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农业部公告第308号——155个农作物品种业审定通过的公告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玉2003070
  品种名称:郑甜2号
  选育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母本为郑超甜TT03,来源为亚热带超甜玉米YZQ96群体;父本为郑超甜TH02,来源为热带超甜玉米ZQ96群体。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绿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成株叶片数19片。株型平展,株高236厘米,穗位高106厘米,保绿度61.8%,双穗率4.7%,倒伏率4.9%。花药绿色,颖壳绿色,花丝绿色。果穗筒型,穗长19.0厘米,穗行数14.2行,穗粗4.3厘米,行粒数39.7粒,百粒重25.0克,籽粒黄色,穗轴白色,籽粒深度1.50厘米。出苗至最佳采收期78天,出苗至籽粒成熟93天,播种至采收需有效积温1600℃。
  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感大斑病,中抗小斑病,高抗黑粉病,感茎腐病,高感矮花叶病,中抗弯孢菌叶斑病,抗玉米螟。
  鲜穗感官品质2级,气味1级,色泽1级,甜度2级,风味2级,柔嫩性2级,皮薄厚2级,品质总评2级。达到甜玉米标准(NY/T523-2002)。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参加黄淮海鲜食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2001年平均鲜果穗亩产716.4公斤,2002年平均鲜果穗亩产606.9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中上等肥力土壤上栽培,适宜密度为3800~4200株/亩,种植时注意与其他类型玉米隔离,注意防治大斑病、矮花叶病等病虫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夏玉米区种植。矮花叶病重发地块慎用。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玉2003071
  品种名称:秦农甜1号
  选育单位:陕西秦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母本为永201,来源为193群体×粤甜1号;父本为永202,来源为新农超甜玉米×023。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绿色,叶片深绿色,叶缘绿色。成株叶片数20~21片。株型半紧凑,株高211厘米,穗位高77厘米,保绿度81.8%,双穗率0.5%,倒伏率2.6%。花药黄色,颖壳绿色,花丝青黄色。果穗圆筒型,穗长18.3厘米,穗行数18~20行,穗粗5.39厘米,行粒数31.5粒,籽粒黄色,穗轴白色,百粒重33.1克,籽粒深度1.62。出苗至最佳采收期77天,出苗至籽粒成熟94天。
  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感大斑病,抗小斑病,中抗黑粉病,感茎腐病,感矮花叶病,感弯孢菌叶斑病,高感玉米螟。
  鲜穗感官品质2级,气味1级,色泽1级,甜度2级,风味2级,柔嫩性2级,皮薄厚2级,品质总评2级。达到甜玉米标准(NY/T523-2002)。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参加黄淮海鲜食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2001年平均鲜果穗亩产786.8公斤,2002年平均鲜果穗亩产754.7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中上等肥力土壤上栽培,适宜密度为3000~3500株/亩,种植时注意与其他类型玉米隔离,注意防治矮花叶病、大斑病和茎腐病等病虫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夏玉米区种植。注意预防矮花叶病和茎腐病。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玉2003072
  品种名称:西星甜玉1号
  选育单位: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母本为甜859-3,来源为加强型甜803×859-3;父本为烟甜-1-1,来源为烟台甜玉米。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紫色,叶片深绿色,叶缘紫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32厘米,穗位高79厘米,成株叶片数20片。花药紫色,颖壳绿紫色,花丝淡红色。果穗锥型,穗长18厘米,穗行数16~18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马齿型,百粒重30.2克。出苗至籽粒成熟100天,需有效积温2200℃。
  经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高感小斑病,高感丝黑穗病,中抗茎腐病,感矮花叶病,感纹枯病,高抗玉米螟。
