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以设区市为地缘单位进行。各设区市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加强对专业设置和调整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在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中等职业学校积极参与的基础上,逐步完成区域内的专业结构调整优化任务。
二是实施统筹规划。各设区市要在各县(市、区)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各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科学制订本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做到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稳步推进。
三是为产业发展和学生就业服务。按照“做强主体专业,拓展新兴专业,改造传统专业”的思路,结合各地产业发展特点和学生就业情况,扬长避短,错位发展,调整优化专业结构。
四是着力于推进职业学校专门化建设和特色化发展。按照“做特、做精、做强”的要求,合理配置资源,促进职业学校办出特色、办出品牌、办出水平。
四、积极组织实施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
1. 各设区市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承担起统筹本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职能,全面推进市本级及所辖各县(市、区)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计划的制订和实施工作。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强化专业统筹规划意识,合理规划职业教育布局,科学确定主体专业目录,指导所属职业学校修订和完善专业结构调整方案,自觉主动地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
2. 大力扶持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相关的专业;重点发展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紧缺的专业;积极拓展新能源、新材料等与产业转型升级密切相关的新兴专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专业,调整市场需求过剩的专业。凡同一设区市内已有3所以上职业学校开设的专业,原则上不再新批准设置。
3. 强化主体专业建设。主体专业是指基础条件好、办学水平高的专业,一般应符合省级示范专业的基本条件。一般的中等职业学校应培育1-2个主体专业;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应培育设立2-3个主体专业;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应培育设立3-4个主体专业,并逐步培育形成1-2个专业集群。同一县(市、区)域内职业学校新设主体专业一般不能重复设置。
4. 各设区市要加强对所辖各县(市、区)申报新专业的审核管理工作,以教育部新颁布的《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为基本依据,严格审核新设专业。连续两年招生不足计划70%的专业,不再批准新设。对各地新设专业,省教育厅每两年进行一次抽查,不合格的将责令限期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