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承担着办后勤、办社会的沉重负担,高校后勤设施落后,学生食宿条件紧、缺、差,成为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日益强烈,社会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高等学校扩大招生规模已势在必行,后勤设施落后的问题就更显突出。针对这种状况,从1999年开始积极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2000年、2001年两年就完成新建学生公寓1900多万平方米,改造450万平方米,尚有1000多万平方米正在规划和建设之中;新建学生食堂260多万平方米,改造81万平方米,解决了200多万新入校学生的食宿问题。预计从2000年到2002年的三年内,全国新建和改造学生公寓4300万平方米,超过建国50年累计建设3200万平方米的总和;新建和改造学生食堂530万平方米,接近建国50年累计建设570万平方米的总和。在后勤社会化改革中,高校并没有把后勤职工推向社会,而是通过资产重组和改制妥善安排了后勤职工,调动了职工积极性,保证了改革的平稳进行。这项改革,在短短3年内,就初步解决了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瓶颈制约问题,学生宿舍、食堂等生活条件和教师的教学、科研等工作条件大为改善,全国高校呈现出广大学生勤奋学习、广大教师安心教学、一批高素质人才向高校流动的可喜局面。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可以说,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突破。
第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国家助学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
过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公费上学和毕业包分配制度,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生吃大锅饭的思想,既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制约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实行了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制度,并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负担合理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不仅形成了多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的格局,有效缓解了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压力,分担少量教育成本的收费制度也促使学生更加珍惜学习机会,提高了勤奋学习的自觉性。
在建立高等教育成本适当分担机制的同时,为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上学问题,国家相应建立了由奖学金、学生贷款、勤工助学基金、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构成的多元化的助学体系。从1998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教育部、财政部等部门又积极探索并建立了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截止2001年底,全国高校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共85.9万人,金额68.8亿元;已签定贷款合同的学生为27.2万人,金额24.3亿元;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了必要的贴息经费。从2002年起,中央财政每年拨款2亿元建立“国家奖学金”,奖励4.5万名学生。助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特别是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实施,基本保证了高校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
第五,高校教职工待遇显著提高,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长期以来教师收入普遍偏低,高校教师平均工资也处于较低水平,许多教师不安心教育工作。近几年来,国家通过立法等一系列措施,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普遍进行了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教职工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据对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统计,从1998年到2001年,教职工平均年工资收入由1.2万多元增加到2.4万多元,平均每年增长了25.5%,高校教师工资收入水平已经进入国民经济16个行业国有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的前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