  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济南)在授粉后50天测定,籽粒粗蛋白含量3.4%,还原糖含量4.05%,总糖含量7.3%,粗淀粉含量21.99%,粗脂肪含量2.39%。达到甜玉米标准(NY/T523-2002)。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参加西南鲜食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2001年平均鲜果穗亩产840.0公斤,2002年平均鲜果穗亩产777.5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4000株/亩,注意与其他类型玉米隔离种植,注意防治小斑病、丝黑穗病、纹枯病等病害,防止倒伏。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北的平坝或浅丘地区作为鲜食甜玉米种植。注意防治丝黑穗病。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玉2003073
  品种名称:甜单21号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品种来源:母本为C759,来源为美国甜玉米Florida stay;父本为C874,来源为澳大利亚白色超甜玉米。
  已往审定情况:2002年北京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3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绿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成株叶片数19片。株型平展,株高196厘米,穗位高59~72厘米,保绿度58.6%,双穗率3.7%,倒伏率2.3%。花药绿色,颖壳绿色,花丝绿色。果穗圆筒型,穗长18.0厘米,穗行数12~14行,穗粗4.36厘米,行粒数35.7粒,籽粒黄白色,穗轴白色,百粒重34.5克,籽粒深度1.58厘米。在黄淮海地区出苗至最佳采收期73天,出苗至籽粒成熟90天。在西南地区出苗至成熟102天,需有效积温2400℃。
  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感大斑病,中抗小斑病,感黑粉病,高感茎腐病,高感矮花叶病,感弯孢菌叶斑病,抗玉米螟。经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高感大斑病,中抗小斑病,感丝黑穗病,感黑粉病,抗茎腐病,感矮花叶病,感弯孢菌叶斑病,感纹枯病。
  鲜穗感官品质2级,气味1级,色泽1级,甜度2级,风味2级,柔嫩性2级,皮薄厚2级,品质总评2级。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粗蛋白含量14.7%,粗淀粉含量29.6%。达到甜玉米标准(NY/T523-2002)。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参加黄淮海鲜食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2001年平均鲜果穗亩产689.3公斤,2002年平均鲜果穗亩产603.5公斤。同期参加西南鲜食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2001年平均鲜果穗亩产718.5公斤,2002年平均鲜果穗亩产604.9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在黄淮海地区适宜密度为3000~3500株/亩,注意防治大斑病、黑粉病和弯孢菌叶斑病。在西南地区适宜密度为3000株/亩,注意防治玉米螟等病虫害。种植时注意与其他类型玉米隔离。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夏玉米区及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北的平坝或浅丘地区种植。在黄淮海夏玉米区注意预防矮花叶病和茎腐病等病虫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248号,该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玉2003027)还适宜在辽宁、吉林、黑龙江第一、第二积温带、北京、天津、山西、河北北部、新疆乌鲁木齐、内蒙古赤峰和通辽地区种植。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矮花叶病毒和茎腐病。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玉2003074
  品种名称:云甜玉1号
  选育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母本为白甜糯-1-2-5-1-1-3,来源为白甜糯综合种(以泰国引进的Tuxpeno甜玉米为基础材料);父本为2636,来源为云南地方种质临沧黑糯。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紫色,叶片淡绿色,叶缘绿色。株型松散,株高184厘米,穗位高60厘米,成株叶片数16片。花药紫色,颖壳红、白色,花丝红、白色。果穗锥型,穗长17.5厘米,穗行数14.4行,穗轴白色,籽粒白、红、黄、紫、灰等多种颜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3.0克(鲜重)。在昆明地区出苗至成熟120天,比白甜糯早24天,需有效积温2000℃。
  经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感大斑病,高感小斑病,高感丝黑穗病,中抗茎腐病,感矮花叶病,感纹枯病,高抗玉米螟。
