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畜禽养殖方式的转变对动物防疫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高度重视畜禽疫病防治工作,防范疫病风险。加强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养殖小区和规模化养殖场要有配套的防疫、消毒、疫病诊断和无害化处理设施,提高疫病的控制和预防能力。加强对广大畜禽养殖者的疫病防治常识和技能培训,不断增强畜禽养殖人员的防疫意识,建立严格的动物防疫制度,把防疫要求贯穿到养殖的各个环节。要提高基层兽医队伍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意识,切实为散养农户和规模养殖场(区)搞好防疫服务。搞好动物疫病监测,严格动物疫情报告制度,及时掌握动物疫病流行动态,指导畜牧生产者搞好防疫。按照重大动物疫病应急预案要求,及时控制和扑灭动物疫情。
七、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九)转变畜禽养殖方式的动力来自市场,开拓市场的主要力量是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在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产业基础好的优势产区培植一批大规模、高水平、国际化的龙头加工企业,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或进口国要求组织畜产品深加工,生产有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真正把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引导企业和农户通过利益机制实现产销和服务对接。龙头企业要与养殖场户签订购销合同,组织农产按标准和合同规定安排饲养,规避市场风险。积极培育各类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统一开放的大市场联系起来,进行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营销和统一服务,通过提高组织化程度,加快养殖方式向现代化转变。
八、落实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
(十)转变养殖方式需要采取积极的产业政策加以引导和扶持。各地要充分用足、用好现有扶持畜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同时在推进畜禽养殖方式转变过程中,要积极争取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在信贷、财政补贴等方面的扶持。积极帮助农户争取小额贷款和农产联保贷款,支持农户发展规模生产,提高生产能力。努力拓宽投融资渠道,整合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畜禽良种、动物保护、农业科技示范等专项资金,并广泛吸引社会、个人和外资对畜牧业的投入,为推动畜禽养殖方式转变提供资金保障。要逐步建立降低养殖业风险的长效机制,探索推行政策性保险,建立畜禽养殖风险基金、疫病扑杀专项补贴制度。各地要正确引导农民充分利用荒山、荒地和一般耕地发展畜禽规模养殖。
九、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稳步推进畜禽养殖方式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