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决定,这是总结我国历史经验,根据我国现实情况作出的重大决策,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科教兴国战略已经深入人心。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普遍认识到,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高等院校是宝贵的资源和财富。通过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培养科技人才,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从而提高生产力水平,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党和政府从资金、政策等各个方面加大了对高校的支持力度,使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在教育投入上,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从1998年起中央本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连续5年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仅此一项,中央本级财政1998年到2001年就增加教育经费314亿元,到2002年底5年累计可增加教育经费489亿元。从1999年到2001年,高校扩招152万人。目前,有高校在校本科生420多万人,硕士生29万多人,博士生7.6万多人。截止2000年底,全国已授予近600万人学士学位、54万多人硕士学位、6.5万多人博士学位。一大批博士、硕士已经担当起教学、科研和技术开发的重任,成长为新一代学术和科技带头人,有些走上了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岗位。
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进一步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两年多来,全国高等学校在广大党员和师生员工中大力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的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高校师生认真学习、深入研究、广泛宣传和自觉实践“三个代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教书育人,为促进伟大祖国的日益强盛而发奋学习。
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十年来,中组部、教育部每年都召开一次高校党建工作会议,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广大师生头脑,帮助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注意在优秀中青年教师和学生中发展党员,增强了高校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通过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保持了高校的持续稳定,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第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我国原有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形成于50年代,与当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其基本特征就是条条办学、块块办学。这种体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也造成了高校规模偏小、专业偏窄、小而全、条块分割和重复建设严重、办学质量及效益不高等弊端,使有限的教育资源不能得到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这种体制越来越难以适应形势的要求。针对这些问题,1993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逐步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正确决策,提出了“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八字方针。几年来,我们对517所高校进行了管理体制调整,实行了以地方为主、中央和地方共建的体制;对29所重点高校实行了以中央为主、中央和地方共建的体制;在317所高校开展了校际间的合作办学,形成了227个合作办学实体;先后将637所高校合并组70所多科性和综合性的高校。经过改革,基本扭转了长期形成的部门和地方条块分割、重复办学、教育资源浪费严重的局面,对大多数高校确立了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新体制,并扩大了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初步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办学的整体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