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河南驻马店、山东西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夏播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豆2003024
品种名称:丰收24号(原名:克交88223-1)
选育单位:黑龙江省农科院克山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黑83-889×绥83-708
特征特性:该品种紫花,灰毛,长叶,株型收敛,亚有限结荚习性。两年区试平均生育期112天,株高73.5厘米,单株有效荚数25.8个,每荚粒数2.5个,百粒重19.3克。成熟时落叶,轻度裂荚。种皮黄色,黄脐,籽粒圆形。抗病、抗倒伏。平均粗蛋白质含量40.10%,粗脂肪含量19.97%。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参加北方春大豆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2001年平均亩产195.8公斤,比对照黑河18增产10.8%(显著)。2002年平均亩产198.0公斤,比对照增产6.0%(显著)。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96.9公斤,比对照增产8.3%。2002年参加北方春大豆早熟组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92.6公斤,比对照增产8.5%。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采用精量播种点播等距播种,亩保苗1.9万株左右。2、选择中等以上肥力地块种植,亩施有机肥2000公斤或磷酸二铵10~12.5公斤。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属北方春大豆早熟品种,适宜在内蒙古兴安盟和呼伦贝尔市、吉林东部早熟区、黑龙江省第四积温带及新疆阿尔泰地区早熟区春播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豆2003025
品种名称:九丰九号(原名:九三96-127)
选育单位: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九三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黑河九号×合丰25
特征特性:该品种紫花,长叶,株型收敛,亚有限结荚习性。两年区试平均生育期113天,株高67.6厘米,百粒重19.2克,单株有效荚数29.0个,每荚粒数2.3个。成熟时落叶,不裂荚。种皮黄色,黄脐,籽粒圆形。抗病和抗倒伏。平均粗蛋白质含量40.94%,粗脂肪含量20.31%。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参加北方春大豆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2001年平均亩产175.7公斤,比对照黑河18增产8.6%(显著)。2002年平均亩产197.4公斤,比对照增产5.6%(显著)。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86.6公斤,比对照增产7.1%。2002年参加北方春大豆早熟组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94.1公斤,比对照黑河18增产9.3%。
栽培技术要点:1、5月上旬播种,亩保苗数2.2万株左右。2、要求中上等土壤肥力,采用“三垄栽培”技术种植。3、一般亩施化肥氮、磷、钾纯量为9~11公斤,比例为1:1.5:0.5。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属北方春大豆早熟品种,适宜在内蒙古兴安盟和呼伦贝尔市、吉林东部早熟区、黑龙江省第四积温带及新疆阿尔泰地区早熟区春播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豆2003026
品种名称:黑农46(原名:哈94-318)
选育单位:黑龙江省农科院大豆研究所
品种来源:哈857-1×吉8028
特征特性:该品种白花,白毛,圆叶,株型收敛,亚有限结荚习性。两年区试平均生育期125天,株高77.9厘米,百粒重21.2克,单株有效荚数37.6个,每荚粒数2.3个。成熟时轻度裂荚。种皮黄色,黄脐,籽粒椭圆形。抗病和抗倒伏性一般。平均粗蛋白质含量38.57%,粗脂肪含量20.57%。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参加北方春大豆中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2001年平均亩产201.2公斤,比对照绥农14增产6.1%(显著)。2002年平均亩产225.1公斤,比对照增产4.3%(显著)。两年区试平均亩产213.2公斤,比对照增产5.2%。2002年参加北方春大豆中早熟组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86.0公斤,比对照增产10.5%。
栽培技术要点:1、选择中等以上肥力的地块或平岗地上种植,避免重茬。2、每亩施二铵9公斤,尿素2公斤,钾肥2公斤,深施或分层施。3、播种前用硼钼微肥种衣剂包衣处理。4、适宜种植密度为每亩1.7~1.9万株,精量播种。5、五月上旬播种。6、生育期间要求三铲三趟,拔大草二次或采用化学除草。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属北方春大豆中熟品种,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一、二积温带、吉林省东部中早熟区及新疆新源和昌吉地区中早熟区春播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豆2003027
品种名称:晋遗30
选育单位:山西省农科院作物遗传研究所
品种来源:晋豆19×晋豆11
