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高等教育领域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基础课教学仍然比较薄弱,人才结构性问题还比较突出,原创性的科研成果比较缺乏,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还比较缓慢,高等学校学科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结合不紧密的问题还没有完全得到解决,等等。这些问题影响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国家急需人才的培养,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们要在成绩面前保持清醒头脑,在困难和问题面前增强信心和决心,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拓创新,认真解决前进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加快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坚持与时俱进,按照“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要求,把高等教育全面改革与发展引向深入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艰巨任务,21世纪的高校应该怎么办?今后高校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什么?这是摆在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十分重大而又紧迫的课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并作出回答。目前,全国高校大规模的共建、调整、合作、合并工作已基本告一段落。下一阶段,高校要按照“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要求,把高等教育全面改革与发展引向深入“巩固”,就是要做好高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各项后续工作,使这些高校在新的体制和机制下正常、有序、科学、高效地运转,使教育资源优化组合的效应充分发挥出来。“深化”,就是要在已经取得成绩的基础上,把高校改革的重点由宏观整体布局调整转向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完善,使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提高”,就是搞好学科建设,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学水平,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合格人才。“发展”,就是要与时俱进,加快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步伐,满足广大青年日益增长的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需要。为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等学校要注意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第一,加强学科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工作是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我们调整、合并的目的,都是为了加强学科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今后高校要把改革重心转向学科结构调整和提高教学质量上。要根据现代科学技术既不断分化又不断综合的发展趋势,积极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对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充分运用高校前一段改革形成的有利条件,以发展高新技术类学科专业和应用型学科专业为重点,全面进行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创建多学科、跨学科的研究中心,发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同时,要避免“千校一面”,坚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实际需要和本校的具体情况,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办出特色。
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的基础课比专业课更重要。高校扩招以后,学生人数大量增加,社会上反映,有的大学基础课教学质量不高,甚至有些课程还没有重点中学的优秀老师教得好,这种现象虽然是极个别的,但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提高大学本科生基础课的教学质量迫在眉睫。名师上基础课,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可以培养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较高的人文素养。有的学校废除了教授的终身制,把竞争机制引入学校,强化了教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对于提高教师素质是一个好的尝试。不少学校实行选课制,扩大学生自主选课的权利,也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高校要进一步完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必要的制度,鼓励院士和知名教授为本科生讲授基础课或开设专题讲座,要求教授、副教授必须上讲台讲授本科生课程,形成名师上基础课的良好风气,确保基础课教学质量。基础课教学中,特别要加强政治理论课、思想品德课和语文课程的教学,帮助和引导大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同时,要改进英语教学,为开展对外交流,吸收和借鉴世界先进文明成果打下坚实基础。现在很多大学生学了多年的英语,但听不懂、说不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在的英语教学不重视听、说训练。要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听、说练习,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水平。有条件的高校要积极推行用英语等外语进行科技、管理类课程的教学,选用一些优秀的进口原版教材,开展双语教学。
第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