  经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测试分析中心测定,干籽粒粗蛋白含量10.18%,粗脂肪含量8.88%,总糖含量5.82%,粗纤维含量3.52%,支链淀粉含量46.59%。鲜食品质综合评价为2级。达到甜玉米标准(NY/T523-2002)。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参加西南鲜食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2001年平均鲜果穗亩产770.9公斤,2002年平均鲜果穗亩产656.6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500~4000株/亩。种植时注意与其他类型玉米隔离,种子宜浅播。注意防治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矮花叶病、纹枯病等病虫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北及河南信阳地区种植,丝黑穗病易发地块应注意防治。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玉2003075
  品种名称:科甜98-1
  选育单位: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
  品种来源:母本为HZ-3-1,来源为超甜玉米单交种华珍;父本为回E28/sh2,来源为旅九宽/sh2×E28。
  省级审定情况:2001年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绿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25厘米,穗位高100厘米,成株叶片数20片。花药黄色,颖壳绿色,花丝白色。果穗长筒型,穗长22厘米,穗行数14行,穗轴白色,籽粒乳黄色,甜质型,百粒重29.7克。春播出苗至采收90天,秋播约75天,比穗甜1号晚3天,需有效积温2000℃。
  抗病田间表现抗大斑病、小斑病和茎腐病,高抗矮花叶病和丝黑穗病,感玉米螟。
  外观性状和食味口感较好,皮较薄。总得分为82.7分,品质综合评价为2级。达到甜玉米标准(NY/T523-2002)。
  产量表现:2001~2002年东南鲜食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2001年平均鲜果穗亩产844.8公斤,比穗甜1号增产26.6%;2002年平均鲜果穗亩产663.0公斤,比穗甜1号增产13.1%。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500~4000株/亩,注意与其他类型的玉米隔离种植,防止串粉,注意防治病虫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西、上海、广西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玉2003076
  品种名称:晶甜3号
  选育单位:江苏省南京市蔬菜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母本为403-11,来源为超甜玉米品种华珍;父本为187-8,来源为(美国2号×坎培拉85)×ピ-なす的后代用美国2号回交,再将其单株连续自交分离选择。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绿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株型平展,株高200厘米,穗位80厘米,成株叶片数19~20片。花药黄绿色,颖壳黄绿色,花丝黄绿色。果穗筒型,穗长18.6厘米,穗行数12~14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粒型为马齿,百粒重33.0克(鲜重)。出苗至成熟80天,比穗甜1号晚1天,需有效积温1620℃。
  经中国农科院品资所接种鉴定,抗大斑病,抗小斑病,中抗茎腐病,高感矮花叶,中抗玉米螟。
  外观性状、食味、口感较好,甜度较高,皮薄。总得分86分,品质综合评价2级。达到甜玉米标准(NY/T523-2002)。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参加东南鲜食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2001年平均鲜果穗亩产732.7公斤,比穗甜1号增产9.8%;2002年平均鲜果穗亩产757.4公斤,比穗甜1号增产13.7%。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000~3500株/亩,注意防止倒伏。注意与其他类型玉米隔离种植,防止串粉,注意防治矮花叶病等病虫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西、上海、广西、江苏南部、安徽南部种植,注意预防矮花叶病。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玉2003077
  品种名称:珠甜1号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品种来源:母本为PY7,来源为超甜43;父本为PB11,来源为掖单13×超甜玉米(B28)。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绿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190厘米,穗位高65~70厘米,成株叶片数13片。花药黄色,颖壳黄绿色,花丝浅绿色。果穗长筒型,穗长20厘米,穗行数16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马齿型,百粒重27克。出苗至成熟83天,比穗甜1号晚3天,需有效积温2000℃。
  田间表现抗茎腐病、矮花叶病、大斑病和小斑病。外观性状较好,食味口感较好,有皮感。籽粒整齐,可溶性糖17.65%,果皮薄。总得分为82.0分,品质综合评价为2级。达到甜玉米标准(NY/T523-2002)。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参加东南鲜食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2001年平均鲜果穗亩产745公斤,比穗甜1号增产11.6%;2002年平均鲜果穗亩产657.9公斤,比穗甜1号减产1.3%。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000株/亩,注意与其他类型玉米隔离种植,防止串粉,注意防治玉米螟和蚜虫等病虫害。吐丝期遇到不良气候,需要人工辅助授粉。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广东、福建、浙江、上海、广西种植,注意防治玉米螟和蚜虫。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玉2003078