特征特性:该品种紫花,棕毛,圆叶,株型收敛或半开张,亚有限结荚习性。两年区试平均生育期140天,株高101.8厘米,百粒重21.5克,单株有效荚数54.7个,每荚粒数2.0个。成熟时半落叶,轻度裂荚。种皮黄色,黑脐,籽粒椭圆形。抗病性一般。平均粗蛋白质含量41.28%,粗脂肪含量21.74%。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参加北方春大豆晚熟组品种区域试验,2001年平均亩产225.6公斤,比对照开育10增产18.2%。2002年平均亩产208.7公斤,比对照增产2.0%。两年区试平均亩产217.2公斤,比对照增产9.8%。2002年参加北方春大豆晚熟组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08.7公斤,比对照开育10增产1.3%。
栽培技术要点:1、施足基肥:亩施农家肥2000公斤,过磷酸钙35公斤,尿素15~20公斤。2、适期播种:春播在4月下旬到5月上旬。3、适宜密度:春播每亩0.8~1.0万株。4、适时防治大豆食心虫,在结荚期抓住有利时机防治大豆食心虫。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属北方春大豆晚熟高油品种,适宜在山西中部、甘肃中部、陕西中部、宁夏灌区春播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豆2003028
品种名称:徐豆12号(原名:徐9125)
选育单位: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泗豆11×(豫豆15×徐8216-17)F1
特征特性:该品种白花,棕毛,卵圆叶,株型直立,分枝少,亚有限结荚习性。两年区试平均生育期102天,株高90厘米,结荚高度11厘米,有效分枝1.0个,每荚粒数2.0粒,百粒重20克。籽粒黄色,有光泽,灰黑脐。植株中抗倒伏,较抗病毒病。平均粗蛋白质含量41.36%,粗脂肪含量21.86%。
产量表现:2000~2001年参加黄淮海南片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2000年平均亩产173.7公斤,比对照中豆20增产5.94%(极显著)。2001年平均亩产176.2公斤,比对照减产1.54%(不显著)。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75.0公斤,比对照增产2.04%。2002年参加黄淮海南片夏大豆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89.0公斤,比对照中豆20减产0.31%。
栽培技术要点:1、最佳播种适期为6月中旬。2、在一般肥力田块,每亩密度为1.5万株;在中等肥力田块,每亩密度为1.25万株;在高肥力田块每亩1.0万株。3、每亩施复合肥25公斤以上作基肥,花期追施尿素5~8公斤,开花期株高在70厘米左右喷施多效唑。4、遇干旱时要及时灌溉,特别是在大豆鼓粒期即8月下旬到9月上旬遇干旱及时灌溉能显著增加产量。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属黄淮海夏大豆高油品种,适宜在安徽北部、河南驻马店、江苏北部、山东西南部夏播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豆2003029
品种名称:邯豆三号(原名:邯93-420)
选育单位:河北省邯郸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邯73×中作87-D06
特征特性:该品种紫花,棕毛,圆叶,亚有限结荚习性。在西北地区春播平均生育期138.1天,在黄淮海地区夏播平均生育期102天,株高85厘米,单株有效荚数30个,单株粒重16.5克,百粒重21.4克。圆粒,褐脐。高抗病毒病,抗霜霉病,抗倒性较好。平均粗蛋白质含量41.26%,粗脂肪含量20.95%。
产量表现:1998~2000年参加黄淮海中片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1998年平均亩产171.4公斤,比对照鲁豆四号增产6.2%。1999年平均亩产167.7公斤,比对照增产4.09%。2000年平均亩产181.0公斤,比对照增产14.55%。三年区试平均亩产173.4公斤,比对照增产8.42%。1999年参加黄淮海中片夏大豆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6.1公斤,比对照增产12.9%。2000年~2001年参加西北春大豆品种区域试验,2000年平均亩产174.8公斤,比对照晋豆19增产26.27%。2001年平均亩产169.3公斤,比对照增产11.78%。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72.1公斤,比对照增产18.9%。2001年参加西北春大豆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5.3公斤,比对照晋豆19增产5.19%。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及时防治病虫害,如红蜘蛛、蚜虫、豆天蛾、大豆食心虫、棉铃虫等。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山西南部、陕西中部夏播种植;在甘肃中部、陕西北部、新疆库尔勒地区、宁夏灌区春播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豆2003030
品种名称:郑90007
选育单位:河南省农科院棉花油料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郑84285×郑84240
特征特性:该品种紫花,灰毛,圆叶,株型收敛,有限结荚习性。两年区试平均生育期104.5天,株高74.2厘米,单株有效荚数48个,单株粒重16.1克,百粒重16.1克。种皮黄色,有光泽,圆粒,褐脐。较抗病。平均粗蛋白质含量41.16%,粗脂肪含量20.46%。
产量表现:2000~2001年参加黄淮海南片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2000年平均亩产178.0公斤,比对照中豆20增产8.57%(极显著)。2001年平均亩产193.3公斤,比对照增产7.97%(极显著)。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85.6公斤,比对照增产8.26%。2001年参加黄淮海南片夏大豆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6.7公斤,比对照增产7.56%。
