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山东省农业厅关于印发《山东省2010年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实施方案》的通知

  (3)整治标准。做到“九有”,即有种子经营许可证;有工商营业执照;有经营档案;有必要的种子仓储设施;有进销货台帐;有进销货发票;有信誉卡;有质量保证书;有相关的管理制度。
  此项工作由省种子管理总站负责。
  (五)全面实施瓜菜果茶食用菌标准化建设规划
  1.任务。一是加快健全标准体系,尽快将生产技术标准转化成便于操作的“明白纸”式的简明操作规程,加大培训力度,使更多的生产者能够掌握标准、应用标准。二是以“龙头+基地+农户”为主要模式,按照规划要求,有序推进标准化基地建设。标准化基地建设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要具备一定规模,生产相对集中连片,省级标准化基地至少要达到“十有”标准。三是加快 “三品一标”认证和品牌培育步伐,加快资源优势向市场优势的转变。对瓜菜果标准化基地实行强制性认证,未认证的不能纳入省级标准化基地之列。四是建立例行监测制度,定期对瓜菜果茶食用菌产品进行监测。
  2.措施。为确保规划落实到实处,各地要根据规划要求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层层分解工作任务,做到任务到县、到乡、到村,到企业、到基地、到地块。要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做到责任到县、到乡、到村、到企业、到农户,确保人员、措施、责任“三到位”、“三落实”。二要积极争取多元投入,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和群众投入的积极性,鼓励不同经济成份和各类投资主体,以承包、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不同形式,积极参与标准化建设。充分利用好各级政策扶持资金,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工程、生态农业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扶贫等项目资金捆绑使用,整合资源,集中投入,做好结合文章。三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企业、协会、合作组织实行 “三品”认证。
  3.目标。年内建设标准化瓜菜基地300万亩,果品基地200万亩,茶叶基地2.9万亩,食用菌基地2000万平方米;新认证“三品”500万亩。
  (六)集中开展农资打假行动
  1.任务。一是加强市场主体清查。制定工作计划,依法对各类农资生产、经营主体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并建立档案。对证照不全的单位、个人和经营假冒伪劣农资问题严重的摊点,要联合有关部门依法予以坚决取缔;二是加强农资产品质量抽查。重点监测群众反映强烈和问题突出的区域、产品、企业,并将抽查结果依法予以公告,对不合格的农资产品及售假劣农资产品的企业要依法处理;三是抓好案件查处工作。对市场检查、投诉举报、媒体披露等各种途径发现的案件线索,严格按照“五不放过”原则,予以彻底查处。对那些影响范围大、群众反映强烈、给农民造成重大损失的案件,采取挂牌督办,联合办案等形式,追根溯源,一查到底。积极鼓励各级农业部门办大案,办要案,完善大案要案奖励激励机制;四是积极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要积极组织开展优质农资产品推介活动,大力推广农资连锁、农资农技“双连锁”、农资行业协会等模式,支持和鼓励有实力、信誉好的名优农资企业、农资专业合作组织等直接到乡村设立经营网点,构建新型农资经营网络,畅通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渠道,减少流通环节,降低采购成本,不断提高优质农资的覆盖面和市场占有率;五是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研究制定农资企业诚信管理办法和信用评价体系,根据农资市场主体资格、商业信用、守法程度、消费者投诉、公众评价等信息,结合农资质量监督抽检结果,建立监管对象诚信档案,依法实施信用等级分类管理并建立“黑名单”制度,对多次违规、信誉差的企业,进行重点监控,限期整改,整改仍达不到要求的,依法取消其生产经营资格。
  2.措施。一是明确重点分工。结合当地的重点产品、重点区域、重点市场,制定操作性强的治理行动方案,把工作任务细化分解到具体的单位和岗位。保障工作经费,提供必要的执法条件,确保农资打假专项整治工作的有效开展;二是广泛开展农资打假宣传。充分发挥舆论宣传的导向和监督作用,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各种媒介,大力宣传农资法律法规,增强农民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利用印发明白纸、宣传单等多种形式,普及农资识假辨假常识,推广放心农资。深入报道农资打假工作的成效和典型假劣农资案件,为农资打假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三是强化对农民的服务指导。要通过多种渠道推介发布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积极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和农资产品使用相结合的培训、示范和推广工作,指导农民在购买农资时注意索证索票,提高农民自我保护能力。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农资,节本增效,防止因使用不当造成农业生产事故。充分发挥“12316”三农服务热线平台的作用,及时处理解决农民群众关于农资质量的投诉举报;四是完善农资打假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牵头作用,及时研究和部署农资打假的有关工作,加强与农资打假协调小组成员单位的沟通与协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不断提高监管效能。认真落实《农业生产资料监督管理工作暂行规定》,进一步完善投诉举报制度;健全案件报告制度、重大案件督办制度和跨区域农资大要案协同查处工作机制;完善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五是抓好农资执法能力建设。各地要加强农资打假执法体系建设,建立机构稳定、执法有力的农资打假和监管工作队伍。着力推进县级农业综合执法,支持基层执法机构改善执法手段和装备,同时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基层执法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六是搞好对专项治理行动的督查。省里将适时派出督查组赴各地指导和督查农资打假工作,各市也要加强对本市农资打假工作的督查,督促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对农资市场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理的地方,进行通报批评;对那些因监管不力,导致重大假劣农资案件发生,造成重大损失和责任事故的,严肃追究当地政府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对工作措施得力、成效显著的,要通报表扬。
  3.标准。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等违法行为明显减少;重大案件全部得到查处;放心农资下乡进村覆盖范围扩大;农资市场秩序好转,农民满意度提高。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