  品种名称:穗甜1号
  选育单位: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母本为 Sy18,来源为东南亚引进的超甜玉米材料;父本为Sy14,来源为北方超甜玉米品种。
  省级审定情况:1998年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绿色,叶片绿色。株型平展,株高215厘米,穗位72厘米,成株叶片数17~18片。叶缘绿色,花药浅黄色,颖壳浅黄色,花丝绿色。果穗圆筒型,穗长21.0厘米,穗行数14.3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29.1克。出苗至成熟79天,需有效积温2100℃。
  经中国农科院品资所两年接种鉴定,高抗大斑病,高抗小斑病,抗茎腐病,高抗矮花叶病。
  外观性状、食味口感较好,有皮感,干基水溶性糖含量26%~30%,总得分为83.8分,品质综合评价为2级。达到甜玉米标准(NY/T523-2002)。
  产量表现:该品种为东南鲜食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的对照。2000年参加区域试验共15个试点,鲜果穗平均亩产691公斤;2001年共16个试点,鲜果穗平均亩产667公斤;2002年共15个试点,鲜果穗平均亩产666.3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2800~3300株/亩,注意与其他类型的玉米隔离种植,防止串粉,注意防治玉米螟、纹枯病等病虫害和倒伏。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西、上海、广西、江苏南部、安徽南部地区种植,注意防治玉米螟、纹枯病。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玉2003079
  品种名称:郑爆2号
  选育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信息所
  品种来源:母本为SB-1,来源为国外材料中选育;父本为YB-A,来源为从本所选育的品种YB-1中选出。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紫色,叶片浅绿色,叶缘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180~230厘米,穗位高110厘米,成株叶片数22片。花药黄色,颖壳绿色,花丝微红色,果穗筒型,穗长15厘米,穗行数16~18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珍珠粒型,百粒重13.0克。在春播和夏播地区出苗至成熟分别为100~127天和90~96天,需有效积温2700℃。
  两年田间抗病性调查结果,抗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茎腐病、灰斑病、粗缩病和弯孢菌叶斑病。
  经沈阳农业大学和各承试点品质测定,该品种属小粒型,颗粒均匀,爆花率96%,膨胀倍数28.1。蝶形与蘑菇形花混合,花较小,适口性好,风味及适口性为1.25级。达到爆裂玉米标准(NY/T522-2002)。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参加爆裂玉米品种区域试验,5点次增产,6点次减产,两年平均亩产255.8公斤,比对照减产5.3%。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500~4000株/亩,注意与其他类型玉米隔离种植,注意防治叶部斑病。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吉林、辽宁、天津、河南、河北、陕西春播种植,注意防治叶部斑病。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棉2003002
  品种名称:中棉所45(原名:中221、ZGK9822)
  选育单位: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品种来源:将Bt+CpTI双价抗虫基因导入晋95-1选系961027,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株高82厘米,果枝始生节位6.3节,单株果枝数12.7台,单株结铃15.6个,铃卵圆形,单铃重5.6克,籽指11克,衣分38.1%。生育期135天,植株塔型、紧凑,叶片中等大小、深绿色,缺刻深,果枝Ⅱ-Ⅲ型之间,出苗快,整齐度好,茎秆粗壮,抗倒伏,结铃集中,吐絮畅、絮色洁白,霜前花率86.8%;抗棉铃虫,耐枯萎病,耐黄萎病;纤维品质(HVICC标准):绒长30.1毫米,比强度30.8cN/tex,麦克隆值5.0,纤维整齐度86.6%,伸长率5.8%,反射率71.3%,黄度8.3。
  产量表现:2000~2001年参加国家黄河流域棉区麦套棉区域试验,籽棉、皮棉、霜前皮棉平均亩产分别为226.2公斤、86.5公斤、75.1公斤,分别比对照品种中棉所19增产20.7%、16.6%和12.8%;2002年生产试验,籽棉、皮棉、霜前皮棉平均亩产分别为250.0公斤、95.1公斤、80.7公斤,分别比对照品种豫668增产23.0%、10.1%和5.9%。