栽培技术要点:1、6月上、中旬播种,豫北、豫西麦垄套种可在麦收前10天播种,每亩播种量4~5公斤,亩留苗1~1.5万株。2、亩施钙镁磷肥40~50公斤,或二铵40公斤,初花期追施尿素5~10公斤,也可叶面喷肥。3、该品种多枝、花期集中、开花多,花夹期遇旱浇水是夺取高产的关键。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河南中部和南部、山东西南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夏播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豆2003031
品种名称:豫豆29号(原名:郑89013)
选育单位:河南省农科院棉花油料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郑87260×郑85212
特征特性:该品种紫花,灰毛,圆叶,株型收敛,有限结荚习性。两年区试平均生育期109天,株高81厘米,百粒重20.06克。种皮黄色,强光泽,椭圆粒,浅褐脐。抗倒、抗病性好。平均粗蛋白质含量42.8%,粗脂肪含量20.34%。
产量表现:2000~2001年参加黄淮海中片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2000年平均亩产189.7公斤,比对照鲁豆11号增产9.95%(极显著)。2001年平均亩产172.3公斤,比对照增产10.15%(极显著)。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81.0公斤,比对照增产9.55%。2001年参加黄淮海中片夏大豆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4.5公斤,比对照增产5.25%。
栽培技术要点:1、6月上、中旬播种,每亩播种量4公斤,亩留苗1.2~1.5万株为宜。行距40~50厘米,株距10~13厘米。要求麦收后足墒播种,力争全苗。2、肥水管理:在结荚期、鼓粒期遇旱浇水,可增加结荚数,提高粒重。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河南中部和北部、河北南部、山西南部、陕西中部、山东西南部夏播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豆2003032
品种名称:绥农14号
选育单位:黑龙江省农科院绥化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合丰25号×绥农8号
省级审定情况:1996年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1年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紫花,灰毛,长叶,亚有限结荚习性。平均生育期122天,株高78.9厘米,单株有效荚数33.7个,每荚粒数2.4个,百粒重20.3克。种皮黄色,圆粒,黄脐。中抗灰斑病,秆强不倒。平均粗蛋白质含量38.66%,粗脂肪含量21.93%。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参加北方春大豆品种区域试验,2001年平均亩产201.9公斤,2002年平均亩产215.8公斤。2002年参加北方春大豆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8.3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1、适宜五月上旬播种。2、种植密度:亩播种量4公斤左右,亩保苗1.5~1.7万株。3、肥水管理:每亩施种肥磷酸二铵10公斤、尿素3公斤、钾肥1.5公斤。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属高油高产型大豆品种,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一、二积温带土壤较肥沃地区、吉林东部延边和北山市、新疆昌吉和石河子及其周边地区春播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油2003009
品种名称:中油杂9号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研究所
品种来源:98A×棚40
特征特性:中油杂9号属半冬性甘蓝型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223天,与对照中油821相当。越冬习性为半直立,叶片裂片为缺刻型,叶缘波状,株高172厘米。该组合分枝数较多,分枝部位40厘米,株型较紧凑,一次有效分枝数9个,二次有效分枝8~10个。单株角果数350个,角果着生角度为斜生型,每角粒数19粒,角果长度4.5厘米,千粒重3.6克。花瓣颜色为淡黄色,种皮颜色为深褐色。含油量38.75%,硫甙含量为21.80μmol/g,芥酸含量为1.55%。抗菌核病、抗病毒病能力与中油821相当,抗倒性较好。
产量表现:2000~2001年度参加长江中游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59.3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9.34%;2001~2002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19.7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1.17%;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39.5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0.11%。2002~2003年度参加长江中游组油菜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40.4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0.93%。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长江中游地区育苗适宜播种期为9月上中旬,10月中、下旬移栽;直播在9月下旬到10月初播种。2、合理密植:在中等肥力水平下,育苗移栽合理密度1.0~1.2万株/亩,肥力较高水平时,密度0.9~1.0万株/亩。直播可适当密植。3、科学施肥:重施底肥,亩施复合肥50公斤;追施苗肥,于5~8片真叶时亩施尿素或复合肥15公斤;必施硼肥,于苔期喷施(浓度为0.2%)或底施硼砂每亩1公斤。4、防治病害:在重病区注意防治菌核病。于初花期后一周喷施菌核净,用量为每亩100克菌核净兑水50公斤。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中游地区的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冬油菜主产区推广种植。生产上必须严格控制制种条件,否则不育株率可能超出标准。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油2003010
