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布局上,一是扶持广西、云南、广东的甘蔗糖厂和新疆的甜菜糖厂进行技术改造,防止重复建设;二是引导福建、四川、海南、湖南、江西的甘蔗糖厂和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的甜菜糖厂进行结构调整,开发新产品,提高综合利用率,降低成本,恢复竞争力;三是引导不宜发展糖业的地区退出。
5. 蔬菜加工
目前,我国蔬菜总产量占世界的一半以上,已发展成为我国种植业中的第二大类产品,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位。但我国蔬菜加工的比例和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绝大部分蔬菜未经清洗、分级就投放市场,保鲜和加工薄弱,蔬菜损耗浪费比发达国家高出20个百分点以上。加工产品仍以传统的腌菜、泡菜、制干为主,近几年才逐步在沿海地区建立了一些以出口为主的速冻菜、罐藏菜、脱水菜加工企业。今后,要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蔬菜基地,努力提高蔬菜品质。要大力提高采后清洗、分级、预冷、保鲜、破碎、杀菌和包装等商品化处理程度,推行净菜上市。对传统的蔬菜加工制品要改进加工工艺、更新机械设备,使其在产品包装、质量等方面上一个新水平。加快发展具有出口潜力的蔬菜罐头、速冻菜、脱水菜、蔬菜汁、蔬菜粉、蔬菜脆片以及膨化蔬菜和保健蔬菜等。加大野生菜资源的开发利用。
在加工企业布局上,要在蔬菜集中产地建设一批净菜上市加工企业,在沿海和有出口条件的地区建设一批出口蔬菜加工企业,对传统的有地方特色的蔬菜加工企业给予适当扶持。
6. 水果加工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水果生产国。我国水果90%以上是鲜销,与发达国家40~70%进行加工相比,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我国水果品质良莠不齐,多数品质不高,不适合进行加工,影响加工业的发展。因此,今后首先要加强优良品种的培育与原料基地的建设。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水果的贮藏保鲜与加工。要重点建设产地贮藏库,开发水果生物保鲜技术,提高水果采后清洗、分级、预冷、杀菌、打蜡、包装等商品化处理程度,加大冷藏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要改造、改组现有水果加工企业,重点发展适应国内外市场需要的果汁、果酱、果粉、果酒和膨化果品等产品。要注重野生水果的资源开发,提高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
在加工企业的布局上,在水果的集中产区,分期分批投资建设水果自动分级包装厂、冷藏库,对现有的果汁、罐头、果酱、蜜饯、果酒、果干等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重点建设一批上档次、上水平的水果加工企业。
7. 茶叶加工
我国茶园面积居世界第一位,产量居世界第二位,出口占全球贸易量的20%,居世界第三位。我国虽然是茶叶生产大国,但人均消费量并不高,年人均消费茶叶300克,是世界人均消费量的60%。茶叶是我国具有出口优势的农产品。但加工的设备陈旧、产品的质量和包装档次低,综合利用不高。今后,要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加快传统制茶业的改造,提高连续化和自动化水平,提高科技含量。产品开发仍以饮料为主,要以保质、保鲜、保特色和使用便捷为基点,以名优茶、绿色食品、有机茶、保健茶为重点。茶叶加工要与医药业、其他食品业更加紧密结合,大力开发以茶叶为原料的健康食品、食品添加剂、保健品和药品。
在加工企业布局上,对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宗茶叶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在名优茶产地大力推进机械加工,在大中城市适当发展罐装茶饮料企业。
(二)畜禽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重点和布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生产快速增长,畜禽产品加工也有长足发展。2000年肉类总产量6125万吨,加工肉制品260万吨,蛋制品4万吨,涌现出一批规模较大、产品质量较高的“龙头”加工企业。但也应当看到,我国畜禽饲养结构不合理,畜禽产品加工整体水平低,用于加工的肉、蛋分别只占总产量的3~4%和1%,而发达国家一般为总产量 30~40%。我国鲜奶加工成乳制品只占50%,而发达国家一般在80%以上。我国畜禽产品加工行业内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比较严重,环保意识不强,产品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还很不够。今后,畜禽产品加工业要严格执行有关屠宰法律、法规,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肉类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进一步提高加工产品的卫生质量,推广HACCP卫生管理系统,提高深加工产品比例,规范市场有序竞争,重点抓好肉类、蛋类和乳制品的加工。肉类加工要进一步向机械化屠宰、加工与冷藏相结合、深度加工和综合开发利用的方向发展,并解决好产地与市场间冷藏运输环节薄弱的问题。乳制品要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