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气温。
近50年来,我市年平均气温升高了1.9℃,增温幅度为0.38℃/10年,并呈持续升温态势。冬季升温幅度最大,夏季升温幅度最小,城市热岛效应明显。预计2010年至2030年,我市年平均气温还将升高1.1℃至1.3℃,到2050年升高将达2.0℃至2.2℃。
(二)降水量。
近50年来,我市降水量总体上呈现减少趋势,干旱现象日趋严重。1997年至2006年,我市年平均降水量为473.3毫米,比1971年至2000年平均降水量(559.0毫米)减少15.3%。除2003年外,我市1999年以来年平均降水量均处于30年平均值以下,也为上世纪60年代以来最低水平。由于气候变暖,预计2010年至2030年我市年平均降水量将增加10%左右,到2050年将增加10%至15%。
(三)海平面。
1978年至2007年,我市沿海海平面上升了196毫米。预计未来30年,我市沿海海平面将比2007年升高88毫米至161毫米。
(四)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
近30年来,我市严寒日数及霜日数明显减少,高温和闷热日数显著增加。在降水量减少的同时,降水日数也呈减少趋势,雾日数总体上呈下降趋势。由于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工程的作用,我市扬沙、浮尘及大风天气呈逐年下降趋势,预计未来30至50年,降水时空分布存在不均衡性,冬季严寒日数减少,夏季炎热期延长,极端高温、热浪、干旱等愈发频繁,风暴潮、咸潮、赤潮等海洋灾害频率加大。
二、气候变化的影响
(一)对水资源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我市水资源的影响较大。未来30至50年,随着气候变暖,降水将有所增加,但时空分布不均,蒸发量加大,水资源紧缺形势依然严峻,在某些年份会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困难。同时,我市干旱和洪涝灾害发生频率将进一步增加,伴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危害程度更趋严重。
(二)对海岸带的影响。
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市沿海海平面上升明显,海水入侵范围增加,沿海低地淹没面积加大,海岸侵蚀的强度增强,沿海土地盐渍化面积增加。同时,海平面上升与极端气候事件共同作用,将增加我市风暴潮的发生,加重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损害程度。而赤潮的频繁发生,将加剧我市海洋生物量的减少和海洋生态系统的退化。总之,滨海新区属受海平面上升影响脆弱区,港口地区受海平面上升和风暴潮影响最为严重。
(三)对森林和其他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
未来气候变化将使我市森林和其他生态系统物候期提前,海河流域森林因干旱可能退化,森林火灾增加,病虫害传播范围扩大、程度加重。同时,天然湿地面积减少、蓄水能力退化和干涸,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功能萎缩。
(四)对农业、畜牧业的影响。
气温升高将加速我市土壤水分的蒸发强度,加剧旱情发展,导致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产量出现波动。气温升高有利于提高饲料作物的产量、单位面积载畜量,减少冷冬季节饲料使用量。气温升高还可以改善冬季畜禽的饲养环境,减少冬季畜舍的能源消耗,降低运行成本。
(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随着气温上升,寒冷期多发病(如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的发病率将下降,流行性传染病(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感等)将减少;夏季高发疾病和相应死亡人数将增加,温暖期由虫媒传染和不洁净水引起的各种疾病(如霍乱、痢疾、乙脑等)发病率将增加。干旱、洪水等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将导致死亡率、伤残率、传染病发病率和心理异常的增加,并对公共卫生基础设施造成破坏。
三、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挑战
(一)对现有经济发展模式提出了挑战。
我市是老工业基地,冶金、石化、机械制造、建材等传统高耗能产业比重较大,加上近年新上的化工、机械制造项目较多,今后一个时期我市能源消费和相应温室气体排放控制难度较大。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形势下,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我市需要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但受观念、资金等方面的制约,实现转变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需要较长时间。
(二)对完全依赖化石燃料的能源结构提出了挑战。
我市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近年来虽提高了石油、天然气消费的比重,但总体上还是依赖化石燃料,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尚未得到广泛开发应用,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不足1%。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也必将以较快速度增加,而风电、太阳能光电、地热发电等低碳能源技术的发展受到资源、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制约,大幅提升可再生能源的比重还需要很长时间。因此,应对气候变化对我市的能源结构调整提出了重大挑战。
(三)对建设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提出了挑战。
由于气候变化,我市水、电、气、热等城市基础设施将会受到高湿、寒潮、暴雨、大雾、雷电、大风等气象因素的影响,运行负荷压力增加,安全风险加大。我市地处海河流域末端,地势低洼,市区受三面来水、一面海潮的威胁,加之夏季降雨多集中在7、8两月,我市面临着干旱与洪水两方面威胁。此外,受地理环境影响,进津河道、河口及潮间带淤积严重,加之防洪能力不足,蓄滞洪区启用难度大,城乡排水体系不完善,海洋环境监测能力滞后,沿岸防潮工程建设标准较低等,我市抵抗洪水、海洋灾害的能力较弱,这些都对我市规划和建设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提出了挑战。
(四)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出了挑战。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引进国外关键技术难度进一步加大,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将主要通过企业自主创新来实现。目前,我市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人才和科技储备基础还比较薄弱,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研发投入不足,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形势下,我市在低碳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制度机制和市场环境等方面面临严峻挑战。