品种名称:华油2790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陕2A×(陕2C×206)
特征特性:华油2790属半冬性中早熟甘蓝型杂交油菜品种,全生育期246天,较对照秦油2号早熟1天。子叶长、宽度中等。幼苗直立,生长发育快,生长势较强。叶色暗绿,顶裂叶较大、叶片长度中等,叶宽度较宽,侧裂叶4对以上,叶片边缘为波状。主花序中长,株高160厘米;分枝部位40厘米,一次有效分枝8个。花期适中,花瓣黄色,花瓣长度为中等、宽度较宽,呈侧叠状。单株角果数304个,每果粒数21粒,千粒重3.71克。含油量40.64%,种子芥酸含量0.17%,商品籽硫甙含量20.48μmol/g。抗病毒病能力与中油821相当,菌核病抗性略低于中油821。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度参加黄淮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6.9公斤,比对照秦油2号增产7.54%;2002~2003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80.1公斤,比对照秦油2号增产3.97%;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78.5公斤,比对照秦油2号增产5.71%。2002~2003年度参加黄淮组油菜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8.2公斤,比对照秦油2号减产1.98%。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黄淮流域育苗应在9月上旬播种,苗床与大田比例为1:4,培育大壮苗;严格控制苗龄(30天)10月中旬移栽;直播在9月下旬播种。2、合理密植:在中等肥力水平条件下,育苗移栽的合理密度1.0万株/亩;肥力较高时,密度不得少于0.9万株/亩;直播密度1.5~1.8万株/亩。3、科学施肥:重施底肥,每亩施进口复合肥50公斤,硼肥1.5公斤;追施苗肥,移栽成活后,适时追施提苗肥,根据苗势每亩施尿素10公斤;在元月底以前根据苗势每亩施尿素10公斤,腊肥春用。注意必施硼肥。如果底肥没有施硼,应分别在苔期和初花期喷施硼肥(浓度0.2%)。4、防治病害:初花期后一周内喷施菌核净,用量每亩100克菌核净兑水50公斤喷施。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地区的江苏、安徽两省北部,河南东南部及陕西省适宜地区种植。生产上注意抗寒防冻保苗措施,合理密植,每亩1万株以上,同时严把制种质量关。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油2003011
品种名称:湘杂油5号
选育单位:湖南省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湘91S×中双4号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油菜杂交种,全生育期210天与对照中油821相当。该品种幼苗直立,子叶肾状,叶色油绿,叶缘浅锯齿状,苔茎粗壮绿色。中生分枝,株型紧凑,株高190厘米,一次有效分枝8~11个。角果斜生,果长6厘米,每角粒数19粒,单株有效角果数315个。种子圆型,黑色,千粒重3.5克。含油量为39.30%,芥酸含量0.32%,硫甙含量49.51μmol/g。菌核病感病较重,病毒病的抗(耐)性能力与对照品种相当。
产量表现:2000~2001年度参加长江中游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57.5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8.16%;2001~2002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24.2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5.35%;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40.9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1.21%。2002~2003年度参加长江中游组油菜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42.9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0.69%。
栽培技术要点:1、播种:播种期湖南湘中、湘南9月中、下旬,湘北、湘西9月上、中旬为宜,周边省份参照湖南同纬度地区适时播种。2、移栽:苗龄期控制在30~40天,一般在叶龄为5叶到7叶时为最佳移栽期,移栽密度根据田间肥力水平控制在0.7~1.0万株/亩。3、施肥:以底肥为主,底肥量约占总肥量60%。底肥以农家肥为主,注意早施苗肥,重施腊肥,氮肥施用总量以10~15公斤为宜。4、管理:注意抗旱、排渍,及时中耕除草和病虫害防治。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中游地区的湖南、湖北、江西等省的油菜主产区推广种植。建议北方春播制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油2003012
品种名称:丰油9号
选育单位:河南省农科院棉油所
品种来源:22A×P087-2