  栽培技术要点:1、4月下旬播种,套种棉田预留棉行1米,麦棉六二式搭配,播后覆膜。2、亩密度3000~3500株,单株留果枝12~14个。3、中等肥力棉田,亩施底肥棉仁饼30~50公斤、过磷酸钙30公斤、尿素7.5公斤,麦收后结合浇提苗水,追施少量氮肥;盛蕾后期亩追施尿素10~20公斤。4、根据棉花长势及气候情况实施化调。5、棉铃虫重发年份,三、四代应适当防治;蓟马、棉蚜、红蜘蛛等棉田害虫应及时防治。6、不宜在枯萎病重病区种植。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建议加强原种生产和良种繁育工作,适宜在河南、山东、河北南部、江苏北部和安徽北部棉区作麦棉两熟春套品种种植,应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豆2003018
  品种名称:中黄22(原名:中作011)
  选育单位:中国农科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品种来源:中品661×91-1
  特征特性:该品种紫花,灰毛,圆叶,株型收敛,亚有限结荚习性。两年区试平均生育期106天,株高88.2厘米,有效分枝2.3个,单株有效荚数38.8个,单株粒数85.5个,单株粒重18.6克,百粒重22.4克。种皮黄色,脐淡褐,粒圆形,籽粒整齐,商品性好。成熟时荚呈黄色,不裂荚,落叶性好,丰产、稳产性好,抗病、抗倒伏。平均粗蛋白质含量47.05%,粗脂肪含量17.4%。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参加黄淮海北片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2001年平均亩产198.6公斤,比对照早熟18增产5.39%,极显著。2002年平均亩产207.2公斤,比对照增产7.39%,极显著。两年区试平均亩产202.9公斤,比对照增产6.41%。2002年参加黄淮海北片夏大豆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04.0公斤,比对照早熟18增产8.92%。
  栽培技术要点:1、该品种在肥水充足的条件下分枝较多,种植密度不宜过大,亩保苗一般在1.2~1.6万株。2、在苗期、开花期和结荚期可多施有机肥和磷钾肥,配合施用微量元素。3、遇旱浇水,特别是前期和鼓粒期。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属黄淮海夏大豆早熟高蛋白品种,适宜在北京、天津、河北中部和山东北部地区夏播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豆2003019
  品种名称:齐黄29号(原名:鲁99-10)
  选育单位:山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济3045×潍8640
  特征特性:该品种紫花,棕毛,圆叶,株型收敛,有限结荚习性。两年区试平均生育期103.5天,株高67.6厘米,有效分枝2.1个,单株有效荚数50.2个,单株粒数98.4个,单株粒重15.97克,百粒重17.17克。种皮黄色,褐脐,粒形椭圆,成熟时荚呈褐色,不裂荚,落叶性好。高抗大豆孢囊线虫病,抗倒性好。平均粗蛋白质含量41.55%,粗脂肪含量21.17%。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参加黄淮海北片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2001年平均亩产198.7公斤,比对照早熟18增产5.41%(极显著),2002年平均亩产188.5公斤,比对照减产2.3%(不显著),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93.6公斤,比对照增产1.5%。2002年参加黄淮海北片夏大豆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93.5公斤,比对照早熟18增产3.32%。
  栽培技术要点:1、种植密度一般每亩1.6~1.8万株为宜。2、要抢墒或足墒播种,一次全苗。在分枝、花荚期、鼓粒期遇旱浇水。3、适于肥地和较肥地种植。苗期、初花期每亩追施磷酸二铵或复合肥10~20公斤。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属黄淮海夏大豆早熟品种,适宜在北京、天津、河北中部和山东北部地区夏播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豆2003020
  品种名称:沧豆5号
  选育单位:河北省沧州市农林科学院
  品种来源:7102×晋遗D90
  特征特性:该品种紫花,灰毛,椭圆形叶,亚有限结荚习性。两年区试平均生育期104.5天,株高88.8厘米,有效分枝1.7个,单株有效荚数31.2个,单株粒数72.7个,百粒重22克。种皮黄色,微光,椭圆形粒,褐脐。抗病性较好,抗倒性一般。平均粗蛋白质含量40.57%,粗脂肪含量21.86%。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参加黄淮海中片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2001年平均亩产164.4公斤,比对照鲁豆11增产5.08%(极显著)。2002年平均亩产162.8公斤,比对照增产5.43%(极显著)。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63.6公斤,比对照增产5.26%。2002年参加黄淮海中片夏大豆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8.7公斤,比对照鲁豆11增产5.17%。
  栽培技术要点:1、适宜播期在6月中旬。2、亩播种量5公斤左右,亩留苗1.2~1.5万株。3、肥水管理: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增施磷钾肥。底肥为主,追肥为辅,追肥时间一般在初花期。生育期间遇旱浇水,尤其在花荚期遇旱,必须浇水。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河南北部、陕西中部、河北中部和南部、山东西北部地区夏播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豆2003021
