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教师住房困难,国务院办公厅从1994年开始连续5年召开全国教职工住房工作会议,出台了对教职工住房的建、租、售实行优惠的各项政策和改革措施,教师住房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从1994年到2000年,各级党委和政府积极响应中央为改善教师居住条件实施“广厦工程”的号召,通过各级政府投入等多种渠道筹措经费,全国共计投入教职工住房建设专项资金1144亿元,建成1.5亿平方米住房。全国城市中小学教职工家庭人均居住面积已经超过了同期城市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积,高校教职工的居住条件改善号召实施了教师筒子楼改造工程。1998年和1999年,中央部委和地方共投资42亿多元,改造筒子楼501万平方米,使高校青年教师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改善,实现了在20世纪末消灭高校筒子楼的目标。住房条件的改善,调动了广大教师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
第六,教学改革稳步推进,教师培养力度逐步加大。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学校和广大教师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在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实施了“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建立了近200个理科、文科和工科等基础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基地,启动了670项教学改革项目。为适应软件产业发展的需要,35所高校试办了软件学院,38所高校的网络教育学院正在进行现代远程教育试点。有400多所大学开展了不同模式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为贯彻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重点支持西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建设兵团办好一所大学。拟由中央国债安排9亿元,用一年左右时间建成“西部大学校园计算机网络工程”。推进西部地区高校调整学科结构、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的工作正在积极展开。
为加大中青年教师培养力度,相继启动和实施了“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高校青年教师奖”、“骨干教师资助计划”等项目,国家每年用于培养和支持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投入超过了1亿元。这些都为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奠定了基础。从1978年至2001年底,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达46万人,学成回国14万人;1996年到2001年底,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人员1万多人,其中95%以上已按期回国。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为国服务,在教学、科研和创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
第七,高校科研实力迅速增强,科技成果产业化成效显著。
国家对高校的科研经费投入从1996年的47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173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5%。高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0%以上、重点项目一半左右,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30%以上。到2001年底,高校累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250项,占授奖总数的50.3%;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1022项,占授奖总数的34.3%;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178项,占授奖总数的25.9%。高校在国内外发表的论文,历年均占全国发表论文总量的60%以上。这些都充分说明,高校已经成为我国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生力军。
过去,我们评价高校的科研水平,往往只看发表论文数量的多少和教师学历、职称的高低,从而造成了科研与生产实践相脱节的现象。通过加强教育和制定政策,引导高校切实转变观念,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形成了一批科技实力较强、国际竞争力较高的科研和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创建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现在,高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05个,占全国的2/3;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3个,大学科技园22个,技术转移中心6个,基本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和成果转化的全方位的研究与开发基地。2000年,高校技术转让合同4946项。高校科技产业近几年来一直保持40%左右的增长速度,2001年实现销售收入约400亿元。以北大方正、清华同方、东软集团等为代表的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步成长壮大。我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和电子出版系统是北京大学王选教授带领课题组从1975年开始研制的。他们跨越了日本流行的光机式二代机和欧美流行的阴极射线管式三代机,直接研制成功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使我国印刷业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迈入了“光与电”的新纪元。他们从1981年开始致力于科技成果的转化,创办了校办企业并发展成为今天的方正集团,使中文激光照排系统从1985年开始进入市场。迄今为止,这一技术占领了国内报业99%和书刊(黑白)出版业90%的市场,而且占领了海外华文80%的市场,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清华大学的大型集装箱检查系统,仅用两年的时间就成功实现了产业化,在我国海关口岸投入使用,为打击走私活动、增加关税收入、提高通关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天津东港使用该设备两年来,查获走私违规案值超过7000万元,通关检放环节由原来的2-3天提高到当天完成。同时,他们还与澳大利亚、伊朗、土耳其、韩国签定了供货合同,积极拓展了海外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