特征特性:丰油9号属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不育三系杂交种。该品种全生育期243天,较对照秦油2号早熟1天。幼苗直立,色绿,子叶肾脏形;苗期发苗快,缩茎段粗壮,茎、叶深绿色;叶厚有蜡粉,叶片有缺刻,琴状裂叶,底部叶片4~5对裂叶,顶裂大而椭圆,叶缘锯齿状,叶柄扁圆;花瓣黄色;匀生分枝,主花序长度61.2厘米,分枝部位52.8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9个,二次有效分枝数10个。单株角果数平均312个,每角粒数23粒,千粒重3.31克,籽粒黑褐色。菜籽含油量40.75%,芥酸含量0.59%,硫甙含量34.10μmol/g。抗寒性强,抗(耐)菌核病和病毒病能力较对照弱,抗倒伏能力较强。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度参加黄淮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7.7公斤,比对照秦油2号增产8.03%;2002~2003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76.3公斤,比对照增产1.78%;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77.0公斤,比对照增产4.82%。2002~2003年度参加黄淮组油菜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9.2公斤,比对照秦油2号减产1.4%。
栽培技术要点:1、精细整地。2、科学施肥:要求底肥足,苗肥轻,蕾薹肥早,三者比例为5:2:3。每亩施1公斤硼砂作底肥。提倡多施有机肥。3、适期早播:黄淮区直播田适宜播期为9月15~30日;育苗田为9月10~20日,以保证壮苗安全越冬。4、合理密植:高肥力田块密度1.0万株/亩,中肥田块密度1.2~1.5万株/亩,旱薄地或晚播田密度1.5~2万株/亩。5、加强田间管理:及时间苗、定苗、中耕、除杂,防旱防冻。6、防止病虫害:苗期用菌核净喷施,防止菌核病发生。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区的河南省、江苏省的北部及安徽省的北部推广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油2003013
品种名称:华双4号
选育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华油低芥821//华油3号/Marnoo///中油821/4/RS-1/5/95431
特征特性:华双4号属甘蓝型半冬性常规油菜。生育期平均211天,比对照中油821迟熟1天。绿色叶片,苗期半直立,黄色花瓣,株高170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8~11个,单株角果数300个,每角粒数20粒,千粒重4.05克,黑色种皮。对菌核病的抗性弱于中油821。含油量40.45%,芥酸含量0.16%,硫甙含量30.01umol/g。
产量表现:2000~2001年度参加长江中游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41.8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减产2.64%;2001~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110.0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2.13%;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25.9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减产0.62%。2002~2003年度参加长江中游组油菜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40.5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长江中游地区于9月15日左右播种育苗;直播期以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为宜。2、合理密植:移栽田密度0.8~1.0万株/亩,直播田密度1.4~1.5万株/亩。3、氮、磷、钾肥配合使用;必施硼肥,每亩0.5~0.8公斤。4、集中连片种植,防止品质变劣。5、苗期防治菜青虫、蚜虫,花期喷药2次,防治菌核病。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中游地区的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冬油菜主产区推广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油2003014
品种名称:华油杂6号
选育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8086A×7-5
特征特性:“华油杂6号”属半冬性甘蓝型油菜杂交种。生育期224天,与中油821相当。株高180厘米,株型为扇形较紧凑;子叶肾脏形,苗期叶为圆叶型,叶绿色,顶叶较大,有裂叶2~3对;一次有效分枝9个,二次有效分枝10个,主花序长85厘米,茎绿色,黄花,花瓣相互重迭。单株有效果441.62个,主花序角果长8~9厘米,每角粒数21粒。种子黑褐色,近圆形,千粒重3.23克。冬前、春后均长势强;抗寒中等;耐菌核病中等,抗病毒病;耐肥,抗倒伏,不早衰。籽粒含油量41.50%,芥酸含量0.21%,硫甙含量40.17μmol/g。
产量表现:2000~2001年度参加长江下游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57.3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2.4%;2001~2002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32.8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9.4%;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45.1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5.52%。2002~2003年度参加长江下游组油菜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44.6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7.85%。
