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等部门关于促进工业设计、海洋工程装备、游艇、文教体育用品、通信设备、机器人、高效照明等7个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培育、吸引和集聚一大批工业设计专门人才,特别是海内外高端人才,增强工业设计的内生动力和辐射能力。一是建设工业设计人才校企培养基地。鼓励高校、职业培训院校、社会培训机构与工业设计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对接,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工业设计专业教育,有针对性地设立与工业设计产业相关的专用学科,支持院校与企业联合建设工业设计产业实训基地和订单式人才培养基地,加快培育工业设计紧缺人才。二是完善工业设计人才流动机制。鼓励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相关企业开展工业设计人才的国际交流,在输送人才学习国际先进经验的同时,注重引进海内外高级工业设计人才。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要对工业设计人才海外培训、海外专家开展工业设计研发和交流活动给予立项、经费资助等方面的支持。三是健全人才激励机制。积极构建以人才评价、培养、激励、流动为主要内容的人才政策体系,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允许工业设计人员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分享创新收益,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按照规定实施期权、技术入股和股权奖励等激励。

  (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一是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立知识产权协调机制,统筹协调全省工业设计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工作。建立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的工作机制,严厉打击各种侵犯工业设计知识产权的行为。二是完善知识产权服务机制。鼓励工业设计自主创新所形成的成果及时申请注册登记,强化知识产权社会中介服务,帮助企业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形成贯穿于工业设计产品创作、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三是保护和推广工业设计著名商标。积极鼓励和支持工业设计企业申报著名商标认定,被认定为山东省著名商标的工业设计商标可按有关规定受到或申请特殊保护。

  (五)优化工业设计发展环境。充分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加强宣传推广力度。通过开展各类有利于工业设计发展的活动,增强全社会工业设计创新意识,营造良好的工业设计创新氛围。一是联合有关部门,举办具有山东特色的工业设计大奖赛,设立山东省优质产品工业设计奖;组织开展“山东省工业设计优秀人才”评选,对发展我省工业设计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按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二是举办我省工业设计创新成果展及论坛。借鉴产学研展洽会的成功经验,不定期举办全省工业设计成果展,倡导原创设计和设计创新,向社会展示我省工业设计产品及成果。举办工业设计论坛,邀请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工业设计学者、设计战略研究学者、工业设计师、企业家等开展广泛研讨。三是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成立山东省工业设计协会,促进工业设计公司、工业企业、高校院所及中介机构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规范投融资平台、法律服务平台、关键共性技术平台等中介服务平台建设,为工业设计企业提供良好服务,推动工业设计产业健康、有序、快速发展。四是鼓励我省企业与国内外知名的从事工业设计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设计机构联合建立工业设计中心,积极开展先进工业设计理念、文化学术交流与研究,鼓励企业加强与国际著名设计机构的战略合作,联合开展文化、品牌、创新理念的研发活动。

关于促进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国防科工办)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是海洋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发展海洋工程业、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产业,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度高,涉及领域广,关联度大。加快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发展,对于发展海洋产业、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国家海洋战略和省委、省政府有关部署要求,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现状

  (一)规模实力较强。随着海洋产业发展,我省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规模实力不断增强。2009年,全省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及配套规模以上企业150余家,完成工业总产值600亿元,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

  (二)比较优势突出。我省作为东部沿海经济大省,发展海洋装备制造业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工业优势和资源优势。初步形成以青岛、烟台、威海为中心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以东营为中心的浅海油气装备研发制造基地。北海船舶重工的10万载重吨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烟台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的半潜式钻井平台、自升式钻井平台、大型起重铺管船,烟台杰瑞石油装备技术有限公司的固井设备,山东海洋仪器研究所的海洋浮标等仪器设备,青岛华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和青岛双瑞防腐防污工程有限公司的海水淡化超滤膜设备,青岛光明环保技术有限公司的海洋环保油水分离设备,青岛海德威科技有限公司的压载水处理系统,德国埃斯倍传动系统(青岛)有限公司的海洋风电装备,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港口机械厂的轮胎式集装箱龙门起重机、16吨至40吨门座起重机、32吨带斗门机等系列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三)科技实力雄厚。省内聚集了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等国家重点科研单位,拥有海洋监测设备专用试验码头、海洋岸边实验站、风浪水槽等专用试验设施,凝聚了大批高层次海洋科技人才。现有省级海洋科研教育机构30余个,海洋科技人员近万人,在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方面拥有一批国内外领先的科技成果。