  品种名称:五星1号(原名:冀黄105)
  选育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冀豆9号×Century
  省级审定情况:2001年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紫花,棕毛,卵圆形叶,亚有限结荚习性。两年区试平均生育期105天,株高84.7厘米,主茎节数17.1节,底荚高度11.8厘米,单株有效分枝1.7个,单株有效荚数36.7个,单株粒数77.6个,百粒重20.4克。种皮黄色,粒形椭圆,褐脐。抗倒伏、抗病性较好。品质优,脂肪氧化酶II、Ⅲ缺失,无豆腥味。平均粗蛋白质含量42.39%,平均粗脂肪含量20.27%。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参加黄淮海中片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2001年平均亩产164.5公斤,比对照鲁豆11增产5.15%(极显著)。2002年平均亩产155.4公斤,比对照增产0.67%(不显著)。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56.0公斤,比对照增产2.92%。2002年参加黄淮海中片夏大豆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44.5公斤,比对照鲁豆11减产4.27%。
  栽培技术要点:1、适宜播期:6月10日~25日。2、机播播量每亩5.5~6.5公斤,人工点播每亩4公斤左右。肥力较好地块亩留苗1.5万株左右,肥力较低的沙土地亩留苗1.8万株。3、苗期较抗旱,可蹲苗防倒。开花期结合浇水追施二铵15~20公斤/亩。花期和结荚期根据土壤墒情或降雨量遇旱注意浇水。鼓粒期不可缺水。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属黄淮海夏大豆无豆腥味专用品种,适宜在山东中部和南部、河北南部、山西南部平原地区、河南北部和中部、陕西关中地区夏播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豆2003022
  品种名称:邯豆4号(原名:邯195)
  选育单位:河北省邯郸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邯73×邯81
  特征特性:该品种紫花,棕毛,披针形叶,株型收敛,亚有限结荚习性。两年区试平均生育期105天,株高92.8厘米,单株有效荚数33.6个,百粒重18.95克。种皮黄色,微有光泽,圆粒,微光,黄脐。抗病、抗倒性较好。粗蛋白质含量39.16%,粗脂肪含量23.36%。
  产量表现:2000~2001年参加黄淮海中片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2000年平均亩产187.8公斤,比对照鲁豆11增产7.90%(极显著)。2001年平均亩产163.6公斤,比对照增产4.60%(不显著)。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75.7公斤,比对照增产6.34%。2002年参加黄淮海中片夏大豆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6.7公斤,比对照鲁豆11增产3.8%。
  栽培技术要点:1、合理密植,每亩1.4~2.2万株为宜,要及时间苗和中耕除草。2、施足底肥,尽早追肥,注意增施磷肥。3、及时防治虫害,主要是红蜘蛛、豆天蛾、棉铃虫、甜菜夜蛾等。4、花荚期和鼓粒期遇旱浇水。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属黄淮海夏大豆高油品种,适宜在山东中部和南部、河北南部、山西南部平原地区、河南北部和中部、陕西关中地区夏播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豆2003023
  品种名称:合豆3号(原名:蒙9235)
  选育单位: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蒙84-20×荷84-5)F1×泗豆11
  特征特性:该品种紫花,灰毛,圆叶,株型收敛,有限结荚习性。两年区试平均生育期103天,株高69.6厘米,有效分枝1.0个,单株有效荚数38.8个,单株粒重16.7克,百粒重22.1克。种皮黄色,籽粒圆形,微有光泽,脐浅黄,成熟时荚呈灰褐色。抗病、抗倒伏性较好。粗蛋白质含量43.37%,粗脂肪含量20.34%。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参加黄淮海南片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2001年平均亩产193.2公斤,比对照中豆20增产7.93%(极显著)。2002年平均亩产199.0公斤,比对照增产2.32%(不显著)。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96.1公斤,比对照增产5.13%。2002年参加黄淮海南片夏大豆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08.9公斤,比对照中豆20增产10.23%。
  栽培技术要点:1、足墒早播。该品种籽粒较大,要求足墒播种,保证全苗齐苗。从5月下旬至6月下旬均可播种,6月上旬为最佳播期。晚播和早播要适当增加或减少密度。2、合理密植。一般中等肥力水平每亩1.6~2.0万株,高肥力田块每亩种植1.2~1.5万株。3、增施肥料。要获得每亩200公斤以上产量,播前要每亩施基肥15~25公斤,三元复合肥或磷酸二铵10公斤,氯化钾5公斤。花期追施尿素5~8公斤,鼓粒期喷施磷酸二氢钾。4、加强田间管理,鼓粒期遇旱及时灌水。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