栽培技术要点:育苗移栽宜在9月10~20日,直播宜在9月20~25日。育苗移栽密度宜在0.6~0.8万株/亩,直播密度宜在1.0~1.2万株/亩。合理施肥80%肥作底肥,20%肥作追肥,追肥应以腊肥为主,每亩用1公斤硼肥作底肥。花期注意防治菌核病。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下游区的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等地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生产上注意播种期过早会出现早苔早花。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油2003015
品种名称:湘杂油6号
选育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湘油15号自交系×742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半冬性杂交油菜品种,全生育期211天,较对照中油821迟熟1天。该品种子叶肾脏形,苗期叶片大,裂叶少,叶淡绿色。株高175厘米,一次有效分枝10个,二次有效分枝5个,主花序长70厘米。茎绿色,花瓣大,黄色。单株角果300个,角果粗壮,长7厘米,每角种子粒数20粒,种子黑褐色,千粒重4克,抗菌核病和病毒病能力低于中油821,抗倒性中等。含油量40.06%,芥酸含量2.04%,硫甙含量83.53μmol/g。
产量表现:2000~2001年度参加长江中游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1.2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7.53%;2001~2002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36.7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26.93%;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53.9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21.53%。2002~2003年度参加长江中游组油菜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45.2公斤,比对照增产4.39%。
栽培技术要点:育苗移栽9月中下旬播种,苗龄30~35天,叶龄6~7叶及时移栽到大田,密度0.8万株/亩,施足基肥,必须施用硼肥,冬前注意蚜虫和菜青虫防治。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中游地区的湖南、湖北及江西三省油菜主产区推广种植。生产中注意防治菌核病。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油2003016
品种名称:绵油12号
选育单位:四川省绵阳市农科所,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
品种来源:品93-496×绵7MA-1
省级审定情况:2001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系甘蓝型弱冬性隐性核不育三系杂交品种。全生育期育苗移栽220天,直播200天,比对照中油821早熟1~3天。苗期生长较旺,半直立,叶缘微波状,叶色深绿,有蜡粉,无刺毛。花黄色,粉充足。株高190厘米,匀生分枝。一次有效分枝9.5个,主花序60厘米,单株角果405.5个,每角粒数19粒,角果平生,中长、较细。千粒重3.36克。抗病性优于对照中油821。含油量39.24%,芥酸含量1.54%,硫甙含量55.27μmol/g。
产量表现:1999~2000年度参加长江上游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42.5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9.81%;2000~2001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69.3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0.68%;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55.9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5.4%。2001~2002年度参加长江上游组油菜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1.1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6.19%。2000~2001年度参加长江中游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56.1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7.14%;2001~2002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20.0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1.42%。2002~2003年参加长江中游组油菜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42.7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0.62%。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培育壮苗:在四川绵阳于9月11~18日育苗。10月上旬直播为宜,偏北偏西适当提早,偏东偏南适当推迟。2、因地制宜,适当密植:移栽田密度0.7~0.9万株/亩,直播密度0.93~1.2万株/亩。3、施足底肥,早施提苗肥,氮、磷、钾、硼肥合理搭配。每亩施纯氮10~12公斤,N:P:K=1:0.5:0.5,硼肥1公斤为宜。注意农家肥的施用,以栽后第一次追肥为主,12月底后不宜再施氮素化肥。无灌溉条件的干旱地区,在初花期必须进行根外喷硼,防止花而不实。4、防治病虫:苗床期、苗期和末花期施药治虫。初花至盛花期施药治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