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围绕产业承接发展重点,构建企业主体、市场导向、政府推动、产学研用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促进产业承接与自主创新相融合。全面落实自主创新优惠政策,加大创新产品政府采购力度。围绕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为抓手,建立一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大学园区。建立与长三角区域科技资质互认制度。完善企业自主创新激励机制。支持骨干企业建设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建立健全面向产业园区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实施高端人才引进计划和培养工程。充分发挥合肥技术创新成果交易平台和芜湖高新技术产权交易平合的作用。
(四)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加快城镇化进程,优化城市功能分区,增强中心城市功能,实现产业与城镇互动发展,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支撑。编制实施示范区城镇体系规划。突破行政区划界限,探索跨区域合作新途径。适时调整行政区划,优化产业和城镇发展空间。推进沿江城市跨江联动发展,实现产业承接与城镇化发展相融合。加快合肥经济圈一体化、芜(湖)马(鞍山)同城化。加快马鞍山、铜陵等资源型城市转型.加强县城和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具备条件的县城要加快发展为中小城市。
(五)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大力构建与长三角地区一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优化能源供应结构,完善人水和谐的水利保障体系,加快推进区域信息一体化。编制实施皖江城市带基础设施专项规划。推进以快速客运铁路和城际铁路为重点的铁路建设,以加强示范区与周边地区互联互通为重点的高速公路网建设,以合肥新桥国际机场为重点的机场建设,以安徽段长江干支流航道整治和现代化港口群为重点的内河运输体系建设,以及合肥等市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规划建设芜湖核电项目,做好池州、安庆核电项目前期工作,规划建设沿江大型煤炭储运基地。积极发展新能源,加大农村电网改造投入。加快合肥、巢湖等城市备 用水源地建设,推进引江济巢前期工作。建设区域性数据中心、呼叫中心、容灾备份中心,完善区域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平台。
(六)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加强用地调控,提高投资产出强度,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示范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编制实施示范区环境保护专项规划、长江岸线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严格执行转移项目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保“三同时”制度。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实行环境信息公开公告制度。制定促进承接产业转移的环保政策°推进国家和省循环经济试点,加快巢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等重大生态环保工程。
(七)促进区域联动发展。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区域合作,深化与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扩大与珠三角、环渤海、海峡西岸、港澳合等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密切与中西部地区的联系。推进与长三角在科技要素、人力资源、信用体系、市场准入、质量互认和政府服务等方面的对接,积 极参与长三角地区“决策层、协调层和执行层三级运作”区域合作机制,加强高层定期协商,协调落实重要合作事项。辐射带动皖北、皖西、皖南地区联动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充分吸纳劳动力就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