  (四)机遇挑战并存。21世纪是海洋世纪,全球海洋经济发展方兴未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步伐加快,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条件。同时,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省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存在着发展方式比较粗放、产业结构层次不高、产业体系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产业发展不协调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

  二、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任务目标

  (一)指导思想。跟踪世界海洋工程装备发展前沿,坚持陆海统筹,发挥比较优势,推进科技创新,扩大对外开放,着力提升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创新水平,大力发展重大成套设备、高技术装备以及高技术产业发展所需关键装备,建设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大省,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和海洋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二)方针原则。

  1.统筹政策引导与市场调节。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建立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和市场机制,促进各类经济要素有效聚集和产业健康发展。

  2.统筹以海带陆与以陆促海。以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为骨干,发挥我省工业整体优势,整合陆海资源,推进陆海优势资源向省内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聚集。

  3.统筹上下游产业协调发展。以装备制造为龙头,以配套为基础,培植发展产业链,带动原材料生产、装备研发设计及工程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

  4.统筹自主研发与引进创新。发挥省内科技力量支撑作用,加快技术研发自主化和成果产业化;利用国内外、省内外科技资源,加快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培植产业核心竞争力。

  5.统筹产业发展与生态环保。坚持资源开发、产业培植、区域打造、生态保护相结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调发展。

  (三)任务目标。到2015年,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50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年均递增20%以上;主要装备本地化配套率达到40%。到2020年,海洋工程装备研发制造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成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

  三、发展重点

  (一)海洋油气装备。

  1.在制造方面,以烟台来福士、中海油(青岛)公司、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武船重工、蓬莱巨涛海洋工程公司等骨干企业为重点,加快研发制造多功能自升式钻井平台、固定式桩基平台、移动平台、深水浮式平台设施、深海半潜式钻井平台、浅海固定采油平台、大型模块等钻井平台;起重铺管船、半潜式起重铺管船、半潜式自航运输船、半潜式深水钻井船、多用途工程船、举力式半潜船、钻井船等海洋工程船舶;以东营科瑞控股集团、胜利高原公司等企业为重点,加快研发海洋石油钻采设备、压裂成套设备、固井成套设备、液氮泵送设备和连续油管作业设备等海洋油气井下作业设备。培育形成国际一流的大型化、深海化、专业化海洋油气装备集群。

  2.在研发设计方面,依托重点工程和重点领域,针对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加工、储运等装备需求,加快建设烟台中集海洋油气装备研究院,建成国家级海洋油气装备研发设计平台,整合胜利石油钻井工艺研究院、中国海洋大学等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同时引进国外研发设计力量,强化海洋油气装备的概念设计、基础设计,深化详细设计、生产设计,提升我省海洋油气装备自主研发设计能力。

  3.在设备及零部件配套方面,巩固提升动力设备、发电机组、深海钻机成套设备、井控设备、水下生产系统及海底电缆、海洋工程用钢、系泊链、螺杆钻具、钻井泥浆泵等优势产品,同时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围绕海洋油气装备各个部分的配套需求,自主研发或引进研发轮机部分(压缩机、分油机、压载泵等)、机电部分(推进器、分配电系统、自动化设备、通导设备、照明设备等)、舾装部分(救生设备、系泊链等)、钻井部分(井架、钻台、管道、固控设备等)的关键配套设备及零部件。

  (二)填海围岛及航道疏浚工程装备。

  1.填海围岛工程装备。支持山推股份公司、临工集团、常林集团、福田雷沃重工、方圆集团等企业,大力发展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路面机械(压路机、推耙机、平地机等)、大型起重机、塔机、水泥搅拌车等适应填海围岛的工程类优势产品。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