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重大疾病防治有序有力。继续加强艾滋病、结核病的防治,巩固血吸虫病、疟疾、碘缺乏病、布鲁氏病等地方病的防治成果。开展杭州市城乡社区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体系研究,建立了“统一指挥、团队协作、区域指导、绩效考核”的城乡社区疾控工作机制。认真实施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工作,加快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和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力度不断加大。出台《杭州市区困难重性精神病人免费治疗若干规定(试行)》,试点开展社区重性精神病人管理治疗、心理卫生进信访等工作,全市精神病人监护率达99.63%。
(三)卫生监督执法阳光规范。创新服务水平,在餐饮消费领域实施“五常”法管理。按“规范一批、整合一批、置换一批、淘汰一批”的整治措施,建立百荷厨房式、一条街式、食堂式、单体连锁式联营店76家。新创建“八小”行业示范街(社区)26条(个)。在游泳场所、宾馆、住宿业、饮用水、中小医疗机构中全面推行量化分级管理。构建权力阳光运行机制,全市96301共受理投诉举报4242件,督办、办理、满意率均达100%。130余项重大活动保障引入风险评估方法,直接服务35万余人次,确保了不发生一起群体性食物中毒的工作目标。广泛开展《
食品安全法》的宣传贯彻,着力提升食品安全监管业务素质和执法能力。
六、强化服务质量管理,看病难问题进一步缓解
(一)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继续深化卫生部“医疗质量万里行”和“医院管理年”活动,确保医疗质量有保证。制订《杭州市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活动方案》,以市级质控中心为依托,健全质量管理、评估考核、信息报告等管理体系。加强医疗机构监管,开展“医疗安全百日活动”等检查,将县级医院建设和质量管理列入区、县(市)政府公卫目标考核。结合“平安医院”建设,出台《关于实行医疗争议事件认定及责任追究评析制的暂行办法》,配合司法局开展建立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的调研。
(二)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优化创新。从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着手,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在免费婚检和免费孕前优生检测的基础上,市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展免费产前筛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的通知》。同时,积极探索政府投资路径从供方向供需方结合转变,并从卫生领域拉动内需的新途径,按照预防为主的方针,发放了专项用于青少年牙齿窝沟封闭的健康券,累计已为12.8万名学生提供免费口腔保健服务。强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对社区公共卫生补助经费进行调整,重点是对建立健康档案、慢病管理、妇儿保健进行考核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