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投入保障机制。市、县(市、区)财政要将城乡清洁工程和数字城管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确保环卫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设备更新购置经费和日常运行经费,城中村、农村、无物业管理社区、楼院、河道、进出口通道等公共服务区域清扫保洁及垃圾清运经费得到落实。对农村、河道、无物业管理楼院清扫保洁人员给予适当补助。将城乡清洁工程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从新农村建设资金中切出一定比例,用于农村村容整治。
3.法制保障机制。启动《
太原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修订和数字城管立法工作,依据国家最新颁布的《城乡容貌标准》制定出台我市《城乡清洁容貌标准》,明确清洁农村、社区、楼院、河道、出入口通道等整治标准。继续加大“车辆乱停、摊点乱摆、广告乱贴、工地乱象”整治执法力度;制定不文明施工、绿化浇水冲泥上路、混凝土罐车运输抛撒、沿街门店门前责任制不落实、游商小贩乱摆乱卖、早摊、夜市、烧烤点占道经营、门店装修乱堆建筑垃圾、废品回收站脏乱、垃圾中转站管护不到位、司乘人员乱扔垃圾杂物等“十个源头治理标准”,为城乡清洁工程提供法制保障。
4.技术保障机制。完善技术保障机制、提升清洁工程科技含量,数字城管在扩面基础上提质。按照“提高档次,完善标准,增强考核性和可操作性”要求,加强对区级平台的考核和信息采集单位、采集人员的管理。继续推进数字城管二期工程建设,完善评价模型,提高信息采集、案卷批转、协调指挥、数据分析水平。整合城乡管理基础资料和业务数据网络平台,实现基础数据信息资源共享。
5.规划引导机制。编制城乡清洁工程中长期发展规划。严格按照“三同时”要求,把垃圾处理设施、公厕、集(农)贸市场、废品回收站、停车场等项目建设作为重点内容,纳入全市城乡建设总体规划。根据“节能减排”要求和相关“绿色标准”,研究制定我市公厕、集(农)贸市场、废品回收点改建和垃圾资源化、减量化收运处理新工艺、新技术。
6.作业管理机制。按照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要求,深化环卫作业与管理体制改革。扩大专业管理覆盖面,推行各种形式的专业化接管、接运、接扫。强化门前和区域责任制度监管和落实,推行社会化清雪除冰。按照市场化购买公共服务方式,推行清扫保洁、垃圾收运市场化改革。按照重心下移原则,健全管理体系,加强所站建设,强化基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