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平同志提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高等学校作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今后要把科研工作的重点放在提高创新能力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上。一部分重点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承担起基础研究的任务,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增强原始创新能力,为人类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多数院校主要承担应用科技的研究开发任务。在这里我要明确地提出,我们从事应用技术研究开发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写论文,也不是为了得奖状,而是为了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高校要进一步办好孵化器,为科研成果转化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引导科研人员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入市场,搞好产学研结合。高校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当前首要的问题是理顺产权关系,建立退出机制,高校对企业只能承担有限责任。
要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自然科学研究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彼此不可分割,不可偏废。江泽民同志2001年8月在北戴河与国防科技和社会科学专家座谈时强调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提出了“四个同样重要”。2002年4月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提出了“五个高度重视”,对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五点希望”,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高校广大师生一定要深刻学习领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增强创新意识,深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树立良好学风,努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积极学习借鉴各国人民创造的有益文化成果,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繁荣,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中国先进文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师生也要注重学习哲学社会科学知识,掌握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方法,增强文化底蕴,提高人文素养。
第三,大力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努力培养和吸引优秀人才。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世界各国当前都在加紧制定和调整人才资源特别是高层次人才资源的开发战略,构筑人才高地,抢占人才制高点。我国能否在国际竞争中抓住先机、加快发展,关键在人才,尤其是高层次创造性人才。高校领导要牢记“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把加快培养和造就新一代学科带头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与国家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级专门人才,力争在“十五”期间逐步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人才数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的状况。选拔和培养人才不能有门户之见,搞“近亲繁殖”,而应有博大的胸怀和宽阔的眼光。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组织实施好“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和“高校青年教师奖”等优秀人才计划,吸引更多的海外优秀学者回国到高校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要重点扶持优秀青年教师,使他们能够脱颖而出,施展才华。
第四,进一步开展校地共建,为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高等院校与所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紧密联系,只有脚踏实地为当地服务,才能得到地方政府和群众的大力支持,才能更好地为全国服务,高校自身的发展才会有基础、有动力。如果好高骛远,不能很好地为当地服务,为全国服务就是一句空话。因此,不管是以中央为主管理的高校还是以地方为主管理的高校,都要牢固树立“共建的基础是贡献”的观念,都要首先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高校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主要应做好四方面的工作:一是要为地方输送各类优秀人才;二是要发展高科技产业,用高科技成果改造仍有生命力的传统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三是要支持地方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四是要为地方领导科学决策当好参谋助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