花叶病,中抗纹枯病,感玉米螟。
  糯性、色泽为1级,感官品质、气味、风味、柔嫩性均为2级,皮稍厚。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粗蛋白含量9.63%,粗脂肪含量5.52%,赖氨酸含量0.3%,粗淀粉含量70.64%,全部为支链淀粉。达到糯玉米标准(NY/T524-2002)。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参加东南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2001年平均鲜果穗亩产858.2公斤,比苏玉糯1号增产16.1%;2002年平均鲜果穗亩产799.1公斤,比苏玉糯1号增产19.8%。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200~4000株/亩,注意防治矮花叶病、黑粉病、小斑病、玉米螟等病虫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浙江、上海、广西、安徽南部种植。矮花叶病重发地块慎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248号,该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玉2003032)还适宜在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北的平坝或浅丘地区和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北部、安徽北部、陕西夏玉米区作鲜食糯玉米种植。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