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主要任务
(一)优化社会教育资源的教育功能。深入研究本市各类社会教育基地的课程资源,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技馆、博物馆、文化宫、体育馆、游泳馆、生态园、植物园、动物园、名人馆等社会资源,提出优化各类教育基地资源的措施,促使本市各类社会教育基地资源能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提升教育和服务水平;在中小学课程方案指导下,深入开发各相关社会教育基地不同层次和项目范畴的资源,增强场馆内容的情景化和互动性,使之与课程实施要求相整合,完善基地的资源结构,提高资源的教育价值。
(二)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资源有机整合。促使中小学关注校外教育,利用好社会资源,完善课程体系和实施途径,结合不同学科的课程内容,明确教材、学习训练或作业设计、教师教学参考用书三个不同层面与社会教育资源整合的具体要求,并逐步完善整合的形式、内容、过程、方法等,以方便学校和教师组织学生利用具体的社会教育资源,有目的地开展教育活动。同时,推动区县和学校广泛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来设计与实施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三)编制各类社会教育基地的教学活动指南。本市各类社会教育基地要针对课程要求编制“教学活动指南”,对学生在基地开展实践活动提出具体目标与要求。“教学活动指南”要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明确不同学段学生在教育基地结合不同资源进行实践学习的具体目标、内容、方式和要求,明确教师指导、资源配套、活动开展等方面的思路,设计具体的活动项目和学生“作业单”,以指引实践活动的开展。
(四)建立中小学课程改革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的机制。要建立推进青少年学生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结合课程学习的政策机制,主要包括经济上的“杠杆机制”,管理上的“互动机制”,实施中的“安全机制”,评价上的“激励机制”等。要明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社会教育基地,教学研究指导机构和中小学校等在实施本项工作中的职责与任务,做到制度明确、职责明确、任务明确、措施到位。
四、实施要求
(一)资源分布研究
对现有的科普教育场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名人等各类教育资源开展相关调研,基本理清社会教育资源分布情况,建立各类教育基地资源档案,并按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民族文化系列、公民教育系列、健康与生存系列、科普教育系列、艺术教育系列、农业生态系列、职业技能实训系列、爱心志愿者服务系列等进行分类,组织编制“基地地图”,明确基地教育资源的容量分布。充分利用长三角地区社会教育资源,逐步形成长三角地区社会教育共享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