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典型海湾港口发展和生态系统保护生态功能区类型
(1)分布与生态环境特征
全省共有典型海湾港口发展和生态系统保护(或水产资源保护)生态功能区2个,分布在三沙--罗源湾和东山湾,面积共计3613k㎡,占全省海域生态功能区总面积的9.9%。该类型的2个功能区均为腹大口小的大海湾,具有深水大港港址和特殊的海湾生态系统,海域的自净力差,对污染物质和营养物质的输入敏感,其主导生态功能为港口航运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2)本类型区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海湾周边城市污水、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港口船舶和养殖污染导致局部海域的水质下降,局部海域海水富营养化;部分红树林、湿地遭受破坏,面积缩减;三沙湾外来物种互花米草入侵对滩涂养殖和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
(3)区域生态保护与建设重点
实施海岸带综合管理,协调各种涉海开发活动,严格管理湾内围垦,严格审批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控制陆源污染、港口污染和近海、滩涂水产养殖对海湾的污染;加强重点渔场、海湾及其他渔业水域等重要水生资源繁育区的保护,严格渔业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实现渔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采取有力措施保护湾内的各级自然保护区和水产与鱼类的繁育增殖保护区,严禁影响和破坏保护区的开发与建设活动;严格保护红树林、珊瑚礁等典型生态系统和沿海防护林,加大对外来物种互花米草的整治力度和红树林湿地等的生态修复。正确处理好港口建设与海洋生态系统特别是海洋自然保护区的关系。
16.典型海湾型港口发展和污染控制生态功能区类型
(1)分布与生态环境特征
全省有典型海湾型港口发展和污染控制生态功能区1个,其范围为湄洲湾海域,面积358k㎡,占全省海域生态功能区总面积的1.0%。其主导功能为港口航运环境。湄洲湾两岸规划兴建以石化为龙头的临海工业基地和新兴的港口工业城市。
(2)本类型区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排入湄洲湾的污染物不断增加,导致局部海域水环境质量下降,水体面临富营养化的威胁。
(3)区域生态保护与建设重点
严格按照海洋功能区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的功能定位进行有序开发,提高资源的集约利用效率;在建设大型深水港口和港口工业的同时,加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海洋污染防治力度,实施基于海洋环境容量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加强对海洋倾废、船舶排污和港口的环境管理,建立突发性污染控制和应急处理机制。实现经济建设与海洋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17.河口湾港口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类型
(1)分布与生态环境特征
全省共有河口湾港口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珍稀海洋生物等)生态功能区3个,以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港口航运环境为主导生态功能,分布在闽江、晋江和九龙江三大河流河口,面积共计12927k㎡,占全省海域生态功能区总面积的35.5%。该类型区生物多样性丰富,有大面积湿地和鱼、虾、贝增养殖区,闽江口为国际候鸟迁徙的重要中转驿站,晋江和九龙江河口分布有多种海洋珍稀动物和大面积红树林湿地,分布有多种海洋珍稀动物,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2)本类型区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受河流污染物排入以及港口排污影响,河口水域污染逐步加重;红树林遭受人为破坏,面积日益减少;湿地面积缩小,生态功能退化。泉州湾河口滩涂湿地遭受外来物种互花米草侵入,对滩涂养殖和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
(3)区域生态保护与建设重点
协调河口港湾开发利用(港口、围垦造地、养殖、旅游等)与海洋生态保护的关系,严格按照海洋功能区划进行河口湾开发利用;禁止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进行生产性活动,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机构,完善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机制,提升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能力;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功能,严格管理在河口、红树林等重要湿地以及天然贝类繁殖区域的开发活动;加大对泉州湾内滩涂湿地的外来入侵物种互花米草的整治力度;实施流域综合整治和河口区域的生态修复;合理开发滨海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
18.近岸海域渔业与海洋生态系统保护(或海岸自然遗迹保护)生态功能区类型
(1)分布与生态环境特征
全省共有近岸海域渔业与海洋生态系统保护(或海岸自然遗迹保护)生态功能区3个,以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提供渔业资源为主导生态功能,分布在沙埕--北茭近岸海域、福清--崇武近岸海域和龙海--漳浦近岸海域,面积共计19547k㎡,占全省海域生态功能区总面积的53.6%。该类型区主要是敞口的海湾,直接濒临近海的潮间带及其以外的近岸海域,其海洋环境受陆域影响较小而受外部海洋的影响很大,自净能力强,对风暴潮等海洋灾害敏感,海洋和岛礁生物多样性丰富且富有特色,分布有多处重要生境和自然遗迹,内湾滩涂养殖业发达,外湾渔业资源丰富,为鱼、虾、贝增养殖区。
(2)本类型区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陆源污染和水产养殖污染导致部分海域水质污染;人为过度采捕造成中国鲎等珍稀海洋生物减少和近岸渔业资源衰竭。
(3)区域生态保护与建设重点
加强对红树林、滨海湿地和经济生物的自然产卵场、繁殖场、索饵场的保护,对典型生态系统、珍稀物种栖息地和自然遗迹建立自然保护区或海洋特别保护区,实施强制性保护;严格渔业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禁止使用定置网,严格执行休渔期制度;采取科学的养殖方式,减少养殖污染,保障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合理开发海岛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严格限制开采海砂。
(五) 重要生态功能区
为突出对保障全省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关键作用的区域,根据生态功能区划结果,在107个生态功能区中,以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土壤保持、风沙与石漠化控制、饮用水源水质保护、特大型水库水环境维护6类主导生态功能为依据,确定了50个重要生态功能区(附表4和附图3)。其中陆域重要生态功能区为45个,面积合计70684.8k㎡,占全省陆域总面积58.2%;海域重要生态功能区为5个,面积合计16540k㎡,占区划的海域生态功能区总面积45.4%。本区划确定的重要生态功能区为省级重要生态功能区。在划定的重要生态功能区中,除了设区市饮用水源水质保障重要生态功能区类型外,其他类型重要生态功能区均以生态功能区为单元确定。
1.重要生态功能区类型
(1)河源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23个)
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按流域可分为以下4个分布区:
①闽江河源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11个)
武夷山河源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1101)
建溪流域西北部山地水源涵养和林业生态功能区(1102)
建溪流域东北部山地水源涵养和林业生态功能区(1103)
建溪流域西南部山地水源涵养和林业生态功能区(1105)
富屯溪流域西部河源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1201)
富屯溪流域中部山地水源涵养和林业生态功能区(1204)
富屯溪流域南部山地水源涵养和林业生态功能区(1208)
沙溪流域北部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1301)
沙溪流域西部山地水源涵养和林业生态功能区(1302)
沙溪流域中部山地水源涵养和林业生态功能区(1303)
沙溪流域西北部山地水源涵养和林业生态功能区(1304)
②汀江河源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1个)
韩江流域中北部山地自然生态恢复与维护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1401)。
③木兰溪--晋江--九龙江和大樟溪、尤溪河源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8个)
莆(田)--仙(游)--永(泰)--德(化)界山区河源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2302)
尤溪、大樟溪上游山地自然生态恢复与维护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2303)
尤溪流域西部河源地水源涵养和林业生态功能区(2305)
龙江、萩芦溪河源自然生态恢复与维护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2401)
木兰溪、晋江上游河源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2402)
玳瑁山河源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2501)
南靖树海河源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2502)
九龙江北溪上游山地水源涵养和林业生态功能区(2503)
④赛江、霍童溪河源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